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铁山、茅沅的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薛思思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能歌善舞的瑶族就是其中之一。这首由刘铁山、茅沅合作的管弦乐《瑶族舞曲》,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欢歌热舞时的欢乐情景,反映出瑶族人民寄情歌舞、热爱生活的特点。由于此作品完成于建围初期的1953年,所以音乐就像当时的人民生活一样清新、淳朴。
刘铁山和茅沅都是我国20世纪的作曲家。刘铁山是河北省饶阳县人,1937年开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5年人延安鲁艺音乐系进修,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等职。创作了《贺龙投弹手》等歌曲,编写了秧歌剧《王大娘赶集》等。茅沅是山东省济南人,1951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中央歌剧院工作时,曾与陈紫合作创作了歌剧《刘胡兰》等。他们两人合作编写的管弦曲《瑶族舞曲》,最初是刘铁山在建国初期创作的舞蹈《瑶族长鼓舞》的音乐,后来义与茅沅合作将其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乐曲主要描写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着盛装聚集在皎洁的月光下边歌边舞的欢乐场面。
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8小节的引子,由中、低音弦乐采用拨弦的方式演奏,深沉中不失跃动的情绪,为引入主题做了铺垫。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组成,弦乐以其富于抒情、流畅的音色拉奏出第一主题:
例69
第一主题重复了三次,由弦乐和管乐轮流演奏,仿佛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描绘一幅优美、精致的瑶族舞蹈场面。
从第62小节开始,音乐出现了第二主题的旋律。第二主题实际上是第一主题的变奏,情绪上与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例70
这一主题首先由大管吹出,仿佛是粗犷的男青年加人了舞蹈。两支双簧管吹奏着第二声部的经过句,木琴清脆的音色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与大管的音色形成了对比,刻画了男女各异的音乐形象。
音乐的第二部分由第120小节开始。这一部分音乐由第段的c羽调式转入了c宫调式,旋律变得明亮,节拍由2/4变成了3/4,更具舞蹈性,推动情绪的发展。仍由小提琴奏出主题,其中的“35”“5 3”采用了滑指的演奏,模仿民族乐器特殊的演奏风格。
第163小节之后是作品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音乐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压缩了第一主题,强调发展了第二主题,节奏以切分为主,欢腾热烈,描绘出男女青年尽情对舞的欢愉场面。音乐在热烈奔放的旋律中结束,与开头柔美的旋律形成反差。
此作品被称作是“雅俗共赏的管弦乐”。其旋律优美,刚柔相济,形象鲜明,手法简练,结构精巧、玲珑,在配器上非常简洁,却将音乐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体现出瑶族人民纯朴、热烈的民族性格。
这曲《瑶族舞曲》将精练的民族化的音乐融入交响乐中,将作者对祖国美好的祝愿融人欢快的瑶族舞蹈中。它不仅体现着瑶族的音乐风格,也表达着建国后各族人民欢快的心情,更预示着祖国美好的前景。因此,《瑶族舞曲》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优秀的、流传最广的管弦乐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