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张茉楠说
49201100000061

第61章 绿色碳权的背后又是一场货币战争

正当全球货币战争硝烟四起之时,一场悄无声息的碳权之争也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低碳问题是一个超越主权的全球议题,在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约定条件时,碳信用额度的价值和金融属性日益凸显,碳金融正成为发展权与主导权之争的战略制高点,并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

全球气候格局变化的根本力量,并非来自环境本身。正如用“气候改变”模棱两可的概念取代绝对化的“全球变暖”一样,导致全球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力量,并非来自于科学家绘制出的“全球变暖”灾难图,而是碳信用本位体系及其背后的“碳权”角力。

从商品本位的角度来看,庞大的市场规模构成了碳货币的供给能力。从货币本位的角度来看,碳信用与货币绑定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新趋势。千百年来人类都在探索使用一种通货将世界的商品、贸易和金融联结起来,一国经济活动与能源贸易结合度是决定该国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能源出口或控制全球范围内最重要能源供给的能力,以及该国是否拥有该能源的国际定价权等,能源绑定往往成为国家崛起和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助推器。

目前,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而美元更加不甘示弱:美国已有的战略优势(美元霸权、金融优势及国家信用)也被大大削弱。财富标志的美元,已经不再是一种硬通货。自2002年以来,美元江河日下,进入战略性贬值周期,美元作为全球信用基础的根基正在发生严重动摇,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因此,美国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储备货币信用优势,美联储试图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正积极构建“碳权市场”,抢购、囤积二氧化碳排放权,并将霸权思维在碳框架体系中延续。

此外,发达国家还围绕碳减排权和碳交易货币,积极搭建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并通过金融资本的渗透,构建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试图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中抢占制高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的最大的国家。然而,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但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中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极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法规及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缺乏相应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持。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极不匹配,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链的低端位置。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并未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后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碳贸易摩擦、碳汇率问题、碳减排配额及分配问题等都会高度与碳金融市场联系起来,产生新的冲突与博弈,进而加大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在所谓的战略新兴领域中是否又被某些金融大国“玩了”还真的不好说,希望历史不再一次又一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