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爱上学校,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能够获得老师的青睐,是大多数父母的愿望。所以,在入学前,为了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我们可能会告诉他,“上学后好好学习就能变得像老师那样渊博”、“小学老师比幼儿园老师还要好”……这些说法真的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吗?
入学的那天,洋洋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之后的两天也比较兴奋。可到了第四天,洋洋说什么也不愿意进校门了。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你骗我。你跟我说小学老师对我们很亲切。可昨天语文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的同桌,我的同桌都哭了。老师太凶了,我不喜欢老师!我不去,我就不去。”洋洋妈妈有些无奈,有关老师亲切的话的确是她说的,但她也是想让洋洋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啊,这难道有错吗?
这没有错,而且洋洋口中的老师“太凶”也未必尽是事实。洋洋之所以会对小学老师的印象有如此大的落差,是因为洋洋妈妈的单一铺垫以及洋洋不明白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在角色和职能方面有区别而造成的。
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幼儿园的老师就像“第二位妈妈”,他们会带着孩子做游戏、吃饭时帮助他、上洗手间时帮助他……即使他做错了事,老师也不会严厉地苛责他;他因摔倒或者想妈妈而哭泣时,老师还会拥抱他、抚慰他。可是,到了小学,同样称呼“老师”,但小学老师却不会单独照顾任何一名小学生。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授学生知识,用于维持学校规范和班级整体的氛围。对于违反纪律的孩子,老师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这难免会让孩子觉得小学老师比较凶,不敢靠近,而不像幼儿园老师那样,让孩子从心理上就想接近。
我们除了要让孩子了解到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的这些区别,还要采取一些办法,让孩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关于老师的客观、积极的形象。
☆正面勾画老师的形象
在生活中,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有时候我们会这样教育他:“你怎么这么顽皮?上学后还这么顽皮,看老师不打你屁股。”或者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学校,让老师管管你。”还有可能说:“你要乖乖听话,要不然上学后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类似于这样的说法,通常情况下都会获得孩子的暂时合作,但同时也让孩子对小学老师产生这样一个印象:会打人、很严厉、只喜欢听话的孩子。这个印象会让孩子害怕,也为孩子排斥老师打下了基础。等到入学之后,一旦老师忽略他或者批评他,这种对老师的负面印象就会得到夸大,也会增强孩子的排斥心理。
既然夸大老师严厉的一面是不正确的,像前面案例中洋洋的妈妈那样过度铺垫老师温柔、慈爱的一面就可以吗?事实证明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对老师的形象勾画应该是客观的、积极的。告诉孩子,老师会在上课的时候传授知识,会锻炼他的自理能力,会关心他和其他学生,但是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批评他。这样,孩子既不会过度期待老师的关心照顾,也不会过度畏惧老师。
☆直面孩子对老师的排斥情绪
如果我们已经错误地为孩子勾画了一个小学老师的形象,那么他在入学后必然会产生“我不喜欢老师”这样的负面情绪,这时,我们要直面孩子的这种情绪,亡羊补牢。毕竟,老师是带领和指导孩子参与学校生活的人,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相信老师。
一方面,要告诉孩子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的区别,并引导他去观察这种区别,进而慢慢接受;另外一方面,如果老师已经批评过孩子,那么我们可以淡化老师的批评方法和过程,而强化老师的批评目的,让孩子明白老师的真实目的是关心爱护他。如果孩子一时不能接受,可以鼓励孩子去找老师谈心,或者让老师找孩子谈心,在谈心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了解与谅解,从而化解孩子对老师的敌对情绪。
无论是小学老师,还是幼儿园老师,都是用爱来教育孩子的,但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态度上会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使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转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