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37

第37章 台湾酒歌

——评吕泉生的歌曲《杯底不可饲金鱼》

梁茂春

1992年6月我初次访问台湾时,在宴会上,台湾的朋友们都用“杯底不可饲金鱼”这句话来劝酒。开始时我不明其意,经台湾音乐界朋友的介绍,才知道这是台湾老一辈作曲家吕泉生的著名歌曲的标题,是劝人“干杯”的意思,杯中不可剩下酒,痛痛快快喝它个底朝天喝它个一醉方休

《杯底不可饲金鱼》是一首闽南语歌曲,情绪非常轻快坦诚、利落,采用男声独唱,在众多的闽南语歌曲中是十分独特的一首。“杯底不可饲金鱼”原是台湾都市俚语。吕泉生根据台湾俚语编写了歌词,又根据民间音乐因素创作了旋律。这位台湾本土的作曲家,四五十年代改编、创作了众多的台湾民谣和儿童歌曲,在台湾音乐的“沙漠时期”,吕泉生这里简直是一片宜人的“绿洲”。

《杯底不可饲金鱼》今天已经像民歌一样在台湾及海外侨胞中广为传唱。它的确具有民歌的品质:朴实,简练,豪爽,自然。就是吕泉生自己说的“容易唱,容易懂”。歌曲一开始喊出的“饮啦”也是闽南话“干杯”的意思,接着的歌词是:

杯底不可饲金鱼,(杯底不要剩下酒)

好汉剖腹来相见,(好汉要坦诚相待)

拼一步,(再来一杯)

爽快么值钱(心情爽快才可贵)

五声性的羽调七声音阶,加上一些细微的装饰音,使旋律与闽南语浑然一体。

例51

歌曲有三段词。音乐采用相应的民间自由变奏的原则来处理,始终保持了民歌流畅、灵活的特色,如说话般自如清晰。最后的开怀大笑和“醉落去”(一醉方休)的呼喊,将台湾同胞那种爽快、粗矿的精神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52

《杯底不可饲金鱼》可以说是吕泉生歌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台湾音乐中难得的精品作曲家运用了西洋的“和声小调”和声来配置《杯底不可饲金鱼》的钢琴伴奏,初听时觉得风格上有一点不够般配,但细致听后也觉得相当融洽。钢琴伴奏的鲜明的节奏型和锣鼓般的织体,更加衬托了歌曲活泼、爽朗的性格。

《杯底不可饲金鱼》创作于1949年。它的出现,代表着当时大多教台湾民众对“一醉方休”和“坦诚相见”的精神渴望和内心需求。台湾民众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暗无天日的殖民统治,在1945年光复之后,不久又发生了1947年的“二·二八”政治事件。1949年又有国民党政府迁到台湾。之后,台湾民众在“白色恐怖”之下,心情变得十分沉重和彷徨迷茫,他们需要抒发心中的郁闷,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毫无拘束的沟通。《杯底不可饲金鱼》正是适应了这种氛围的需要,一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并一直传唱至今。

吕泉生是台湾的先辈作曲家,1916年生于台中县农村。在台湾中学毕业之后,1936年到日本东京人东洋音乐学校(后改名东京音乐大学)。开始时他主修钢琴,后改学声乐、理论作曲和指挥。1943年二十七岁时回到台湾时,表面上他已经是一个彻底“日本化”了的台湾青年,但“骨子里”他仍是流着炎黄子孙血液的中国人。所以他从那时起就热心于收集、改编台湾民歌,如汉族民歌《丢丢铜仔》《一只鸟仔哮救救》《六月田水》等,还根据山地同胞民歌的音调和语言编了《邀游》《快乐的聚会》《美丽的角板山》《粟祭》等著名的歌曲。这些歌曲充满了活泼、生动的台湾乡土气息,它们都产生于日本占领时期和台湾光复初期,这尤其难能可贵表现了一种顽强、自强的民族意识。

吕泉生的创作歌曲大都带有台湾民歌的风格特点,除了《杯底不可饲金鱼》之外,还有谱写于1945年的《摇婴仔歌》,1958年创作的《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等。吕泉生说:“我爱家,爱故乡一切,也因而能爱台湾,关心台湾进而为民族创作属于中国人的歌曲。”这是他创作成功的根本经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