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讲的其实就是交际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自己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还能够帮助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假如人皆如此,长此以往,必将促进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取得交际成功,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而素质又体现在细节。反映个人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和整体教养。古人曾经指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空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品位。
温馨提示: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第三节 礼仪修养的内容
一、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
社会公德是维系人类共同生活,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思想品德修养是礼仪修养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礼仪素质的基础。
公正、坦率的道德品质,是高尚人格的标志。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才会公正坦率,襟怀坦白,实事求是,既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低三下四。
谦虚谨慎的态度,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与作风。谦虚的核心是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求教,谦恭礼貌地与人交往。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加强道德修养,对陶冶情操、锻炼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积累和获得知识,逐渐形成现在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名中职生,必须加深自身文化知识的底蕴,不但要了解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应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这样才能根据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对象,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
三、加强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世界文学名著的阅读有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作品浩如烟海,大家可以在不同体裁的作品里,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摘录名人名言,采集精美的语句,进行学习。
欣赏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乐语言形成的艺术。欣赏音乐时,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通过对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语言要素的感受,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乐感。
绘画是利用色彩线条和构图来表达人们的审美意识,从而再现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中国画的特点是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追求“写意”与“传神”。西洋画则注重采取明暗造型和色彩造型的方法。通过欣赏绘画,可以接受美的熏陶,陶冶审美情操。
提高自己对文学、音乐、美术的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且在与人交往中可以开拓交谈的范围。
四、加强礼仪训练,提高礼仪修养
礼仪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学习与训练。我国周朝时代的“国学”,就是将以“礼”为首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学基本内容的。
平时要严格按照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和礼仪的程式与规范,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养成的行为活动。通过理论的学习,对礼仪特点、礼仪功能和礼仪原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训练,养成时时处处注意执行礼仪规范的自觉性。
温馨提示: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惯例。
第四节 礼仪修养的养成
“修养”中的“修”,《说文解字》中说:“修,饰也。”古人认为,“修”不仅仅表现外在的修饰,而且传达内在文化精神的修饰,强调文质兼备、两者统一,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礼仪行为与思想修养及文化知识相关,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相当的文化知识,很难有良好的礼仪表现。道德的修养是实施礼仪的首要条件。
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受道德的支配。以道德的力量支配行动,在实施礼仪规范时,自然而然地将展示出优雅的举止与仪态,运用文明礼貌语言,表现谦虚恭敬的服务态度。
文化素养是心灵美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庄重、高雅、知书达理的坚实依托。培根曾说:“历史使人聪颖,诗句使人诙谐,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这说明只有不断地用各种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一个人才会越发感到充实,才会日臻完善。礼仪绝不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容。
文学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能动性和真实性的反映形式。好的文学艺术作品表现的美,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趣,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的思想、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我国启蒙学教材代表作《三字经》写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作为子女,从小就要拜师访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要想举手投足文质彬彬,形成良好的礼仪规范,就必须加强礼仪的学习与训练,以便做到懂礼、守礼。
温馨提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文明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则需要平时细节、行为上的不断自我约束。
案例·分析
案例一: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魂魄,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的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评析:礼仪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同其他诸如文字、绘画等文明表现形式一样,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逐渐走向开化、文明的标志。
学习和掌握礼仪,不仅能提高个人修养,还可由此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案例二:危机处理
某月某日,某自来水公司的一个业务员在外执行任务时,不听小区纠察的劝阻随意停车,继而又随地吐痰。当小区居民王先生指出他这些行为有碍公共秩序时,他竟恶语伤人,大肆耍泼,以致被扭送到派出所。这个员工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该自来水公司的领导责成秘书一定要严肃处理此事。秘书来到派出所,首先向王先生赔礼,并向王先生致敬,肯定了他的做法有助于其公司维护自身形象。第二天,秘书又请公司领导和那位员工一起上门向王先生赔礼、慰问,并当场聘请王先生为企业行风的社会监督员。在秘书人员的登门道歉、要求犯错误员工当面认错、平时常有问候和请教等一系列行为的感染下,王先生改变了对自来水公司的看法,当水费调整时,他主动在小区内替自来水公司宣传水费调整的依据,宣传节水就是节约能源的知识。
评析:自来水公司礼待王先生的举动,不仅安慰了王先生本人,也改善并提升了公司的组织形象,还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可见,以礼仪塑造组织形象,不仅可对损害组织形象的行为进行及时补救,还表现在组织遇到误解或意外事故时的危机处理。
案例三:毛泽东待人
一位老教授回忆他在延安时见到毛泽东时的情景时说:“我去见毛主席,主席拿出纸烟来招待我,可是不巧只有一支了。我想,主席怎么办呢?他自己吸不请客人当然不好,客人吸主人不吸也不行。我这时就见主席把烟分成两半,给我半支,他自己半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主席的随和、诚恳、平等和亲切,使我很感动,终身难忘。”
评析:延安时期日用品非常匮乏,用纸烟招待客人,已是高规格上档次的了。主席的处理方式,把别人看似两难选择的问题非常艺术地处理好了,既礼貌,又给人亲切诚恳的印象。
案例四:庄重洒脱的形象
周恩来历来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仪表。他常对身边的公务员说:“我们每个人不仅是表现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代表我们的国家。”因此,不论参加会议,还是接待外宾,每次他都细心地检查自己的着装和仪表。一次在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后,离会见越南总理范文同仅有14分钟时(其间还要同韩念龙同志接头了解有关情况),他忽然发现自己胡须稍长,当即对身边的公务员低声说:“我去刮刮胡子。”不一会儿临近开车,却不见周恩来的身影,大家四下去找。只见他因过度疲劳,一手拿毛巾,一手拿刮须刀,一动不动地歪靠在墙角。大家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但他很快警觉,马上恢复了先前机敏、洒脱的神采,神情庄重地又一次投入紧张的工作。
评析:几千年来,人类对文雅的礼仪规范一直孜孜以求。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讲究礼节,注重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礼仪是组织风貌和员工精神的外部形态,也是个人素质水准的一种体现,更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思考与实训练习
一、名词解释
礼仪
二、简答与论述
1.简述礼仪的起源。
2.简述礼仪的特点。
3.礼仪工作应坚持哪些原则?
4.试述礼仪的功能。
5.礼仪修养包括哪些内容?
6.如何加强礼仪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