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估计”的宾语是“下一场……压力”,这个宾语是个主谓短语,但是其中缺少必要的动词,“加紧更多压力”是不通的,应把“加紧”改为动词“施加”。
6.“涌现……动人”说不通。应在“动人”后边加上“的事迹”,使“涌现”有个宾语。
7.动词“提出”的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宾语。动词“造成”也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应删去“提出”,在“时间”后边加上“的现象”。
8.“摔得最重”只能是一个人,所以在“摔得最重”前边应加上“数某某同学”。
二、1.第二个分句应补上主语“你”。
2.应该在“集思广益”的前边补上动词谓语“收到”。
3.应该在句子末尾加上宾语“的精神”。
4.应该在“邮票”和“贺年卡”前边加上数量词作限制。
5.“咱们见”,不通,应在“见”前边加上“在北京”。
6.应在“带入”前边加上“把王老师”。
7.应在“历史”前边加上定语“中国”。
8.应在“素质”后边加上动词“是”。
思考与练习(四)
一、1.主语“大家”重复,可删去后一个,并把后一个“应该”。也删去。
2.“进行”多余,应删去。
3.“献”的宾语是“一切”,不能又说“献身”,应删去“身”。
4.定语“惟一”和“一个”重复,应删去“一个”。
5.“十分”和“非常”意思差不多,不必同时使用,可删去其中的一个。
6.补语“深入浅出”与“又透彻又易懂”意思差不多,可删去其中的一个。
二、1.A.2.B.3.A。
思考与练习(五)
一、1.主语“质量”与谓语“结实”不能搭配。“质量”指的是物品或人的工作的优劣程度,它只有好坏、优劣、高低之分,而没有“结实”或“不结实”的区别。可改“结实”为“好”。
2.主语“蕴藏量”同谓语“是”后边的“省份之一”在意义上不搭配。“蕴藏量”是“省份之一”,说不通。应该把“煤的蕴藏量”移到“我国”的后边,改为:“山西省是我国煤的蕴藏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这样,谓语“是”前后的词语在意义上就一致。
3.主语是“生活水平”,谓语是“提高和改善”,“生活水平”可以“提高”,不能说“改善”,所以,应该删去“和改善”。
4.句中的“节省”跟“浪费”不能搭配,可以说“节省开支”、“节省费用”,但不能说“节省浪费”,可删去“和浪费”。
5.“夸口”用得不当,应该把“夸口”改为“夸耀”。
6.句中的谓语和宾语都是联合词组。“发挥”可以跟“特长”搭配,但不能跟“优点”搭配;“发扬”可以跟“优点”搭配,但不能跟“特长”搭配。这句话可改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扬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特长。”
7.“强大”是“坚强雄厚”的意思,跟“弱小”相对,常跟“国家”、“军队”、“势力”等词搭配,说“强大的人”不合习惯用法。“事情”在习惯上说“一件”或“一桩”,不说一次。应该把“强大”改为“坚强”,把“一次”改为“一件”。
8.“滔滔”一般用来形容大水滚滚奔流的状态,有时用来形容说话连续不断。但不能用来形容下雨的状态。“滔滔”可改为“哗哗”,或“瓢泼般地”。
9.“飞翔”可以说“阵”,也可以说“程”,但是“休息”只能说“阵”,不能说“程”,所以,补语“一程”同动词“休息”不能搭配。“阵”与“程”应当互换一下。
二、1.“我校”或“社会上”均可。
2.供给,使用,输送。
3.意见
4.优秀
5.尽量
6.多么快
思考与练习(六)
一、1.主语“薛老师”在句子中的位置安排不当,使人感到这一句好像有两个主语,应该把“同学们”移到“在”的后边,把主语“薛老师”移到“走进教室来”的前边,就不会使人误解了。
2.谓语“提高到”位置安排不当,造成句子成分残缺。应该把“提高到”移到“今年”前边,同时,在“今年”的后边应添一个“的”。
3.句中的宾语位置安排不当,“梦山”是动词谓语“看见”的宾语,没有必要把宾语提前,应该把“远处的梦山”移到“看见了”后边。
4.定语“全体”的位置安排不当。“全体”不能修饰“初中二年级”,因为“初中二年级”本身就是表示集体的意义,所以,前面不能再用表示数量的词加以限制。由于定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安排不当,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应该把“全体”移到“同学”前边,句子就通顺了。
5.句中的“充分”作修饰“作用”的定语,不合乎群众语言习惯。揣摩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想说学生也应该参与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据此,应该把“充分”移到“发挥”的前面,作状语。状语一般在中心语前面,这样才符合状语与中心语搭配的顺序。
6.句中的数量词“四五趟”作补语,不能放在“去”和“过”中间,应该把“四五趟”移到“过”的后边。
二、1.(a)√(b)×
2.(a)×(b)√
3.(a)×(b)√
4.(a)√(b)×
思考与练习(七)
1.句中把“我们是生长在今天社会里的青年”和“生长在今天社会里的青年是幸福的”这两种句式凑拼揉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句子,造成结构上混乱,既想说这,又想说那,语意也纠缠不清。应该把第一个“是”删去,取一种句式,句子就通顺了。
2.这一句是原句表达法和复句表达法混在一起了,结果造成句子成分残缺,结构不清。改法有二:一是删去“听了”,使原句成为一个单句;一是删去“对”,同时在“我”的后边加上“受到了”,并把“教育”和“很大”的位置互调一下,使原句成为一个因果复句。
3.这句的主语原来是“你”,但是,到第二分句却更换为“这件事”了,这样就使得原来的主语不能跟第二句的谓语互相搭配。这句可以把后一分句改为:“却告诉了他”。这样,原来的主语“你”就可以一贯到底了。
4.这是个目的复句,“为了”引出目的,后边说结果,先说了“大家积极排练”,主语是“大家”,可是接下去又说开“排练”怎么样,更换了主语,使句子结构不清,语意也不连贯,应该把“排练是很辛苦的”,改为“有时一直排练到深夜”,主语承前省略,句子就通了。
5.三句话中,第一、三句是说“我”学好功课的有利条件,第二句说“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但是这三个分句先后次序排列不当,第二句不应插在第一、三两句中间,以致关系不清,应该把第二句和第三句对调一下。
6.“如果”是表示假设的连词,跟“那么”组成“如果……那么……”,表示假设关系。句中第一分句说“青年人要学习,要工作”,怎么突然转到说身体的事呢?中间脱节,使得第一句跟第二、三句意义失去联系,应在“如果”前边加上一句“但青年是长身体的时期”。这样,意在强调决不能忽视青年长身体这一特点。加上这一句,后面的假设复句就有了着落,句子也就通畅了。
思考与练习(八)
一、1.×2.√3.×4.×5.√
二、1.光泽耀眼
2.飘逸轻盈
3.强烈炽热
三、1.“河水”和“小姑娘”之间没有相似点,所以比喻不恰当。
2.“几何图形的圆”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读者很难形成生动鲜明的形象,这样,比喻也就失去了意义。
3.喻体“生物电”比本体更不容易让人理解,反而把人搞糊涂了,因为喻体本身就是有待说明的事物,这样,比喻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1.借代。用“钱学森”代替“热爱祖国,永攀高峰的科学家”。
2.借代。“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3.暗喻。用“园丁”比喻“人民教师”。
4.暗喻。用“祖国的心脏”比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