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科研兴教”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育科研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位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教育专家,“教育家”与“教书匠”只有一“墙”之隔,这堵“墙”就是教育教学研究及其论着的撰写。本章将从课题研究的选择、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对科学课题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概述。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选择
一、课题选择的意义
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正确的选题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水平,决定了研究价值的大小,决定了研究能否取得成功,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选题不当。
教育内部矛盾纷繁复杂,教育现象和过程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存在着很多问题。应该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并非每个科学问题都值得研究。要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必须根据人力、物力、时间等情况,选择带有全局意义的规律性问题,选择急需解决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把握教育内在关系和联系上取得突破。
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研究者必须善于对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之间、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透彻分析,才能发现、提出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所以,研究课题的确定综合反映了研究人员的洞察力、对形势的判断力和胆识。一些基层的实际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却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无法把握其内在的联系,不能把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一般经验总结阶段。有的青年学者由于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题,更不会逐层深入地挖掘问题,只能跟着热点走,停留在“初探”、“刍议”水平,即使发表了不少文章,面虽宽,却零碎肤浅。所以,学会正确选题对于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必须根据当地教育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立题,使之与当地教育改革、学校的教育和教学需要相适应。
二、好课题的特点
确定一个课题是否值得研究,需要对课题本身的价值和可行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当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具有研究意义
选题的研究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和研究的价值。一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可以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考虑:理论意义是指研究的问题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有所贡献,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实践意义是指研究问题对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研究结论具有应用价值。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教育问题,是否有利于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课题要具有应用价值,要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选择被普遍关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二是所选择的课题是否适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对提出、检验、修正和发展教育理论有所贡献,具有学术价值,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建树,或对相关理论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教育研究的实际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有的二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哪一种,都要选择那些最有意义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2.具有科学性
选题的科学性表现在选题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使选题的立论根据充分、合理。选题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选题要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研究者应当充分研究和分析现有的资料,了解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重点,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只有比较清楚、全面地了解以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才能知道现在研究这个问题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内容,不至于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造成浪费。对某一方面的研究资料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就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或把某一个研究扩展到不同的情境或不同的研究对象上去,这样才能使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新意。二是选题要有事实依据,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研究课题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实践经验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依据,在较强的实践经验的支持下,可以保证课题选择的科学性。三是选题要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这是选题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定的课题必然起点低、盲目性大。
3.具有独创性
所谓创造性,即选题的新颖性、前瞻性、先进性。创造性体现了研究课题的价值取向、意义和影响。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活动,选题的创造性是课题研究活力所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属性,研究课题更应在创造性上有所作为。
选定研究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具有新意和时代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科学上的任何重大成果几乎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前人、别人工作成就基础上一步步取得的,即使是被人认为非常新的、第一次开辟的新领域,也仍然是由于以前同时代的人的工作提供了条件。因此,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所要研究的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如果要选择同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就要对已有工作进行认真审视,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高度进行评判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只有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4.具有可行性
研究问题的可行性一是指课题所在单位的环境条件,包括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条件;课题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专长、理论素养、心理素质、对课题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二是指课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选择课题时,一定要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和课题的操作性,否则,课题研究可能面临重重困难,甚至半途夭折的窘境。对于基层学校,对于在第一线上课的教师而言,选题一般宜小一些,实际一些,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选定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一些,界限清楚,不能太笼统,不着边际,不宜太大,太宏观。这样,目标比较集中,内容比较具体,比较容易操作,有利于完成研究任务和取得成果;否则将难于下手,难于深入。因为对身处基层的学校和教师来说,从宏观的高度、广度、深度进行研究就有点勉为其难了,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当然,课题小一些,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主客观条件好一些,大一些的课题也无妨。还要注意研究时机,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提出过早,问题会攻不下来,而错过时机,好的问题也有可能失之交臂。
三、研究课题的来源
恰当地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首先要知道从什么地方去寻找课题,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课题。根据课题来源不同,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可以分为指令性课题、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等不同的类别。
1.自上而下:指令性课题
由行政部门、专业团体或商业机构等根据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并采用招标或指定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人。比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些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交给某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由该单位组织人员攻关。当然,这类课题几乎是没有专项的科学教育研究课题,大多是综合性的,科学学科最多只能作为子课题参与其中。
2.自下而上:规划课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从宏观和微观的方面对教科研的发展定期作出的科研规划,这些规划是根据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研方针而制定出来的。各级教育机构、各种教育研究团体及教育学术期刊、各级各类学校据此也会制定出各自的选题范围或课题指南,引导研究方向,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家依据教育发展的战略,每隔五年推出一次新的课题规划指南,各地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也编写出课题指南,较重大的科研项目还需要通过招标来确定研究单位和个人。这是一种制度性和常规性的课题申报工作,如国家级或省级的“十五”规划课题、普教科研规划课题等,通常由主管部门下达课题规划指南,符合条件者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自行确定研究课题和自由申请,主管部门再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决定是否给予立项。有关研究基金会对有关课题规划提供研究经费,学术期刊则在《征稿启事》中提出选题要点以供参考。必须明确的是,规划指南不是具体的课题题目,而只是一种研究的方向或项目。
研究者在课题选择和研究设计时,特别要注意具体化、本土化、个性化。
3.自下而下:自选课题
这类课题是教师自己确定研究题目和自行开展研究,不需要申请,也无需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和资助,科学教师自发完成的研究论文都属于这一类。
一般来说,自选研究课题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而且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新的矛盾和问题更会不断产生,迫切需要去研究和解决。
(2)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取得的成果,需要去总结和培植,从中找出规律,以进一步指导实践和进行推广,发挥宏观效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
(3)来源于文献和资料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状况、成果,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找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选题。
(4)来源于会议和活动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讨论、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听课评课活动等,从别人的思想中迸发出问题的火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灵感。从社会调查、专家名人的访谈咨询中获得启示,产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5)来源于跨学科的渗透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特别是新兴学科、前沿学科、教育技术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需要移植到传统教育学科领域;传统教育学科与这些学科需要相互嫁接,相互渗透;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等领域的相互影响等,都能开拓出创新研究课题。
课题源于问题,但问题不等于选题,只是选题的线索。发现的问题,经过分析、筛选,才可作为选题的课题。
四、课题选择的策略
(一)选题的思维策略
所谓选题,就是要发现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这是研究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所谓选择课题的思维策略,就是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课题采取的总体思路。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思维策略。
1.质疑
质疑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的合理性作出并非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质疑必然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重新审度,会在原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问题。
质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猜疑,毫无根据的猜疑是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的。质疑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事实和经验,二是逻辑。
2.转换
转换就是变换思考角度,从与得出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或层次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全面、深入和完善,变换思考角度能发现许多新问题。
思考角度的变换有多种类型。一类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方面,如从重视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从重视继承学习到重视创新学习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角度转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另一类是两个不同层次间的转换,如原来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研究都是用定性思维的方法,而现在可用定量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水平测量出来,这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又如从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转移到如何优化选择教学方法,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第抺三种转换角度的类型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转换点)。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不同阶段间的转换点必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是我们发现问题的源泉。如小学常识教学与初中科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与高中科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等。此外,还有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问题,如初中科学教学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联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