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不是老板一个人的,太事必躬亲会累垮自己,还会阻碍员工的成长。
故事:公司是我一个人的吗?
“这次的单子本来我已经谈下来了,怎么放在你们手上就砸了呢?”杰森气呼呼地对自己的下属骂道,他最近一直很累,几个大单子把他折磨的够呛,刚想把手中的客户分出去给几个得力下属跑一跑,就出现问题了。
“这么大一个客户就这么飞了,我还指望你们什么呀!”杰森一句话把其他人都噎住了,不敢开口了。他又恢复了几天前的状态,所有大业务都是自己去联系,大客户自己去跑,每天早出晚归,比任何员工都忙。他经常在心里纳闷:为什么这公司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在忙活?
“怎么就找不到几个死心塌地为我办事的人呢?”杰森苦恼极了,但是又不敢让属下管太多的事。他想要改善这种现状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这一天,杰森约几个好友喝茶,把自己的苦水一股脑都倒了出来。“你们见过我这么累的老板么?每天从早忙到晚,亲自出去跑关系、抓公司的业绩、抓销售部门的管理,我都快成全才了,可往身边看看,居然找不着一个合适的人来帮我分担一下。没人可用啊,还总是有人辞职,他们看到我这个老板这么勤奋,竟然都不觉得害臊?”
一个好友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不要一个人做那么多事情不就得了?客户就让他们去谈,反正单子是和奖金挂钩的,你还怕他们不努力呀?当老板要放轻松一点,老这么神经紧张怎么行呢?你也要注意身体呀。”
“说得轻巧,”杰森摇了摇头说:“毕竟是自己的公司,那些下属里面没几个值得我信任的,内部管理的工作只能交给自己家里人做。不少大客户都是我多少年建立起来的老关系,如果放给他们做,我怎么放心啊,再说了,万一他们要是背着我搞些小动作,最后拉走了客户怎么办?所以,有些事还真不能让下属插手,算了,我累就累一点吧。”
听了这话,他的那几个朋友面面相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分析:
高层管理者总会抱怨自己没有得力的助手,老板则会抱怨没有一个负责人能够把事情办得令自己称心如意。而私企老板干脆就说:“公司里没有几个人是值得信任的,大事小事我不统统过问能怎么办?”这种心态表露出高处不胜寒的无奈,作为公司金字塔最高一层的领袖人物,他们对属下缺少信任,不敢放权,于是习惯性地将重大项目和重要客户都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认为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自己出错那就认了,可能是自己不小心阴沟里翻船,但要是下面的人办事不力丢了单子和客户,在他们看来要么是不忠,要么是能力不够。
这种心态和观念直接导致他们事必躬亲,一开始只是跑跑大客户,和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联络感情,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其他的一些事情也不能不管,比如公司的账目、人员调动、后勤补助等等问题。所有部门在他面前都像一个个歪瓜裂枣,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但只要他亲自出马,捣鼓了一遍,他就感觉放心了。这实在是一个公司管理者的重大误区。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私企老总身上。这些企业老板每天都十分忙碌和劳累,不停地埋怨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和左膀右臂,但却从来不愿意深思这其中的弊端和根源。
什么事情都要过问的老板是勤奋的,他们在创业之初付出了相当多的汗水和心血,公司就是他的孩子,他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个好不容易长大的孩子,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出现什么头疼脑热,最心疼的是他自己。这样的老板建立起来的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因为对外人不够信任,因此担任公司内部管理的大部分人是自家人或者亲密朋友。有时他们也会招聘一些高端人士,比如在外企工作过的经理人、高等学府的高材生等,一开始高高兴兴地给他们安排了职位,但在接触之后却发现这些人的想法和行为模式与自己有很大不同,总在提意见,说公司这里不行那里不行,这样要改革那里要变动,使得他一直独立做主的心态受到了挑战。最终老板会这样回答他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还不够了解公司的现状,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考虑的还是要全面些。”鲜有老板愿意放权给二把手,让其在公司进行一场制度改革。
这种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有很多弊端,老板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人去办事,但是这些人也得不到足够的授权,大事无法做主,做什么都束手束脚,凡事都要请示老板之后才敢动手,不是因为没有主见,而是他承担不了独自做主的责任。有如此老板的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危机: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员工的工作效率普遍不高、不能及时处理突发问题。但即使如此,只要这个企业的老板个人能力超强,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在生意场上朋友多,还是能保持公司的正常运作。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老板们在工作中更加深信除了自己,没有人能给公司带来真正的效益,他们对下属的能力始终不放心,或者怀疑下属对公司的忠诚度不够。“如果我放权给他,他翅膀硬了,以后搞不好会拉走我的客户,另立门户,成为我的竞争对手啊!”这是此类领导者的普遍心声。
长此以往,这些企业的发展会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优秀的员工进入这种企业,会觉得没有归属感,本来工资就不高,还遇到一个总揽大权的老板,自己得不到公司的重视,何来发展?改变领导者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是关系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者应当明白,一个人无法承担公司的未来,要想公司有所发展,就需要讲究团队的协作,让每个员工都发挥潜力,将力量集中起来。
那么,要如何避免事必躬亲的问题呢?说到底,如何改变“能干的属下不听话,听话的属下不能干”的问题?如何积极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将老板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只做个单纯的指挥者和统帅呢?
1.减少人员的流动性,留下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即从管理制度上做出改变,在一些重要岗位,有意识地做好人才储备,让员工既熟悉本身的职位,同时也会学习其他职位所需要的技能)。某个岗位目前除专人负责外,还应及时培养储备人才,这样一来,即使有人离开某个岗位,立即有人自动补上。这种机制能使人有危机感,并感觉到公司对人才的重视。
2.大胆放权给那些能力出众的员工。在放下了权利之后不要患得患失,应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即使偶尔发现他们犯了错误,他们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也不要立刻做出批评。只要下属的决策能给公司增加收益,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或让公司的现状有所改善,就应该鼓励其继续好好工作,给予及时的赞赏和认同。
3.给员工提供培训机会,让员工的知识能力有机会更新和提高。优秀的员工是培养出来的,一个拥有成熟运作机制的公司能够给员工提供上升空间和升职机会,为他们提供各类专业培训还是增加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素质的好方法。
4.工资和奖金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关注员工的心态,多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有归属感。
5.在管理中强调团队的力量,让员工能够获得集体荣誉感,将他们的利益关系捆绑在一起,比如分组来进行业绩比赛,根据每组员工的工作能力来分配工作。
6.放松心情,做个监察者和指挥者,不要参与具体的工作实践。
总之,给员工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是将管理者从事必躬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关键。管理者也要转变心态和思维方式,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在细节上如何去做,需要根据员工的素质和公司的现状来确定,下面这个故事里上司的做法值得借鉴。
故事:该强硬时不可手软
这天,Tina问下属D:“昨天我接到了一宗客户投诉的案子,文件好像放在你桌子上了,你处理了吗?”
下属D一脸懒洋洋的模样,她想了想回答道:“我记得以前这些事情都是你在处理的,昨天那个文件还在我桌上呢,我看了看,好像是个很难缠的客户,就算是我打电话过去大概他还是会要求换货的。”
Tina顿时挑起眉毛,说道:“我不处理难道你就不做了吗?你赶紧去处理呀!”
看到上司发火,D没有吭声,点了点头就出去了。Tina没有再多说什么,心里却禁不住埋怨道:这种下属简直是太没有自觉性了。
D手头上的工作原本不多,但是她已经习惯了Tina经常处理投诉,因此即使这次Tina发了火也没想过要真的把这件投诉案处理干净。她一直在忙其它的事情,直到事情都做的差不多了才翻了翻文件,拿起电话准备给投诉人去个电话试探一下口风。可是正好碰到隔壁的同事来找她聊天,她便又把这件事给放下了。
就这样两天过去了,文件还放在她的桌子上,没有丝毫的进展。她看到Tina这两天都没有问起这件事,也就没有跟进,她一心以为Tina最后还是会自己把这件事解决掉的。结果第二天一大早,Tina就把她喊进了办公室,问她这个投诉处理完了没有。
“我打过电话了,还在继续跟进呢。”D低着头,没有底气地说。
“哦,是吗?”Tina的脸色顿时就黑了下来,“我问过其他同事了,这两天你很闲,手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任务,难道说你这两天一直都在和投诉人通话,还没有把事情解决好吗?要我告诉你怎样处理投诉吗?你不会不知道解决投诉案有多重要吧?”
D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她连忙大声回答道:“对不起!我会在三个小时内解决好这件事情,保证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情了!”
这个故事显露出领导者太事必躬亲的另一个弊端,那就是让员工产生懒惰和懈怠心理,让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得到成长的机会,成为一个机械式的工作机器,你必须明白地告诉他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好这件事,他才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如此一来,领导者培养出的都是不懂得灵活变通、不会主动找工作来做的下属,更大的问题是他们放弃了思考,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思考是没用的,反正最后做主的还是我的顶头上司啊!”
领导者不会喜欢这种下属,因为他们在公司里呆久了会成为老油条,不知道成长。但是领导者没有反省一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员工。事实上,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管理员工时懂得如何鞭策他们,让他们在工作中成长,给他们学习、实践、独立执行任务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单纯地听从指令。只有员工真正成长了,领导者才能更好地发挥统帅的智能,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管理之外的一些琐事上。
放弃事必躬亲的做法,是合理地管理下属,让下属有机会成长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