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
爱自己,是一种小心翼翼,仿佛呵护最柔软的婴儿,最脆弱的少女那样的爱,是一种甚至比你初恋时还要患得患失的感觉。
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去爱别人的,更没有办法给自己一种安全感。更多的时候,他常常以一种怀疑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理性态度,来对待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他的心,就像荔枝一样,虽然里面柔软,但外面裹着厚厚的一层壳,而且布满荆棘。
这样的人,他的安全感是理性的,他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形势,然后用头脑来解释生活,这并非是坏习惯,但他丧失了用感性去触摸世界的孔道。
要想重建一份融合感性和理性的安全感,要想让自己对世界的反应不那么机械,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理解和同情自己,要学会理解自己的行为,学会同情自己的伤痛。
和爱一样,同情也是一种能让人减少痛苦并且给人以生机的情感表达。当然,这种同情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套路式的同情,它植根于一种人性层面的理解。当你从别人那里得到同情时,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方漫不经心的随声附和,而是对方发自内心的好像确实知道你曾经历过的伤痛与悲伤,并且能够深深理解你因此而产生的所作所为的那种感觉。你需要对方肯定你的价值,需要对方发现你独一无二的地方,需要对方能够体会你对成长的渴望。
谁会真给你这些?
朋友?
父母?
还是我们自己?
无论是朋友或父母,尽管他们很爱你,但都有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到你。在他们面前,你特别脆弱,所以得到的伤害也最深。
我们所需要的这种同情、爱与肯定,是容不得伤痕的。在同情面前,我们像孩子一般脆弱。
所以,我们也需要像对待孩子那样,呵护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总有着各种各样的磨难。我们要学会闭上眼睛,想象面前站着一个童年的自己,然后问问自己,他是什么样的?
是正茫然地看着世界,还是畏惧地缩成一团?抑或是躲在角落里,只敢露出一双眼睛?
无论是什么,我们都要过去,抱抱他,然后轻轻地牵着他的手,顺着时光隧道慢慢地向前走,直到走到那个让他如此不安和恐惧的地点。
当他重温那个让他不安和恐惧的事件时,他可能会颤抖,可能会流泪。这时你所需要做的,是要尽你最大的能力,去理解他,安慰他。你可以用所有你想到的方法,陪他走过那件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父母、朋友或是师长身上,因为他们此时此刻并不在你身边。最了解你,最爱你的,始终是你自己。
如何获得快乐感和完成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圆满的过程。哪怕是最无知最贫穷的人,他也拥有一个完整的生活:从他离开母体,意味着他生命的开始;他停止呼吸,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天使。对此我深以为然。
但就算是天使,也并非就因此而一帆风顺。那些比较会安排自己的天使,他们的生活会有意义有趣味得多。
是什么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什么让有些人哀叹他们的生活是如此乏味无聊?
影响人们对自己生活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己生活完成感的肯定。
当我们的祖先,那些喜欢在岩洞的墙壁上画画的祖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简单短暂的。而且我想,他们的生活也是快乐的。因为每天的生活是如此简单,以至于他们每天都沉浸在完成任务的快乐中:捕猎、烧烤、繁衍后代。
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就复杂很多。一个成熟的现代人,要懂法律,要会英语。如果没有电子信箱和QQ靓号,他们甚至耻于同别人打招呼。这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外人对我们越来越多的新期望,以及我们每天遇到的新刺激,都让生活变得千头万绪。
千头万绪的结果呢?
就是我们原本完整的生活,被割裂成一个一个的小块。百分之二的心,要用来装英语考试;百分之三的心,要用来谈女朋友;百分之四的心,要去给同学买生日礼物……这些都会冲淡我们生活原有的味道。尤其是每当事情都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人会感到特别的无力与沮丧,这时每件事就会像一座大山那样压在头上。
寻找完成感的意义正在于此。那些事业或是生活上的不完整,其实并不会自行消失。老实说,很多人,当他们用种种移动道具,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骚扰到他时,其实正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永远“不完整”的危险境地当中。
他们不知道“完成”的好处。“完成”一件事,意味着人多多少少还是要花点儿力气,然后当你在目所能及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力气转化成结果,这或多或少都能让人振奋一下。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你已经被打散的生活统和一下,然后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块。每完成一小块,都从中得到些完成感。
你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1. 归类你的生活,把那些最难做的事,分成几个片段。每完成一个片段,就自我赞赏一下。
2. 如果可能,尽可能预先准备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随机应变是一种美德,也会带给人成就感,但它带来的只是你对自己随机能力的肯定。如果可以预先准备构想可能会遇到的麻烦,并且做出应急方案,你所得到的就是上条所述的那种“片段式”的自我欣赏。这种刺激比猝不及防时得到的要大得多。
3. 如果可能,让别人也充满这种“完成感”。人总是在处关系中得到快乐,我们的快乐,至少有一半是其他人给予的。如果你的工作或是关系,需要其他人的参与,那么你不妨和他建立沟通,让他觉得自己身处你的关系中,也能从中得到一个圆满的成就感。
4. 当你面临一大堆繁重的工作时(通常这对现代人来说意味着“我很重要”),记得从小事做起,先完成两三件最容易的。它们带给你的成就感,会让你充满活力地去处理剩下的事。
5. 学会克制。对某些事(比如喝酒),规定个限量,告诉自己:这件事做到某种程度就可以停了。到时候,尽管自己很不愿意停下来,但仍然要在脑海里把它归为“此事已处理完毕”。
6. 如果可能,每次只处理一件事。虽然各种事情齐头并进,最后收获时,会感到一种额外的满足——“看,我的收获真多”,但实际上,你要为这种满足额外付出太多的心理能量。如果可能,每次你要控制办一件事。那些一定要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事,也要特别加以注明,然后找个单独的时间去完成。
7. 把事情分成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十。实际上,大多数的事情,只要做到百分之九十就可以了。如果要尽善尽美,剩下的百分之十所要用的力气,有可能和之前你所用力气的总和差不多。所以,做到百分之九十的时候,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暂告一段落”,然后安心享受它带来的成就感。就算一定要做到完美,你也可以停一会儿再做,从而享受两次成就感。
眼睛向上看
“我从楼梯的最低一级尽力朝上看,看看自己能够看到多高。”这是美国五大湖上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在最初进入社会做事时所说的一句话。他一无所有,而他所希望的却是那样高远。他是根据什么来实现自己的希望的呢?他非常穷困,最初是从纽约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兰,后来在湖滨南密执安铁路公司总经理之下谋了一个书记的职位,但是他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觉得他这份工作过于狭小,已不能满足其远大的志愿了。他觉得这个工作除了忠实地机械地干之外,没有什么发展,没有什么前途。
他觉得矮梯子并不一定就安稳。他觉得坐在一个矮梯子的顶上,更容易跌倒,不如爬一个看不见顶的梯子,一心想朝上爬。他辞了这个工作,另在赫约翰大佐的手下谋得一个工作;赫约翰就是后来的国务卿兼美国驻英国大使。考尔比的想象力已经使他看到,如果与前者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发展,与后者在一起,则会有很大的成就。
一个人要有眼光才有进步,但是眼光也必须时时改进。考尔比说:“我最初走到克利夫兰来,原是想做一个普通水手的——这是一种儿童追求冒险和浪漫的思想。但结果我没有当水手,而每日每时与美国最完全的一个理想人物相接触(就是赫约翰大佐),这也是我的好运气。他便成为我各方面的理想人物了。”
考尔比能够觉悟到假如他同一个小人物相处,绝不能有很大的发展。于是,他选定了一个大人物,然后以这个人为自己心中的偶像。他选定了赫约翰,便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理想。他晓得自己将来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理想有多大,心就有多远。剩下的就是努力地追逐,并在追逐中睿智地选择捷径。
自恋是一个甜柠檬
在人们的生活里,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基本上,供人们抉择的事物各有优缺点。这时,选择就变成了一个大难题:
究竟哪个更好呢?
心理学家沃卢姆做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试验:
第一次,他找了两个班的应届毕业生,那些学生马上面临毕业找工作。在离校前半年,沃卢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评出三个他们最感兴趣的单位。半年后,学生们基本上都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些人如愿以偿,另外一批人却去了其他的地方。这时候,沃卢姆又让学生再给这些学校作个评价。结果很有意思:所有人对自己要去工作的地方评价都大为提高,而对自己不会去工作的地方,则人为地降低了评价。
这是学生们独有的心理现象吗?
第二次,沃卢姆找了一些家庭主妇。他买了两种小用品送给这些家庭主妇,让她们在其中挑一件。不过挑的时候,要给两件东西都作个评价。
“好”,还是“差”。
一天以后,沃卢姆又找到了那些主妇。结果是:主妇们对自己挑选回家的小用品颇有好评,而对那些没被选中的东西则没什么好评价。
很有意思的结果,不是吗?人们常常认为,这山望着那山高。大家会对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充满好感。但是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因为作出决定非常不易,所以人们在潜意识里,自然不愿意自己的选择被证明是错的。
这种效应,被称为“甜柠檬效应”,用来比喻人们一味地强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身份美好、有价值和难能可贵的。虽然在别人眼中以及在事实上并非如此。
甜柠檬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内心的焦虑,协助人们平静地来面对现实。
在对待我们自身上,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会把自身的缺陷合理化,使自己看起来坚强,勇敢,有力量。
有人会问:这不就是自恋狂吗?的确,这种对自我的欣赏、悦纳和自我陶醉,按照自我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自恋,但它是一种健康的自恋。
其实人一出生时都是自恋的,对于婴儿来说,自己就是整个世界。这种“原始自恋”虽然幼稚,却是一个人健康自恋的基础。没有享受过这种“原始自恋”的人,会造成终生的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缺乏自信。这样的人为了平衡自己的心态,就会不断地沉浸于白日梦中,从而出现种种自恋型人格障碍。
你自恋吗?下述这些条,你符合几款?
①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
②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③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想受人特别关注。
④坚信自己的思想是世界上独有的,不能为其他庸人所理解。
⑤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⑥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⑦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⑧缺乏同情心。
⑨有很强的嫉妒心。
逼出来的天才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着钢琴。说句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所以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客人慕名而来,认真地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这些曲子,你弹奏的这些曲子我都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然而,那个小伙子在面对大家的请求时却变得腼腆起来,他抱歉地对大家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从来没有学习过唱歌。我长年累月地坐在这里弹琴,恐怕会唱得很难听。”那位中年顾客却鼓励他说:“小伙子,正因为你从来没有唱过歌,或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个歌唱天才呢!”此时酒吧的经理也出来鼓励他,以免他扫了大家的兴。
小伙子认为大家想看他出丑,于是坚持说只会弹琴,不会唱歌。酒吧老板说:“你要么选择唱歌,要么另谋出路。”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那个小伙子放弃了弹奏乐器的艺人生涯,开始向流行歌坛进军。这个小伙子后来居然成为了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他就是著名的歌手纳京高。
要不是那次偶然的开口一唱,纳京高可能永远坐在酒吧里做一个三流的演奏者。
你相信自己吗?
一位世界级的顶尖杂技高手,准备参加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演出,在两座山之间的悬崖上架一条钢丝,然后从钢丝的这边走到另一边。
山头上聚满了热情的观众,只见杂技高手伸开双臂,用眼睛注视着前方的目标,一步、二步、三步,顺利地走了过去,整座山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我要再表演一次,这次我要绑住我的双手走到悬崖的另一边,你们相信我可以做到吗?”
走钢丝靠的是双手的平衡,而他竟然要把双手绑上。所有人都很担心却又充满了好奇,所以都对杂技高手说道:“我们相信你的,你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