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68

第68章 政治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

——李自立的小提琴独奏曲《喜见光明》赏析

祁斌斌

1972年是“文革”期间极其荒乱的一年,然而对于李自立来说又是大有收获的一年。这一年,他的两者小提琴曲奏曲《丰收渔歌》《喜见光明》相继创作完成,并且日后成为他的代表作,成为这一时期屈指可数的几部小提琴佳作。

说起《喜见光明》的创作过程,有着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

《喜见光明)的第一稿名为《重见光明》,由黄辅镗根据油面《重见光明》而作。油画中一位面带微笑的女军医搀扶着一位因重见光明而热泪盈眶的阿婆,情景感人至深。黄辅镗为画中形象打动,便创作了小提琴曲《重见光明》。他请李自立视奏,两人一起修改。李为此寻访了银多盲人,了解到他们十分苦楚的内心感受之后,又创作了悲伤的副题,不久完成修改然而就在乐谱即将印刷出版之时,黄辅镗突然因故出逃,这在“文革”期间是极严重的事件,于是,作品只得署李自立一人的名字。不久,领导又决定更改曲名,改写黄辅镗的创作部分。两个月后,李自立创作的《喜见光明》通过了审查。1975年,全国进行单项文艺调演,《喜见光明》以高票入选调演节目。

从作曲法以及充分发挥小提琴特点方面来说,《喜见光明》在当时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作。它的结构清晰,展现了小提琴的各种演奏技巧,具有着浓郁的广东音乐风格。虽然与李自立的《丰收渔歌》同属岭南音乐风格,但却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ABA’)的乐曲,通过阿婆新社会重见光明的喜悦与旧社会遭受的苦难的形象对比,展现了新时代人民崭新生活的动人场景。全曲有三个素材贯穿始终,一是引子中的钢琴旋律,二是引子中的小提琴旋律,三是钢琴伴奏中引用的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调。前两者仿佛阿婆复明后与复明前两种内心世界的描绘,后面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代表军人的形象,三者交替出现。凝结成全曲发展的主要线条。客观地说,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代表军人形象这种标签式的创作手法,是“文革”时期的音乐创作特征之一,如今我们再审度此举,不免会感觉有些生硬。或许它也是作品中的一丝遗憾,但同时它也成为历史的烙印。

乐曲的引子具有极为浓烈的广东音乐的色彩,它以热烈而欢腾的钢琴独毒开始,其后加入小提琴自由展开的旋律钢琴伴奏间或闪现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调,仿佛是人们知道阿婆即将复明的消息后纷纷赶来,目睹了阿婆重见光明时那令人感怀的时刻。这一快一慢、一动一静的情绪对比,为主题的出现做了极具张力的铺垫。经过一段由慢到快的过渡,欢快的主题出现,乐曲进人A段。

A段概括描写了阿婆重见光明后分外欣喜、激动的心情。欢快的节奏,灵巧的旋法,跳动的伴奏,到处洋溢着“喜”的气氛。这一乐段的主题即从引子中的钢琴旋律发展而来,旋律的节奏富于动力,音程以级进为主,中间突然插人一小节的八度大跳,令音调的表现力大大拓宽。

例105

这一主题共完整出现两次,其间穿插一个以拨弦、颤音为主的段落,后又加人一个由引子中小提琴旋律发展而来的歌唱、深情的曲调,整个乐段将阿婆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十分生动、真实。

B段是阿婆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回忆,充满悲痛与愤恨之情。作者采用广东音乐中的“乙凡调”,亦即“苦调”,不断地强凋fa、si两音(fa偏高、si偏低,此为“苦调”的主要特点),又运用下滑音、拨奏、人工泛音等技法,整个音乐都为“悲”字而歌。这一乐段共反复三次,每一次音域都翻高一个八度,并且都同头换尾,仿佛悲痛之情不断加强,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当乐段第三次再现时,无论从情感上还是音域上都已冲到顶点,乐曲达到最高潮,一音一韵间都表现了阿婆撕心裂肺般的痛苦,感人至极。也就在此,音乐突然笔锋一转,由慢渐快,转悲为愤,进而步人“反抗”阶段。这段虽然旋律性不是很强,主要以模进为主,但却很好地营造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以及激烈抗争的场面、成为高潮后的又一次“余波”。

A’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这一个乐段仍旧运用A段的三个素材,只是在顺序上有所变化,主题也仅出现一次,但整体情绪仍是喜悦而跳动的。如果说A段是刻画阿婆复明后的欣喜之情,那么这一乐段无疑是对这一情感的再度补充,使人们从阿婆的故事中看到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感受到了新社会人民无比幸福的生活情景。

产生于“文革”期间的小提琴曲《喜见光明》,它所反映的故事、所传达的精神成为其政治合格的基本条件,而其艺术性、技巧性又成为它经久流传的重要因素。音乐“为政治服务”是“文革”时期尤为强调的文艺方针政策之一,这部作品也很明显地带有这一气息。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要求下又能够兼顾到音乐的艺术性与技巧性,这便是该曲的成功之处。它宛若一朵浸染着阳光的牵牛花,灿烂地绽放于樊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