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紫最近是又累又郁闷,工作压力大,内容多。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像一架工作的机器,不停地忙活,想稍微偷点懒,都发现后面的工作早已堆积如山。更郁闷的是,即使这样忙,她还要参加公司每周末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一周一次两次的时候常有,而且周周都有新花样。对于那些性格外向又精力充沛的同事,人家乐意参加,可是偏偏叶紫好静不好动,那些活动自己又不喜欢,可为了能在工作中混个好人缘,进而“生存”得顺利一点,只能硬着头皮参加。
公司的活动千姿百态,而且每周都是一经宣布就有很多人响应。叶紫知道,有些人并不是冲着活动去的,而是借此联络感情。同事之间需要一些欢乐的气氛,为了工作中好沟通。下属们正好借着活动的机会和上司拉拉家常,套套近乎,顺便给上司拍拍马屁,博得上司的好感。
问题在于,叶紫可是一个没有任何特长的平常人,唱歌一般,不会游泳,打球又不行,可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公司的“另类”,叶紫必须参加,到了现场却又无事可做,除了给人家捧场叫好,就是坐在椅子上发呆,直挺挺的,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也挺累的。她这类的人被同事们嘲笑为“板凳族”。
叶紫还郁闷一件事,就是自己不知道应该归于哪一个圈子。公司二三十岁的人占主体,圈子却很多,有的还跟自己的工作有联系。后勤类部门是一个圈子,业务类是一个,中高层是一个,普通职员是一个,部门内是一个,部门外又是一个。圈子多了,常常会有交集冲突,选择的时候就得考虑慎重,因为选择就代表立场。就拿前几天,几个喜欢唱歌的同事拉叶紫入伙,叶紫觉得自己唱歌不行,就以参加后勤部门的逛街活动作理由拒绝了,“唱歌组”的同事们立刻在背后给了“恶言”:“原来是要抱后勤老大们的粗腿啊!”
圈子多了,经济上的压力也是一大问题。叶紫在公司属于底层,工资本来就不高,每周的活动还要如约参加,公司对此并不支付相应费用,而是大家AA制,数目对于中高层不算什么,对于叶紫这样的就有点“割肉”了。叶紫掏“银子”的时候,心中也是暗暗无奈:“能买多少菜啊!”
虽然圈子活动的压力着实不小,但是叶紫还是积极参加,因为得到了资深同事的指点。他们透露,有的时候,各个部门的口风、小道消息都会在活动中被当事者不知不觉爆出来,这些将有助于员工把好公司、领导的脉搏,别站错了队!
虽然说是周末休息,但实际上还是和公司的人在一起,叶紫越发感到视觉疲劳和体力不支,问问要好的同事,大家大都有这个同感。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有的人依然主张以此来缓解压力,有的人则认为活动占用了自己休息缓冲的时间,叶紫当然支持后者。终于有一天,叶紫下了决心,不再参加类似的活动。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度过了周末,新的一周上班,她本以为有人会问及她为什么没去,但是没有人来问,大家忙碌着相应的工作。这让叶紫如释重负。
原来,这一周,很多人都因为太劳累,没有参加公司的活动。自此以后,公司圈子的活动越来越少,只有那些精力充沛,喜欢热闹的同事依然坚持着。
生存法则:
公司的“课外活动”本是为了舒缓员工工作的压力,但由于涉及面广以及某些有心者的推波助澜,有的时候的确容易被罩上功利的外衣。对于类似的活动,个人其实无须次次都参加,毕竟工作上的业绩才是上司们看重你的重点。当然,不可否认类似的交际可以使你更加和谐地融入集体,但前提是你能够调整心态愿意融入或者见长于其中,如果不是这两者,大可不必为此所累。此外,也可以自行组织喜欢的活动,这样就可变被动为主动。说不定,也有很多人拥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