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夏地理志
49285700000034

第34章 交通(2)

三、兴庆府通辽都临潢府的驿道

《辽史·地理五》在河清军下注:“西夏归辽,开直路以趋上京,重熙十二年(1043年)建城,号河清军。”河清军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稍北,旧名东胜,与西夏边界很近。西夏向辽称臣后,由兴庆府开“直路”通达辽国的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在上京、中京均设馆驿以接待夏使。《辽史·地理一》上京临潢府:“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使。”《辽史·地理三》中京大定府又载:“来宾馆待夏使。”每年八节,西夏都要派使节携大量贡品入辽都贡奉。曾巩《隆平集》卷二十记载,西夏从都城过黄河向东北,“十有二驿而达契丹之境”,说的就是这条直路。《西夏地形图》则标出了十二个驿站的名称:马练驿、吃啰驿、启多驿、卒李驿、布袋驿、瓦井驿、连袋驿、陌井驿、乳井驿、咩逋驿、梁凌驿、横水驿。其中,吃啰、咩逋、梁凌都是党项部落之名。从图上看,驿道呈一直线,故称“直路”。按今地描述其走向是:由银川市东行过掌政乡,在横城渡过黄河,折向东北穿过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沙漠至东胜。

四、兴庆府通河西走廊的驿道

河西走廊是中西交通传统路线所必经。唐安史之乱后,陇右地区陷吐蕃,中西交通主线由咸阳向北,改经庆州、环州、灵州,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至凉州,此即唐末至宋初的灵州西城道。五代时,因贺兰山麓有回鹘部落居住,河西、新疆的回鹘诸部入中原,一般都走贺兰山东麓,这就给西夏通往河西的驿道奠定了基础。西夏立国后,兴庆府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为了管理河西五州及四个监军司,必然开辟驿道。从《西夏地形图》上看,这条驿道的走向为:兴庆府向西至贺兰山麓,折向南经“西夏祖坟”(西夏陵),沿黄河外侧至雄州(宁夏中卫县),再向西经勒鸡会(待考)抵凉州,然后经甘、肃、瓜、沙等州通西域。

五、兴庆府辐射各地的主干道

除通往四邻的驿道外,由兴庆府通往全国各监军司、州郡还有一些重要干道如下所列。

南至灵州、韦州兴庆府向南40里永州,25里静州,在吕渡南渡黄河,60里至灵州,又南经清边镇、耀德至浦洛河(盐池县惠安堡)150里。浦洛河向西南即韦州,向南经环、庆等州可至关中。

北至丰州、黑山威福军司由兴庆府向北,100里定州,再100里克危山(贺兰山北陲),沿黄河外侧北行300余里,东渡黄河至丰州。再北行120里至黑山威福监军司。

西北至黑水镇燕军司兴庆府向西,经西夏陵、克夷门(贺兰山三关)越贺兰山,穿过今阿拉善左旗至黑水镇燕监军司,全程1400余里。在《西夏地形图》上,这条大道沿途标有8个地名,但都无法考证。

北至白马强镇军司兴庆府向北至定州(平罗姚伏镇),再西经罗保大陷谷(石嘴山市大登沟口)越贺兰山至白马强镇监军司约500里。

西南至雄州由兴庆府向西南,80里至顺州(青铜市邵岗镇西),50里至峡口(青铜峡),230里至雄州(中卫)。

东至盐州兴庆府向东,30里怀州,东渡黄河,再300里盐州。

贺兰山东麓与山谷道贺兰山在兴庆府西约60里,南北绵亘500里。山之西为沙漠,山之东即为“塞北江南”的农耕区。农耕区与贺兰山麓边缘,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交通大道。其中段靠近兴庆府,北段近定州,都有若干道路利用山谷西度贺兰山。此即《西夏地形图》所标九条谷道,自北而南是:新山谷、罗保大陷谷、信宿谷、小白羊谷、大白羊谷、大象谷、横涧谷、前石门口、后石门口。此外,贺兰山东侧的西夏离宫、五台山寺、卫国殿、赤木关、木栅行宫,也都有很好的道路通兴庆府。

西南经卓啰城入吐蕃道由兴庆府向南经雄州(中卫),沿黄河外侧至乌鞘岭,再沿折河(又名卓啰川,今甘肃庄浪河)东南至卓啰城(卓啰和南监军司驻地),然后经西宁州,沿唐蕃古道抵逻些城(拉萨市)。《西夏地形图》标示这条道路的起点是卓啰和南军城,止点是“西番界”。

南至西寿保泰军司兴庆府向南,在吴仁瀑(青铜峡)上游过黄河至鸣沙郡,再经勒山(长山头)、妹把山(桃山)、尝口(桃山口)至西寿保泰监军司(宁夏同心县喊叫水乡)。《西夏地形图》只标示了这条路的鸣沙以南段。

六、以灵州为中心的地区干道

自唐代以来,灵州一直是河套地区的交通中心。西夏立国前,李继迁以此为西平府,是治理境内的临时首都。1038年西夏正式立国后,兴庆府的交通地位上升,但灵州作为西平府,屯驻重兵,仍是黄河南面的重要交通中心。通往各地的重要道路如下。

北渡河至顺州由灵州(宁夏吴忠古城湾)北渡黄河,西北行50里至顺州。

东至盐州由灵州东行30里,经东关镇入国信驿路,又经谷口、岔口、苦井、人头堡驿至盐州300里。

南至环州即《武经总要》所称“灵武大路”。各种史籍记其全程500里,实际460里。《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清远军条记载有沿线各段里程:灵州向南,50里清边镇,70里圣泉,70里浦洛(一作溥乐)河,50里清远军,70里美利寨,然后过青刚峡至洪德寨70里,又80里抵环州。环州向南可经庆州、邠州、咸阳至长安。这条路在北宋初年还十分重要,既是中西陆路交通所经,又是朔方军镇与关中联系的纽带。

西至凉州由灵州西渡黄河,经雄州(宁夏中卫)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至凉州900里,其走向在《新五代史·于阗传》所录《高居诲使于阗记》有详载:“自灵州过黄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点沙,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帐。自此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沙岭,党项牙也,其酋曰捻崖天子。渡白亭河至凉州。”说明在五代时,沿线已是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居地。

七、以夏州为中心的地区干道

夏州在唐代已是关中去漠北的门户,又是西夏的发祥地,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中心,通往各地的道路主要有下列5个。

南经延州入关中或中原夏州向南,140里龙州(陕西靖边龙镇),经乌延口行60里过芦子关,18里塞门,88里龙安寨,48里金明寨,又48里延州(延安),计402里,然后经鄜州(陕西户县)、坊州、同官(铜川)、泾阳至长安。《武经总要》对这条路的乌延口—卢子关—塞门段有详细记载。

西北至丰州夏州向北,在唐元和八年(813年)就曾依李古甫之奏,至天德军置驿十一所。而从夏州西北至丰州的道路就更早,李吉甫奏书中说“自夏州至丰州初置八驿”(《元和郡县图志》夏州条)。西夏恢复隋、唐故丰州(内蒙古五原县南)。夏州至丰州道共750里。

东南至绥州由夏州循无定河东行180里至银州(陕西横山党岔乡),经龙泉寨、米脂寨行140里至绥州。绥州向东渡黄河,可经宋石州(今山西离石,与西夏石州有别)抵太原府;向南、可以从延州入关中。

东北至石州、胜州夏州东北行90里石州,又360里为宋麟州,再北400里抵胜州(内蒙古托克托县)。

西至盐州夏州西南行140里宥州(内蒙古鄂托克旗南境城川古城),再西160里盐州。

八、盐州的食盐运销道路

盐州盛产食盐,至迟在南北朝已大量开采并形成运销道路。西夏时有两个著名盐池——乌池和白池,盛产青盐、白盐,运往关陇销售。西夏把出售青白盐作为主要财政收入,因此增辟若干运道。除前述盐州至夏州、绥州和国信驿路外,以下两条新路十分重要。

车厢峡路《武经总要》描述:“车厢峡路自淮安西北入通塞川,经大明泊、静边镇、香柏寨取车厢峡路,过庆州旧蕃戎地(今伪建安州)北入盐州约五百里。此路山原川谷中行……国初淮安至盐州蕃部并内附。至道中五路出师,丁罕从此路进军至盐州。今静边、白豹、金汤、后桥等镇并为贼界,各置堡寨。”对照今地叙其走向是:由盐州向南,经陕西定边县纪畔乡、樊学乡入甘肃省界,经环县元城川河谷南下,再经乔川、怀安县至庆阳。其中盐州至准安约250公里。

归德川路归德川即环江上源之一的东川,在甘肃环县北部。《武经总要》记载:“至[环州]洪德寨,东北入归德川,过西界虾蟆寨、骆驼会,取双堆峰至盐州约至三百余里。洪德寨至骆驼会系归德川浆水谷,甚为险陕,多泥泞。自骆驼会至盐州路平,人马易行……至道中五路出师,李继隆由此路进军,日行数十里,凡十日至盐州。”此路历朝皆为私盐通道,按照今地叙其走向是:由陕西定边县的花马池、盐场堡向西,在宁夏盐池县之县城折向西南,经青山乡,在大水坑镇折向南,又经麻黄山乡入甘肃环县界,过耿湾、秦团庄,沿归德川至洪德镇入灵武大路。上述线路,1974年即已将古道全部改建成公路,其中大水坑至洪德一段称“大洪路”。此路上的骆驼会(盐池县麻黄山乡),西夏置有榷场,为宋夏边民交易之所。

九、以凉州为中心的地区干道

凉州是传统中西交通路线所经,也是夏国西部重镇和交通中心,通往各地的主要道路如下。

凉州—长安南道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取经,都走长安—天水—凉州一线,称长安—凉州南道。西夏控制南道的西段,即由凉州东行,越乌鞘岭,沿庄浪河谷至兰州共540里。

凉州—长安北道北道自西汉形成,至南北朝进入极盛时期,唐末被吐蕃控制直至宋初。其走向是:由长安经咸阳北上,再沿泾河至甘肃平凉,经宁夏的固原、海原,在甘肃靖远县东北的石门(唐会宁关址)过黄河,经景泰至武威市。西夏攻取会州、天都山一带后,控制着北道的西段,即萧关至武威段。

凉州—灵州—长安道即前述之灵州西域道。

凉州西域道由凉州西北行500里甘州,400里肃州,480里甘州,300里沙州,再西,则有南北两道通西域各国。

十、以甘州为中心的地区干道

甘州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除去东通凉州、长安,西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线外,西夏时期还有两条重要的交通线。

一是甘州—青唐路。此即隋炀帝亲征吐谷浑所使用的西平张掖道。由甘州向南,越祁连山,经大斗拔谷(甘青省界扁都口),沿星岭至鄯州(乐都县)、青唐城(西夏改西宁州)。

二是西汉以来的居延古道。甘州西北行10里,过黑河桥。西夏仁宗亲撰敕文立《黑河桥敕碑》。沿黑河西岸东北行,至黑水镇燕监军司驻地黑城,全程约1200里。

十一、以青唐城为中心的地区干道

西汉到唐代,由长安西行经临洮到今天的青海省,形成一条西通西域的交通大道,即古青海路。唐中后期至五代,青海地区被吐蕃控制。1032年,吐蕃首领唃厮啰以青唐城(西宁市)为王城,扩大其统治区域,并发展东西商业贸易,吸引过往商队,带来中西交通的繁荣。此时一般将青海路改称青唐路,其西可通西域,南可达逻些城(拉萨市),此后百年间,宋、金先后控制青海地区。1036年,西夏又控制了整个河湟地区,在原青唐城置西宁州,并成为这一地区的交通中心。通往各地的主要道路如下。

东南至熙州此即青唐路东段。由西宁州沿湟水东行,过青唐峡(平安县小峡)、安儿城(平安县古城崖有遗址)、安儿峡、宗哥城(又名龙支城,今青海乐都县大小古城)、省章峡、绥远关(今莲花台)、貌川城(西夏置乐州治此,在今乐都县上川口),然后离开湟水折向东南至陇朱黑城(青海民和县古鄯邑),再经炳灵寺,由安乡关过黄河浮桥(或风林津)至河州(甘肃临夏北)、熙州(临洮市)。再东,可经秦州(天水市)抵长安。

西至若羌、于阗此即青唐路西段。由西宁州西行40里至林金城(一作林擒城,今青海多巴)。此系青唐路一大商会。再西度日月山口,分别取青海湖南岸、北岸,沿布哈河入柴达木盆地的水草地带(赛什腾山南麓),再经大屯城(新疆若羌县东)北上,沿塔里木河至焉耆。焉耆分道,北可抵高昌,西可至于阗、疏勒及中亚、西亚、南亚。

唐蕃古道由前路过日月山口后,经过今天的共和、玉树、聂荣、那曲等县,抵达逻些城(拉萨市)。全程约4200公里。

东至卓啰城、兰州由西宁州沿湟水东行,经通湟寨、通川堡至京玉关,再沿庄浪河谷西北行至卓啰和南监军司地卓啰城。京玉关再东,则可经西关堡至兰州。

西北至甘州(前已有详述)

十二、以天都山为中心的道路

天都山在宁夏海原县南部,李元昊曾在这里修建南牟会城,营造宫殿,与其宠妃没氏居住;修建有巨大的府库,屯驻重兵,还在这里指挥了定川、好水川战役。宋人称天都山“介五路间。羌人入寇,必经彼点集,然后议其所向”(《宋史·张叔夜传》)。元丰四年宋将李宪攻破南牟会,毁其殿宇,后来宋又重筑城垣并建西安州。南宋初,西安州又复归西夏。以天都山为中心的道路有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