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夏地理志
49285700000035

第35章 交通(3)

长安—凉州北道是中西陆路交通线的一段,西汉至唐中叶成为丝路主线。唐广德元年(763年)后被吐蕃控制,北宋初年曾一度通畅,后又被西夏阻断。元符二年(1099年),宋置西安州,并开通镇戎军至西安州驿道,三日行程,共200余里,设4个驿站:镇戎军在城驿,今固原市城关;北行80里至石门驿,在平夏城,今三营镇黄铎堡村;西北行70里至秋苇驿,在临羌寨,今海原县贾埫乡马营村西;又西北行70里南牟驿,在西安州城内。由西安州越崛山,在唐代的会宁津(甘肃靖远东北90公里石门村)西渡黄河,经乌兰县(甘肃景泰)至凉州(武威)。

西南至会州、兰州由南牟会西越崛山,经通会堡、会州至兰州。元丰四年宋“五路西征”,兰会熙河路李宪即沿此路进兵。

南至德顺军由南牟会先向东南至天都寨(宁夏海原县城南郊柳州古城),再折向南越天都山,经宁安寨、得胜寨、隆德寨至德顺军(宁夏隆德县城关)。好水川之战,元昊率骑兵至羊牧隆城全歼宋军,即走此路。

东至萧关由南牟会向东北,经石峡关(海原县石峡口水库)而东,可至萧关。萧关向北,即入镇戎军至灵州大路。

第三节桥梁及渡口

西夏地处黄河中上游,其京畿又在河套地区,田连阡陌,沟渠纵横,因此,众多的桥梁、津渡,是西夏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史籍录存的桥名、渡口却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一、重要桥梁

甘州黑河桥跨黑河,位于甘州城西约10里。西夏乾祐七年(1176年)九月二十五日,夏仁宗仁孝亲撰敕文:“昔贤觉圣光菩萨哀愍,此河年年暴涨,漂荡人畜,故以大慈悲兴建此桥……朕昔已亲临此桥,嘉美贤觉兴造之功,仍罄虔恳,躬祭汝褚神等。自是之后,水患顿息。”此碑今存甘肃张掖市文化馆,高115厘米,宽70厘米,碑阴为汉字,碑阳为古藏文。这是一座早已存在、由一个叫贤觉的和尚建造的古桥,夏仁宗亲撰敕文并建碑,表白祭诸神后“水患顿息”之灵。

兰州浮桥位于兰州市金城关。宋军从西夏手中攻取兰州后,于绍圣四年(1097年)夏“修复金城关,系就浮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五)。当时夏军压境,力图夺回兰州。宋将章粢命钟傅率“步骑二万,不意造河梁济师。作金城关扼其要,夏兵遂败”。

会州莎桥位于甘肃靖远县东北70里水泉乡黄莎湾村黄河上,莎桥是索桥的转音。据《陇右金石录》载,此桥建于金光定十二年(1222年),因军事而修。西夏为保护此桥又建迭烈孙堡,置兵戍守。元代时堡、桥尚存。《明会要》卷五十七记载关中往甘州调粮,由六盘山运道改走“迭烈孙黄河路”即此。

浩门河通济桥位于浩门河(青海东北之大通河)的古骨龙城堡南(门源县克图的大通河琵琶峡)。按《宋史·地理志》震武军下载,宋政和六年(1116年)建通济浮桥,又名震武城浮桥。桥头又筑善治堡。宋陇右都护兼西宁知州赵隆攻取西夏古骨龙寨后,筑城置震武军,又建跨河木桥,控扼四方大路:北通西凉府,东达卓啰城及盖朱城,西北抵甘州,东南可至西宁州。十余年后此桥即为西夏据有。

廓州大通河桥位于大通城(亦名达南城,今青海循古什群峡)北黄河上。按《宋史·王厚传》载,崇宁四年(1105年)罗撒入侵,高永年战死,羌族“焚大通河桥而叛”。1136年后,此桥在西夏境内。

溪哥桥位于青海尖扎县李家峡,跨黄河,遗址尚存,河西岸桥头堡残垣清晰可辨。《宋史·刘仲武传》载,此桥是童贯于大观二年(1108年)命西宁知州刘仲武建,旨在济兵征剿溪哥城的羌族王子臧征扑哥部,故名溪哥桥,20余年后入西夏版图。

京玉关浮桥位于兰州市西河口巴珍旺,西夏地名把拶宗。地处交通要道,喀啰川(亦名卓啰川,今庄浪河)在此汇入黄河。宋元符二年(1099年),熙河兰会路经略使孙路于此建黄河浮桥。由兰州西行过桥后,西北可沿卓啰河至西夏卓啰和南军司,西可至乐州、西宁州。

跨渠桥梁西夏腹地兴州、灵州有很多灌溉渠道。在西夏的法律中,列有大量关于修建、保护跨渠桥梁的条款。仅唐徕、汉延等大渠上的桥梁,估计有上百座之多,其桥名很难考证。

二、黄河津渡

顺化渡位于兴庆府东怀州境黄河岸,故又名怀州渡。此渡是兴庆府东大门,距府城30里,过河后即入通辽直路、通宋的夏绥驿路。

吕渡位于灵州东北30里的东关镇东北,约今灵武市梧桐树乡境,黄河西岸为静州地界。国信驿路及兴州—灵州大路经此。

郭家渡在雄州南,为黄河津渡,约在今中卫永康乡一带。

乌兰津唐代称会宁津,因中西交通主线经此,渡运繁忙,故朝廷置官管理,官置渡船50艘。对此,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所辑《唐六典·水部式》中有详载。元和八年吐蕃曾于此建乌兰桥,后桥毁渡存。具体位置在今甘肃靖远县双龙乡北城滩。宋初为党项部落所据,后入西夏属会州。

达南渡在廓州大通城东15里通津堡,亦为黄河津渡。

另据《西夏天盛律令》卷十七记载,西夏境内设置有税监、出纳的官渡多达24所,分别是:

来遣□坚金来移草丘红有五儿鼻捕三波

□奴菊古罗嵬房契旌竖拶连定远县卖住石口

大都督府连子旁水木里谢树黄贺兰沟荆棘口

以上24渡,能够弄清具体位置的仅2个:一是定远县渡,在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东;二是大督府渡,即前述之吕渡。

第四节交通工具

西夏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驼。其主要交通工具是驮畜、人畜力车及船筏、浑脱。

一、畜力车

皇室、朝官使用的车辆,集中在出车院管理。西夏广泛使用牛车,而极少用马车。南北朝时,敕勒族高车部进入河套地区,带来了他们世代沿用的交通工具——高车。这是一种轮子很高的牛车,轮径大,力矩也大;过沟坎、越沙碛,车轮不致滞陷。在宁夏,这种牛车经西夏一直沿用到当代,20世纪80年代才被其他机动车取代。

除了运输,西夏在军队中还使用一种名为“对垒”的战车,也叫高车。永安元年(宋元符元年,1098年),西夏皇太后梁氏亲统40万大军围攻刚被宋军攻占的平夏城,调集高车百余辆,载数百士兵填壕而进,飞石激火,昼夜攻城。这种战具由于吸取了牛车轮径大的优点,跨越沟壕比较容易。但缺点是加上云梯,重心太高。一夜大风骤起,高车震折,西夏兵大败而归。

二、驮畜

主要用马、骆驼、骡、驴及牦牛。西夏每年向宋、辽(或金)贡奉,其贡品中都有很多马驮。贺兰山西部的广袤草原上,盛产沙漠之舟——骆驼。西夏军队中的正兵,每人配马、驼各一。团练使以上的军官,则配马一、驼五。马是坐骑,骆驼运输军需。在浩瀚的大沙漠中,马、骡、驴根本无法行进,骆驼则可大显神威。981年,宋遣供奉官王延德出使高昌,行经沙漠时,“马不能行,行者皆乘骆驼”(《宋史·高昌传》)。所以,西夏军用物资运输基本靠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