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审美
49189900000026

第26章 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3)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音乐的“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的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

总之,音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无论是培养受教者的感受和鉴赏音乐美、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完善完美的人。

三、音乐教育的功效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为了实现其存在价值和寻求自身的发展,音乐教育活动便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原始社会萌芽状态的音乐教育,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音响模仿,是一种缺乏明确学习动机的自发活动。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音乐的某些社会功能被人们逐步认识,于是音乐教育便开始由自发向自觉方向转化,并逐渐形成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这即是历史的进步与必然。音乐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人类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实践的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主要局限于音乐的辅德价值和娱乐作用,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审美价值和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价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将音乐教育的目标简单地等同或低于其他课程目标,要么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没有很好地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音乐兴趣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而导致音乐审美教育艺术性的丧失,也使其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指音乐艺术教育对人与社会所能起到的作用。音乐教育与一般生活的、知识的、道德的教育不同,从性质上讲,音乐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因此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如审美的、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科学的、社会的等等,总之涉及人生的各个层面和人文社会的各个领域。根据音乐艺术教育的性质,可以将其功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审美功能,一类是非审美功能。在音乐艺术教育中,这两类功能是不可分离的,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非审美功能是要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指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和谐地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教育的非审美功能,指的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功利性层面。人们通常认为,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等多种非审美功能。一般地讲,这种非审美功能往往不能直接、立竿见影地作用于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而要靠间接的方式起作用。比如音乐艺术教育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要靠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沟通连接,实现转化过渡,才能最终落实到道德行为上。也就是说,音乐艺术教育这种辅德、益智、健体的非审美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来发挥作用的。

(一)音乐教育首先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音乐艺术的学习与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在音乐审美需要(审美欲望动力系统)的支配下,在音乐审美意识(审美调控系统)的调控下,调动音乐审美能力(审美工具系统)而进行的音乐审美体验。马克思曾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在这种令人愉悦的音乐审美体验中,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锻炼和提高。

从本质上讲,人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我们所说的音乐艺术教育对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就是指音乐艺术教育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音乐艺术教育以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一些富有成效的音乐教育体系也普遍重视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如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张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综合的音乐训练,并通过多声部合唱与合奏的训练以发展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铃木说:“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在音乐欣赏、音乐技能训练、视唱练耳课程及音乐活动的开展等多种多样的音乐学习中,受教者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会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利用。

音乐是遵照想象—情感的形象思维创造音乐意象的,它要靠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会和领悟到。在音乐创作、音乐的演唱演奏、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中,联想与想象始终是伴随其中的。在音乐创作中,曲作者要将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聚起来的创作情绪,借助想象力与技巧、直觉与逻辑创作出乐曲;在音乐的演唱、演奏中,需要演唱者、演奏者借助联想与想象将音乐原作表现出来,是一种再创作,使音乐意象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在音乐欣赏中,更需要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去体验音乐世界中的诗情画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艺术。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所培养起来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作为人的智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意象、形象、直觉也是思维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借此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而且可以借此进行科学的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了说,想象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76年商务版,第284页。)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体验音乐、体验情感是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既不能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更不应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必须以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的节奏运动为基础。因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是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节奏运动。节奏,完全依赖于运动。他的最原始的形态存在于肌肉系统中,所有的时间微差:快板、行板、渐快和渐慢;所有的能量微差:强、弱、渐强和渐弱,都能用身体实现。敏锐的音乐感依赖于敏锐的身体感受。”(引自达尔克罗兹:《节奏、音乐和教育》(Rhythm,Music,and Education),第115页)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的身体运动包括着对音响和情感反应的一切基本要素。在大脑与活动者的身体之间必定存在某种直接反映。任何乐思都可以通过身体表演出来。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微差、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和敏捷反应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情绪及情感能力。

音乐教育对于人对音乐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受教者更关于用音乐来表达并丰富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

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受教者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理解在音乐审美欣赏中表现为对音乐意象形式意蕴的领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进入更深沉的体验状态。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由于受教者对于音乐艺术表现内容、表达感情的艺术规律的认识的逐步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使受教者更擅于领悟、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含义和内在意蕴,使受教者对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得更深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说过,艺术不是靠理论说明而是靠范本在发挥作用,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唤醒他们的艺术感觉,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能够理解作曲家创作出音乐的那种感情,从而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还具有非审美教育的功能

音乐艺术教育的非审美功能,是指音乐艺术教育的功利性层面,是精神性功利。音乐的非审美欲求和活动始终溶解在审美欲求和活动之中,并通过音乐的审美活动自然流露出来,呈现出来。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包含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开发智力、锻炼意志、健全体魄等方面。

音乐教育的辅德功能:音乐艺术教育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音乐教育以美妙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为,知行一致,最终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作用。任何德育如果没有感情的基础,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的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音乐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熏陶感染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音乐艺术教育之所以能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其作品来表现他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类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然会被他们的真诚、激情所感动、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畏邪恶势力,坚定勇于探索真理的信念,并养成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以诚待人、以真相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音乐教育的益智功能:著名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这句话说出了音乐在开发人类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也最擅长于发展受教者的想象能力。无论是音乐的创作、表演还是音乐的欣赏,音乐艺术运作的各个环节无不渗入联想和想象的因素。想象力是人类文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联想和幻想能力正是科学的创造和发明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想象。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3页)想象力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明创造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舒曼说:“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灵敏,他的作品也就愈是鼓舞人和吸引人。”音乐艺术是想象的艺术,音乐艺术教育则起着开启人类想象力之门的作用。

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层次,当今世界的文明进步和丰富多彩,都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结果。前苏联老一辈教育家卢那卡尔斯基1918年在《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宗旨》中说:“进行美育教育,不是只简单地教会儿童一种艺术技能,而是系统地发展感受能力及创作能力,使孩子们热爱世界上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并且能动手美化这个世界。”在音乐艺术运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创造力在发挥作用:作曲是一度创作,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音乐欣赏是三度创作。音乐艺术这种无处不在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会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育的健体功能:音乐艺术教育对人健全体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解人的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面对学习上的压力、竞争,学生容易忧虑、恐惧,而优美的音乐能松弛人的精神、调节人的情绪,促使心理上的宣泄和净化,使人获得心理上的健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韵曲调作用于人的神经,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作用。

音乐的健体作用还在健美操、艺术体操、广播体操等体育活动项目中有所体现,人们在或优美或激昂的旋律的伴奏下,锻炼了身心,健全了体魄。音乐教育与体育之间的互补性早已被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他倡导音乐教育与体育并用的思想,他说:“规定要教音乐和体育主要是为了心灵,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因此,音乐教育与体育要达到一种平衡,才能使受教者既有温文的教养、勇敢的性格,又不至于走向粗暴野蛮和软弱无力。音乐艺术教育与体育两种教育手段并用,才能避免因有体育无美育而造成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使人的健与美共同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现象,其根本意义在于教育的、文化的、理性的、道德的审美价值判断。通过音乐艺术教育达到受教者先天素质的开掘和后天素质的培养。总之,音乐艺术教育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统一,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非审美的功能在审美愉悦中得以实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