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理生理学
49271000000014

第14章 缺氧(1)

第一节 概述

氧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在静息状态下,成年人的耗氧量约为250ml/min。但机体内贮存的氧仅为1.5L,一旦人体停止呼吸和心跳,即使贮存氧被全部利用,也仅能维持几分钟,几分钟后因缺氧而死亡。因此,缺氧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病理过程,是多种疾病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

当供氧器官和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对氧的利用发生障碍时,机体发生机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hypoxia)。

机体获取氧和利用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氧的供应受吸入气氧分压、外呼吸功能状况、血液和循环系统运载氧能力的影响;氧的利用受线粒体生物氧化过程的影响。机体组织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足够的血氧流量,因此血氧是反映组织供氧量与耗氧量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血氧指标有:

一、血氧分压

血氧分压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浆内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pressure of oxygen,PaO2)正常值约为13.3kPa(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值约为5.33kPa(40mmHg),PaO2取决于吸入气氧分压、外呼吸功能状况和静脉血分流入动脉的多少,PvO2取决于PaO2和内呼吸功能状况。

二、血氧容量

血氧容量是指在38℃、氧分压为20.0kPa(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5.33kPa(40mmHg)的条件下,100ml 血液中的Hb 所结合氧的最大量。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capacity in blood,CO2max)的正常值约为20ml/dl,取决于血液中Hb 的质(与氧结合的能力)和量,反映血液的携氧能力。

三、血氧含量

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CO2)指100ml 血液实际所含的氧量,包括与Hb 实际结合的氧和溶解在血液中的氧(通常仅0.3ml/dl)。动脉血氧容量(CaO2)正常仅为19ml/dl,静脉血氧容量(CvO2)正常仅为14ml/dl,主要取决于血液氧分压的高低和血氧容量的大小。

四、氧饱和度

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是指Hb 实际结合的氧和最大结合的氧的百分比。

公式为:

SO2=血氧含量-溶解在血液中的氧血氧容量×100%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约为95%,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约为70%。血氧饱和度主要取决于血液血氧分压的高低。PO2与SO2的关系可用氧离曲线来表示(图5‐1)。SO2又受血液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含量、酸碱度、二氧化碳分压及温度变化的影响。

当红细胞2,3‐DPG增多、酸中毒、CO2增多及血温增高时,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在相同氧分压下血氧饱和度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则左移。

五、P50

P50是指Hb 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P50代表Hb 与O2的亲和力,正常值约为3.47~3.6kPa(26~27mmHg)。

六、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是指CaO2与CvO2的差值。在各种类型的缺氧中都有变化。正常范围约为5ml/dl,即100ml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大约有5ml 氧被利用,当Hb 含量减少,Hb 与氧的亲和力明显增强,组织摄氧减少,氧化代谢减慢,或者动、静脉分流存在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反之则可增大。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氧被从外界大气中吸入至肺,弥散入血,与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被吸收利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能引起缺氧。一般根据缺氧发生的原因将缺氧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低张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是由于各种原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特点,而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一)原因

1.吸入气体中氧分压过低

在高原(>3000m)或高空等空气稀薄的地方,长期逗留在通气不良的矿井、坑道内,或吸入被麻醉剂等稀释的低氧混合气体时,均因吸入氧气量减少使肺泡氧分压随之下降,致血氧来源不足,亦称大气性缺氧。

2.外呼吸功能障碍

由呼吸肌活动障碍、肺与胸腔顺应性减低,胸腔积液和气胸及异物、炎症、肿瘤和哮喘引起的气道阻塞使肺泡通气功能下降,气体弥散障碍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导致血氧供应不足,又称为呼吸性缺氧。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

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Fallot)四联症,未经氧合的静脉血直接流入左室或主动脉;又如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使肺部大量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肺动脉血未经气体交换就直接流入肺静脉,导致PO2降低。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

1.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和血红蛋白的血氧饱和度降低一般氧分压在8kPa(60mmHg)以上时,氧离曲线接近水平线,SaO2及CaO2变化不明显;在低于8kPa 时,随着PaO2的下降,曲线坡度有平坦转为陡直,使SaO2及CaO2显着下降,造成组织供氧不足。

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接近正常或略减少

组织细胞对氧利用状况取决于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部位的氧分压差,即氧的弥散速度。

低张性缺氧时,低氧含量的同量血液流经组织时,组织仍尽可能从血液中摄取所需的氧气,使回流PvO2、CvO2和SvO2进一步下降。因此,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可接近正常,当PaO2明显下降时,血液弥散给组织利用的氧量减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导致组织摄氧不足。

3.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为26g/L,低张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而脱氧血红蛋白增加,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超过50g/L 时,皮肤、黏膜常出现青紫色,则称为发绀(cyanosis)。

二、血液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由于血红蛋白量的减少或质的改变,使血液携带或(和)释放氧量减少,以致血氧含量降低,但血氧分压一般正常,故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hypoxia)。

(一)原因

1.血红蛋白量的减少

见于各种原因的严重贫血,因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减少及血红蛋白下降,使血液携氧量减少而导致缺氧。贫血是血液性缺氧中最常见的原因。

2.血红蛋白质的改变

(1)碳氧血红蛋白症 CO 与Hb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CO 与Hb 的亲和力比氧与Hb 的亲和力大210倍,当CO 中毒时,血内形成大量的HbCO 后而丧失携氧能力,使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此外,CO 还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O2与Hb 亲和力增高,氧离曲线左移,使血液释氧量减少而加重组织缺氧。

HbCO 呈樱桃红色,故病人不发绀,其皮肤和黏膜亦呈樱桃红色,但严重CO 中毒患者,由于外周血管收缩,皮肤、黏膜可呈苍白色。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在生理状态下,血液中不断形成少量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而后又被血液中的还原剂(NADH、抗坏血酸、还原型谷胱甘肽)所还原。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与羟基结合牢固,阻碍了O2与Hb 的结合,而失去携氧的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另外,增多的Fe3+使剩余的Fe2+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加重组织缺氧。由于高铁血红蛋白呈咖啡色,当血液中其含量达到15g/L 时,患者皮肤、黏膜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类似发绀。

当亚硝酸盐、过氯酸盐、硝基苯、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中毒,使血液中形成大量高铁血红蛋白。临床上常见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或变质的剩菜时,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被大量吸收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这种情况称为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

1.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氧含量和氧容量减少

因患者的氧来源充足,且外呼吸功能正常,故PaO2正常,只是Hb 量的减少和质的改变,结合氧的量减少,所以血氧含量及氧容量降低。

2.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改变

血红蛋白量减少引起缺氧,血红蛋白氧合能力仍正常,故血氧饱和度亦可正常;血红蛋白质变化引起的缺氧,由于部分血红蛋白结构的改变,丧失携氧能力,因而血氧饱和度亦降低。

3.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常小于正常

动脉血氧含量差下降,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氧分压下降比正常情况快,使毛细血管中的平均氧分压与组织细胞的氧分压差变小,导致氧向组织弥散的速度也很快减慢,同时,由于氧离曲线的左移,故使组织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少于正常。

三、循环性缺氧

(一)原因

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如休克和心力衰竭。休克患者的全身性循环衰竭比心力衰竭患者更为严重,由于休克导致的心输出量下降最为显着,使各器官、组织微循环缺血、淤血及微血栓形成,导致全身严重缺氧,多器官功能衰竭。

2.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如动脉狭窄或阻塞而致局部缺血,又称缺血性缺氧(ischemic hypoxia);静脉回流受阻而致局部淤血,又称淤血性缺氧(congestive hypoxia)。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

单纯性循环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和血氧饱和度皆正常,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组织细胞有充分的时间摄取血液中更多的氧,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而积蓄,加之组织内酸性代谢产物的积聚,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血液中氧的利用,故静脉血氧含量下降,导致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但由于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使单位时间内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下降,因而使组织细胞总摄氧量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缺血性缺氧的组织由于毛细血管床血液灌流量的下降而呈苍白色;淤血性缺氧的组织由于对氧的利用系数增高、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而常出现紫绀。

四、组织性缺氧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降低所致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hypoxia)。

(一)原因

1.组织中毒

许多毒性物质如氰化物(HCN、KCN、NaCN)、硫化物、磷、砷和巴比妥类等都可引起组织中毒性缺氧。以氰化物为例,CN-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机体内,迅速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反应式为:

CN-  +  Cytaa3Fe3+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Cytaa3Fe3+-CN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铁保持三价状态,不能被还原成为带二价铁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失去传递电子的功能,以致呼吸链中断,造成“细胞内窒息”。0.06g 的HCN 即可致死。

硫化物、砷化物等也能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巴比妥类药物可阻止电子由还原型辅酶Ⅰ向辅酶Q 传递,它们均可阻断呼吸链,引起组织利用氧障碍。

2.呼吸酶合成障碍

维生素是某些脱氢酶的辅酶组成部分,当维生素缺乏时,生物氧化过程出现障碍。如:

硫胺素、尼克酰胺、核黄素和泛酸等严重缺乏。

3.细胞损伤

细胞线粒体遭受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损伤,如大量放射线照射、重症感染,使其结构发生破坏,从而影响细胞的氧化过程。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

1.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

组织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和血氧饱和度均正常,因组织利用氧障碍,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

2.氧合血红蛋白升高

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使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高于正常,故组织中毒性缺氧患者的皮肤、黏膜呈玫瑰红色。

缺氧虽然分上述几类,但临床上单一类型的缺氧少见,常常为两种或多种缺氧同时存在的混合性缺氧。如失血性休克,既有微循环灌流量减少所致的循环性缺氧,又有血红蛋白减少所致的血液性缺氧,如并发肺淤血、肺水肿,则易出现乏氧性缺氧。

第三节 缺氧时组织细胞的变化

缺氧时机体的变化取决于缺氧发生的速度、程度、范围、持续时间,以及机体原来的代谢功能状态等。轻度缺氧主要引起机体各系统代偿适应性变化,以增加氧的供给和提高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严重缺氧而机体代偿不全时,出现组织的代谢障碍,器官的功能紊乱,甚至组织坏死和机体死亡。

一、组织细胞代偿性反应

1.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线粒体是细胞利用氧进行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含有参与三羧酸循环及生物氧化所必需的酶。当慢性缺氧时,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和膜的表面积增加,呼吸链中的酶(如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含量增多,活性增强,加强内呼吸功能。

2.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增多

缺氧时,ATP 生成减少,ATP/ADP 比值下降,促使磷酸果糖激酶(糖酵解的限速酶)、己糖激酶及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增强,加速糖酵解过程,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机体所需的能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