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礼仪修养教程
49273000000002

第2章 礼仪概论(1)

学习目标

1.理解礼仪的概念。

2.了解礼仪的起源。

3.明确礼仪的特点、原则与功能。

4.加强礼仪修养训练,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

礼仪是在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礼仪作为人类道德的外在表现,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人的必修课。正如大思想家荀子所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他们对它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

一、礼仪的内涵

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礼节指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表示敬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仪式泛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仪表指人的外表,比如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方面的要求。

总之,礼仪是现代人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现代交际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二、礼仪的起源

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古代“礼”。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发Ji音)指祭祀时盛祭品的器皿,从中可以看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就成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遵守后,就逐渐成了人们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温馨提示: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

第二节 礼仪的特点与功能

一、礼仪的特点

礼仪是一门社会交际的学问,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普遍性

古今中外,从个人到国家,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现代社会礼仪的内容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礼仪活动普遍存在。比如,大到一个国家的国庆庆典,小到一个企业的开张志喜,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接待、见面谈话和宴请等,均需要讲究礼仪规范,遵守一定的礼仪行为准则。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规范,全体社会的成员均离不开一定的礼仪规范的制约。在生活中,许多礼仪是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它的存在本身具有很强的普遍性,无时无刻不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反映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望。比如最简单的问候语“你好”、“再见”等,几乎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问候礼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

(二)继承性

礼仪规范将人们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程式固定下来,这种固化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沿袭下来,形成了继承性的特点。人们对流传下来的礼仪规范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态度。比如,以往老人寿辰时,晚辈得行祝寿礼仪,置办寿辰酒宴以祝老人福寿无疆,万事如意,而如今的年轻人除了摆寿酒外,还在电台点歌、电视台点节目来祝老人生日快乐,寿长福远。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人类礼仪的一脉相承,也反映了礼仪在继承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更突出了人类对那些代表礼仪本质东西的倾心向往。可见,礼仪文化的继承性必将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而发展。

(三)差异性

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礼仪规范的差异。如朋友相见,为表示欢迎和友好,有的握手,有的拥抱,有的亲吻,有的击掌。所以,礼仪除了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与规范外,还要注意因时因地因对象的不同“入乡随俗”。

(四)发展性

礼仪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一方面,礼仪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时刻地发生着变化。如节假日给亲朋好友打个礼仪电话、发个短信,或送去礼仪鲜花等表示祝贺和问候的礼仪形式就是时代进步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诸种因素的互相渗透,我国的传统礼仪自然也被赋予了许多新鲜的内容。礼仪规范更加国际化,礼仪习惯向符合国际惯例的方面发展。如见面握手、打招呼用“你好”等已成为世界性的礼仪形式。

二、礼仪的原则

(一)真诚尊重的原则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现。

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正所谓“骗人一次,终生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真诚的奉献,才能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的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二)平等适度的原则

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适度的原则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不要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要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

(三)自信自律的原则

自信是社交场合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强者不自惭,遇到磨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四)信用宽容的原则

信用即讲信誉。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两点: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绝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订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会永远失信于人。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容许别人有行动与见解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要耐心公正地容忍。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三、礼仪的功能

礼仪绝不只是交际过程中一种悦目的形式,它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关系到交际的成功与失败。所以要重视学习礼仪知识与技巧,并且严格训练以掌握礼仪的要诀,以便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礼仪的功能。

(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这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由此可见,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二)有助于人们美化生活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这些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和维护个人形象,有益于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风度,这种礼仪具有美化自身的功能,任何人都难以否定。当每个人重视了自身美化,人人以礼待人时,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睦,生活将变得更加温馨,这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这也是礼仪运用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