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49268700000032

第32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7)

卷五九有一段话弥勒论菩提心的话: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佛法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则为净灯,普照一切诸法界故……则为净眼,悉能睹见邪正道故……为大乘,容载一切诸菩萨故……为园观,于中游戏受法乐故……为莲花,不染一切世间法故……为琉璃宝,其性精妙不受垢故……为法鼓,觉悟烦恼长寝众生故……为净水,其性清净无垢浊故……如是无量功德成就……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诸佛成正觉故……菩提心宝……出生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功德珍宝……譬如一灯然百千灯,无所损减,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悉然三世诸佛慧灯,无所损减。《维摩经》讲得很清楚:“如来种”就是三毒十恶等烦恼垢污,诸佛是从烦恼垢污中兴起来的。《华严经》则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它是大地良田,净日明月,净灯法鼓;不但能生一切佛法,一切诸菩萨行,为一切诸佛种子,而且也出生凡夫、缘觉、声闻之属,持一切诸世间;其性清净无垢,光明普照,本身即是智慧觉悟。

前述的《华严经》,将成佛之因归结为卢舍那的光明普照,即成佛的原因是外在于众生心的客体神力;到了此处,则又回到大乘共许为成佛标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众生内在的“菩提心”。这看来是矛盾的,怎么解释呢?卷三五中有言:(菩萨应)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诸佛菩提。何以故?彼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提故;如自心中,一切众生心中,亦复如是:无量无边,无处不有,不可破坏,不可思议。意思可以这样说:所谓自身“悉有一切诸佛菩提”,全在于“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提”。一切如来的形象表达,乃是卢舍那佛;卢舍那佛光明普照下的众生身,即具“菩萨心”或“菩提心”;而众生菩提心具有的光明,则是卢舍那佛光普照的体现和反射,正如同太阳的性能映显在谷物药草中,谷物药草映显着太阳的性能。

大乘普遍认为,成佛的前提是必须具备菩提心。像《胜鬘经》等,主张众生悉有如来藏,这如来藏就是菩提心;《大般涅槃经》提倡众生皆有佛性,而菩提心则需由信仰《大般涅槃经》培植成就。在这里,《华严》则是另一种说法:“如来性”既是外在于众生的客体,也是内在于众生的主体,两者是完全统一的——统一的光明、统一的智慧、统一的正觉。就方法言,它与《法华经》倡导一切众生皆有“佛之知见”,大体相当。中国佛教特别发挥的是卢舍那佛内在于众生的主体一面,形成中国佛教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强的思潮。法藏撰《起信论义记》就是这样的样本。

现在讨论“如来性”如何兴起,如来如何兴现,亦即众生是如何修习成佛的。本品以“如来性起法”为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对于“如来”的身口意和境界作出规定,所谓“何等如来身,清净妙音声;云何如来心,及无量境界?”二、 阐释“如来行”的具体内容,所谓“何等如来行,及诸佛菩提;修习何等法,速成等正觉?”三、 解答如何弘扬“如来法”,所谓“云何转法轮,清净妙胜法?”

所有问题都是由普贤作答的,因此,本品的观点,就代表了普贤的基本思想。首先看普贤关于“如来性起法”的概论: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华严经》卷三三,下同)此处的“性起”有两个含义:一是成等正觉,二是出兴于世。此两者,皆是因缘所成,而无作者和成者。这些因缘总分十种:从发心开始,历经修善根、慈悲心、满足大愿、作功德、敬佛、方便,庄严,直到成就和分别实义,完成全部菩萨行。这是由“性起”修习,实现“成等正觉”的过程与条件。

至于如来等正觉“出兴于世”,有多种法门,多因缘所成,但突出的是,“演说如来性起法”,把宣讲“性起”说作为如来兴现于世的根本使命,最终令“如来性起不思议智,普照十方世界”,成办众生种种智。

在这里,普贤再次解答了那个关键问题:“如来性”究竟存在于何处,如何得以兴起?如来性起正法,一切如来平等智慧光明所起;一切如来一味智慧,出生无量无边功德。众生念言:此住功德如来所造。佛子,此非如来神力所造……乃至一菩萨成无上道,(而)言佛造者,无有是处。诸佛为一切群生作善知识,众生依此得大智慧,无有作法,亦无作者。这个回答与前说有同有不同。相同的是,这“一切如来”及其智慧光明,乃是全称,依旧可以作卢舍那佛解,由此才能生起“正法”、“无量无边功德”;不同的是,“住”于众生内的“正法”和“功德”,却绝对不是“如来神力所造”。

这个不同点指出,“如来性”即是如来智慧,“性起”是智慧发出的光明;强调的是如来智慧和光明,及其遍在性和客观性,纠正或澄清了《世间净眼品》等将如来光明说为“神力”的偏差。准确的说法是,如来智慧光明并非任何众生或其他神力所造。佛是先知先觉者,他可以作一切群生的“善知识”,令他们获得如来的“大智慧”。按照《华严》思想体系,这个“成无上道”、“得大智慧”,实际是教导群生启发(开发)他们各自具备的那个客观而遍在的“如来性”或“如来菩提”。一般众生崇拜佛,认为他们自身具备的种种如来功德乃是佛的神力所造,是绝对的错误。

下边分别解说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1) 何谓“如来正觉菩提身”?

首先,“如来应供等正觉,成正觉已,正受三昧,名曰善觉;正受三昧已,得菩提身,数与众生身等”,是谓“正觉菩提身”。意思说,如来身是“正觉”善觉到“正觉”时所成,前一正觉和后一正觉均指众生悉有的“如来菩提”;所谓“善觉”,即是对本有菩提的自觉。在没有善觉时的正觉,属于众生身,故言“数与众生身等”;及至善觉到正觉,即转为佛身,所谓“菩提身”。因此,在理论上,菩提身亦与众生身等。据此,进一步发挥:(菩萨)于一毛道,悉知一切众生等如来之身……一切法界处,亦复如是。何以故?如来菩提身,无处不至,无处不有故……等正觉本求菩提,勤修精进,往诣道场……成最正觉,究竟菩提。(《华严经》卷三五,下同)这段经文比较晦涩,但若参照《大乘起信论》就相当易懂。此论称众生悉有“本觉”,后为无明所动,乃有“不觉”,菩萨修习的全部任务,是由不觉而初觉,终于“究竟觉”,这大框架与此处所讲的意思基本一致。华严学者多为《起信论》的阐释者,不是偶然。

(2) 何谓“正觉心”?

首先“知心意识非即如来;但知如来智无量,故心亦无量”。“正觉心”不是世俗的心意识,而是“如来智”;但众生心受如来智的制约,以如来智为依止,为如来智所用,故智无量,心亦无量。又“三界唯心”,故如来智毕竟为万物作依止,万物成为此智的显示。由此可以说,智有“体”义,心有“用”义;“智”与“识”是体用的关系。为了把这对关系说清楚,普贤用了许多譬喻:譬如虚空,悉为一切万物所依,而彼虚空无所依止,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悉为一切世间智慧、离世间智之所依止,而如来智无所依止……譬如清净法界,悉为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解脱之所依止,而清净法界无增无减,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悉为一切世间智、算数巧术、一切众智之所依止,而如来智无增无减。就是说,“如来智”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智慧得以成立的最后依据,是“无本”之本,是一切知识得以流出的源泉,而这样的佛智,即存在于一切众生身上。《如来性起品》之三有这样两段话:如来智慧无所不至。何以故?无有众生、无众生身如来智慧不具足者。但众生颠倒,不知如来智。远离颠倒,起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

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见,不生信心。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来在其身内,与佛无异。菩提虽译为“觉悟”,实质与“如来智慧”没有区别;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就等于说菩提具足于众生身中:如来菩提身,无所不至,无处不有……于一毛道悉知一切众生等如来之身……此菩萨摩诃萨知自身中悉有一切诸佛菩提。何以故?彼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提故……如自心中,一切众生心中亦复如是。于是,经文又回到上述“如来菩提身”的那个循环圈子中:一切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因为愚痴颠倒而不能自知自见,经佛的教化,具见如来智慧即在自身之中,由之成佛。唯一不同的是,此处将“菩提身”换成了“正觉心”(菩提心),又由正觉心改称“如来智慧”,而“如来智慧”即是“佛之知见”。这样一来,就又与《法华经》的“开佛知见”衔接起来了。前曾说过,《法华》的《序品》推出的先佛名“日月灯明如来”,“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所说教理为“无量义”,这都是《华严》与之相通处。

然而问题也来了:如果佛智本有,何来颠倒?既已颠倒,如来又何以教其觉悟?这一矛盾与上帝创世造人的道理相似,既造了人,又让他犯罪,最后还得拯救他,中国的如来藏缘起论者,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也始终未能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问题本身就是假设的。

(3) 关于“如来性起”的实践意义。

关于菩萨行者,如何令自身的如来性生起,以至增长成佛,对华严学者言,是个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此处的回答是:如来智慧“从一切如来种姓中生”。这似乎又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说明,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此中突出的是:菩萨必须三世不懈地“修习大慈悲等无量无边功德”,铸造“三世无量善根,皆悉普覆一切世间”,而且“未曾舍离一切众生”。这是菩萨最终皆可成佛的条件。但所谓声闻、缘觉涅槃、地狱深坑,及诸犯戒、邪见、贪著、非法器等例外,他们本有的“如来智慧大药王树”不得生长。为什么?因为如来智慧乃是无所不知,而无所不知就包括“巧方便智”。此巧方便智有极大的功能:“能持一切菩萨,不令究竟尽灭,堕于声闻、辟支佛地”,从而通达“究竟佛地”。二乘等不得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这“巧方便智”。

大乘与二乘有许多区别,就普贤菩萨看来,区别的主要点不在于是否平等地具有如来种姓(如来智慧大药王树),而是是否具有这“巧方便智”,令如来性生起增长上。普贤行的目的,是穷尽法界,利益一切众生;达到此目的的手段,就必须具备充分的“巧方便智”。

(4) 什么是“如来境界”?

简单说,没有什么不可以成为佛的境界:“一切众生无量故,如来境界无量;一切世间无量故,如来境界无量”。因为如来“无所不至”。复次,“心境界是如来境界;如心境界无量故,如来境界无量。何以故?随心无量,出生智慧亦复如是……随心所念,于念念中出生无量不思议智”。又如,“一切大海水,皆从龙王心愿所起,如来智海亦复如是,悉从大愿力起”。据此,如来境界由如来智决定;智无量,境界即无量;如来智又有两个来源,一是“心”,一是“愿”。所以说到底,心、愿决定着境界。

(5) 所谓“正觉行”,即“如来行”,亦称“如来无碍行,如如行”是一种什么状态?

根本特质是行遍一切,而无身、无行、无有意识,所谓“不灭不至不起”,“譬如法界,无量无缚”而又“无身”,又如鸟飞虚空,所游行处不可度量,无有分齐。如来行亦如是,“譬如日月周行虚空,不作是念:我行虚空,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如来亦复如是,周行无碍解脱虚空,分别一切法界,饶益一切众生,广作佛事,如来不作是念:我有去来”。然而,虽“住如来住,无所住故,而能普为一切众生示现、开导”,能“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并随其所应而安立之。

(6) “正觉菩提”是一种什么样的觉知?

总而言之,是无知而无所不知,觉而无所觉:“譬如大海,为一切众生色相之印……正觉菩提,亦复如是,一切众生心念、诸根,现菩提中而无所现,故说如来为一切觉。”这是一种无所不觉而不作分别之知。所以说:如来身中悉见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等正觉,乃至见一切众生寂灭涅槃……皆悉一性。以无性故,无相、无尽,无生、无灭故……觉无所觉故,法界无自性故,虚空界无自性故,如是等觉,一切无性。此所谓无性,即是无分别性。

正觉菩提一旦兴现于世,即转化为“心”,而心则变化多端,现示种种形色以及诸多如来;但正觉菩提总是“一性无性,舍离众性”。因此有这样一番问答:

问曰:“设有一人出兴于世,彼能化作恒沙等心;彼一一心悉能化作恒沙如来,无色无形,如是恒沙等劫,常化不绝,于意云何。彼化如来宁为多不?”

答曰:“我知仁意,若化不化,等无有异。”“诚如所言……菩提无性故,无增无减;如来菩提,皆悉一性,所谓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