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38

第38章 碧水常绕青山转

——邓禹平、张彻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赏析

宋歌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台湾的阿里山,但是人们却坚情阿里山一定是山清水秀,风景恰人的。因为我们太熟悉一首名叫《阿里山的姑娘》的歌曲了,歌曲描写的阿里山“高山青,涧水蓝”,风景美不胜收。歌曲流传海峡两岸,大江南北几十年,阿里山的青山绿水已是人们心中一道不变的风景线了。

《阿里山的姑娘》创作于1949年,是反映台湾原住民生活的故事片《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歌。曲作者张彻(1923—2002),原名张易扬,是香港著名电影导演,许多优秀电影,如《独臂刀》《马永贞》等,都是出自他手。《阿里山的姑娘》是他唯一创作的歌曲。词作者邓禹平(1925—1985)是一位诗人,1954年同余光中、覃于豪等人成立了台湾三大诗社之一的“蓝星”诗社,创作有诗集《蓝色小夜曲》《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等,而根据他的歌词所作的歌曲有《彩虹》《我的思念》《离开你,走近你》等,至令还被蔡琴、陈淑桦等歌手在演唱。

可能我们会发现,歌词中对阿里山“高山青,涧水蓝”的描写放在任何一个风景区都很合适,因为邓禹平在创作这首歌词时,还根本没去过阿里山。万般无奈之际,邓禹平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他索性把对家乡山水的感受写进了阿里山的山水,于是便有了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刚创作完时作者定歌曲名为《高山青》,后改名为《阿里山的姑娘》。

《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首淳朴、开朗、具有鲜明台湾原住民歌风格的情歌,以热烈欢快的情绪,抒情流畅的旋律,热情歌唱了阿里山的美丽,赞颂了阿里山姑娘与少年纯真的感情,也唱出了台湾山地同胞的民族自豪感。

歌曲为带引子的三段体结构(ABA),除引子外,旋律都是建立在传统五声音阶A羽调式上的。开头4小节为引子,以“那依努哇”这种富有民族情调的衬词引出了其后的第一乐段。第一乐段优美耐欢快,“高山青,涧水蓝”后,旋律的八度跳跃突出了高山族人民豪爽而淳朴的性情。作者以拟物的手法直接把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比作涧水和青山,则流露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热烈歌颂了风景如画的阿里山和生活在那里的年轻人纯真的情感。

例53

第二乐段继续了第一乐段的情感,它是一个衬词段,以呼应引子的衬句,以音域跨越较大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将歌曲推向热烈的舞蹈性段落。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反复,它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旋律,只在最后的“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处,运用了时值很长的拖腔,把歌曲推上高潮后结束。

《阿里山的姑娘》虽然不是一首真正的民谣,但却总被误以为是台湾原住民的传统民歌,其实它只是应用原住民山歌的因素和风格所创作的歌曲。也因为大家以为《阿里山的姑娘》是原住民歌谣,使得当年一些庆典活动中,想要唱一些象征原住民的歌谣时,大家总是只想到《阿里山的站娘》。可见它真可以“以假乱真”了。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它是唯一以原住民曲调描述山地风情,人物的歌曲,又使用富有民族化的铃鼓和小鼓等乐器伴奏,因此在当时的国语流行歌曲中独树一帜。这首歌曲最早由台湾歌手青山演唱,曾经风靡一时,由于歌词内容盛赞原住民,因此也被其他原住民歌手,如施孝荣等重新翻唱过。1984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台湾著名艺人奚秀兰演唱了这首歌,《阿里山的姑娘》在内地更是家喻户晓了。

“高山青,涧水蓝……”亲切的旋律一响起,我总会不由得随之轻轻哼唱,手舞足蹈,因为这首《阿里山的姑娘》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似手根本不是学来的,只凭借感觉就可以很完整地唱出来。这就像阿里山的风景已经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一样,这是一首好歌所带给人们多年不变的震撼,是一抹挥之不去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