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科学类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49294500000002

第2章 课题研究概述(2)

3.比较

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确定其异同,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比较是发现新问题的常用策略。比较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如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大纲的比较属纵向比较,我国中学科学教材各版本之间或与外国中学科学教材的比较属横向比较。比较又分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的目的在于“同中求同”、“同中求异”。“同中求同”即同类的相同点比较,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常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被动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继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

4.类比

类比就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例如,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测验等教学领域研究,使教育教学研究由定性研究逐步过渡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5.扩展

扩展就是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对选题进行横向扩展,以发现新的选题。对同一选题,我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从改革“教”和“学”的角度,而“教”又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角度,还可以从教师角色的转换角度考虑等等。

6.延伸

如果说扩展强调的是选题的横向扩展,那么延伸强调的就是选题的纵向深化。延伸就是对一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在原有问题基础上进行延伸研究的优点在于:对该问题内容熟悉,清楚来龙去脉,具备研究的基础条件,研究起来既省时省力又有连续性,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与完成。如从对学生解题中常见错误的研究-对产生常见错误之原因的研究-关于消除解题常见错误之对策的研究。又如从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学生学法指导研究-学生学法指导理论研究,从学科教育研究-学科教育方法研究-学科教育方法论研究,等等。

7.探究

探究就是直接面对教育现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要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就像瓦特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阿基米德提出浴盆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那样,这就需要教师保持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人们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容易产生求知欲。我们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中,面对大量的教育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师为什么要提问?

学生为什么要做作业?学生作业量是不是越多越好?通过深究可以了解教与学的一些内在机制。对于教学实践中一些一直未能解决、反复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应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如在物理教学中为什么学生常常反映听得懂而题目做不出?为什么理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直未解决好?为什么我国学生的创造力不强?通过深究我们会发现问题的症结,发现不良现象中存在的某些合理因素和必然因素,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平时要留心意外之事,对于一些特殊的、偶然的或者反常的现象不要轻易放过。

(二)选题的具体策略

以上介绍的是选题的思维策略,具有战略性,涉及具体选题,则因操作性较强,而富有战术性。下面介绍已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具体选题策略。

1.追踪热点

在每个历史阶段,教育领域都有一些热点问题。所谓热点问题,应是这个时期的重要问题,如现在的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创新教育问题以及课程改革问题均是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对热点问题,我们选题时要紧紧抓住不放。

2.反思冷点

热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会变冷,冷的东西我们也不应完全放弃,若静下心来作深层次的反思,往往也能发现新的选题。如关于目标教学,20世纪80年代曾轰轰烈烈了一阵子,现在已冷下来了,但我们仍可以思考一下在现在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深化和发展目标教学理论。

3.重视弱点

在任何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教育教学研究均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们选题时可优先考虑这些问题,如理科中的实验教学问题、学生课外活动问题、学生的右脑开发问题等。

4.发挥特点

选题时要考虑个人的业务专长和兴趣爱好,要扬长避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根据自身特点选题。如对现代教育理论比较有兴趣的可选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题,如对教学改革感兴趣的可考虑与之相关的选题,如有解题特长的可考虑解题研究课题,如平常爱好动手改进实验的则可选择实验研究选题。

5.抓住小点

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是刚开始涉足教育科研的教师最容易犯的毛病。刚开始时,课题一定要选得小,要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在选题中要对课题加以限定,把研究的范围缩小至容易把握。

有这么一个选题:“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中学应对初中还是高中加以限制;物理教学可分知识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和复习教学,须加以限制;思维分硬思维和软思维,硬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收敛思维,软思维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也需加以限制。如果都取某一方面,选题的切口就较小了,如“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实验教学还可以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课外实验,因此选题范围还可进一步缩小,如“在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6.攻克难点

教育实践中常常有一些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在选题时也可加以考虑,看看能否有所突破。如果条件具备,应有知难而进的精神。难度越大,创新要求越高,选题的价值就越大。如关于素质教育的评价问题就是一个教育界和学术界公认的难点问题,影响到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7.开发盲点

所谓盲点,往往是一般人未曾发现或很少有人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呈隐性状态,常人不太容易发现。如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决策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等,研究的人也很少。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设计

确定了研究课题,就要进入研究的操作性运作过程了,第一步就是要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设计,以形成一个引导研究逐步展开和深入的指导性纲要。这就是研究的方案设计。

研究方案设计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的提出;研究假设的陈述;研究目标的确定;变量关系的确定;确定实验内容、对象和方法;编排实验过程;形成成果的设想;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的要求有以下两点:

1.切题。课题名称应体现课题研究宗旨,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相一致,使人一看就能对课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2.简明。课题名称应鲜明简练,不能冗长,但简明不是笼统,太笼统的课题名称让人不着边际。

以上两点是课题名称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的更高标准就是尽量做到能吸引读者和不落俗套。题目只有新颖,才能在读者快速掠过题目时抓住读者的“眼球”,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题名称的确定须认真考虑,反复推敲,一般可同时列出几个题目,进行比较、选择。有时随着实验研究的进展,可对题目作相应的修改。

下面介绍几种题目的表述方法。

1.行为式的题目表述将研究的行为方式放到题目当中,读者从题目中可以直接了解文章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行为方式。大多采用“对×××的调查”、“×××的观察”、“×××研究”之类的句式。

2.假设式的题目表述

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的表述,可以采用假使的形式。用假设的形式表述,则要求研究通过实证来验证或者否定这些假设,从而完成研究的目标。例如,要研究学生在家的自我学习时间与其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问题,则在表述问题时,可以采用假设,如“初中学生在家自我学习时间与其学习成绩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关系”等。

3.问题式的题目表述

用题目来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问句来表述问题,比较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且具有启发性。

另一种是用陈述句来表述研究的问题,它与结论式不同的是题目只提出问题,并不包含重要结论。

4.副题式的题目表述

正标题加副标题的表示方法,一般在三种情况下采用。第一种情况是想表达一种美好的理念,通常正标题为“虚”,副标题为“实”,如:江芳慧的《和学生一起成长——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第二种情况是正标题难以明确表达所研究的内容,需要借助副标题来做进一步说明或限定;第三种情况是论文在主要探讨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附带的论题,通常副标题使用“兼×××”等句式。

5.关系式的题目表述

将两种或多种有关联的论题(概念、观念等)通过“与”、“和”之类的关联词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探析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课题名称会同时兼有前述两种以上的表述方法。

二、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要求阐明:提出的问题及其价值;解决问题的影响、意义;解决问题的条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背景也与课题价值、意义相关。课题提出的背景大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即对课题研究的问题,国际国内的研究状况,包括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小到当地,学校教学改革,学科教学改革的现状。

2.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即课题研究的完成作出的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实践意义,实际点明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3.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即课题研究承担单位的基础和研究力量。

三、理论假设(研究假设)

如果说选题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次定向,那么提出假设可以看做是课题研究的第二次定向。假设是课题研究的初步认识产物,又是后续研究的起点。

所谓理论假设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课题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假想性回答,也就是对研究课题需要揭示的因果关系所作的有一定根据的推测。

1.假设的特点

(1)是一种认识,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是有一定的理论和事实材料为基础的一种猜测,但不是凭空猜测。

(2)是一种研究方法,使课题研究沿着提出假设-检证假设-理论转化的途径发展。

(3)假设待验证,又是能被验证的。

2.假设的作用

(1)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假设使实验目标明确,研究范围确定,研究的自觉性和效率得到提高。

(2)由假设明确实验变量的假想性关系: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3)在假设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

3.假设陈述的要求

说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假想性的、推测性的,这种推测是有理论与事实依据的,是能被验证的。

4.假设须具备的条件

(1)假设不能与已知的事实相矛盾;

(2)假设不能与正确的理论相冲突;

(3)假设要与逻辑分析的结论相一致;

(4)假设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5)一个假设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一组假设来完成;

(6)假设应全面反映课题所涉及变量的不同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四、研究目标的确定

研究是为了解决研究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笼统的,而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可测量的。因此,从研究设计的角度看,根据研究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陈述,要进一步制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目标是理论假设的具体化,是理论假设推测的因果关系的“果”的具体化,它与理论假设相一致,因此需要由理论假设确定研究目标。那些与理论假设推测结果无直接关系的成果,如以学生为实验对象的课题,实验教师的提高不能定为实验目标。

实验目标不同于实验目的,实验目的的表述一般比较笼统、原则,而实验目标的表述须明确、具体、可行、可测,有些目标有时候还要细化成其他子目标。这有些类似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例如,教师如果要开展“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那么在研究的方案中必须阐明这一研究的具体目标。按照上文的有关内容,显而易见的是,这个研究的主题是“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其表述也是十分清楚的,即“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和“生命教育”等。按照这个主题及其表述,研究者或许可以提出下列研究目标:

①探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

②研究与科学教学密切关联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③建立检测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效果的方法。

这里只是列出了三个目标,有的目标也可以进一步分解,如第一个目标,可以按照课堂教学过程的阶段、课堂内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方式等而对“渗透”的方式进行具体的研究。

在开展教育研究时,尤其是制定具体的研究目标时,应该尽可能从实际出发,设计最恰当的目标。研究目标甚至不必“全”,因为研究是无止境的,是可以不断深入的,但在一个研究中则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