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控制
49138600000014

第14章 转移定价(2)

(4)对产品进行分类

内部交易中间产品的性质和数量会影响到使用的转移定价方法,其中中间产品的外部价格是否存在和交易的数量对转移定价的规则具有重要影响。对产品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产品制定不同的转移定价策略,有利于转移定价策略的有效实施。例如,交易中间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易量大且外部市场缺乏的产品,另一类是外部市场充分且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小的产品。第一类可以由总部慎重决定转移价格,而第二类可由涉及的内部部门自行决定。这样,管理层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较为重要的转移定价策略上,使得决策过程更有效率。

(5)定价机制以外的方法

当转移定价机制在企业内部引起的冲突无法消除时,可以考虑采用定价机制以外的方法来解决内部交易问题。一种可能的方法就是通过内部重组将交易量较大、相互依赖程度高的两个利润中心合并为一个利润中心,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由于冲突可能性较高而发生的管理成本,还可以将转移定价问题转变为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问题。

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将生产部门改组成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将决策权保留在企业的核心管理部门中,这样只需对成本进行控制,不需要考虑收益分配问题,解决了由于转移定价产生的收益分配问题。

2.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转移定价

首先对关联交易的定义进行分析。所谓关联交易(connected transaction),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业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主要有:购销商品或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代理等。对关联方的定义参考《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规定:“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具体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受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等。关联交易对关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发生在企业内部的转移定价可视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控制机制和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由公司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及公司的具体目标,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自行设定。此时启用转移定价,第一是为了使公司整体价值最大化,第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业绩考核,第三是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转移定价及其信息披露不仅影响到资源配置效果,也影响到社会财富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分配,与公司内部转移定价的运用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当涉及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时,必须遵循公允定价的原则,尽可能地按照市场价格法来客观地确定转移价格,并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1)信息披露

许多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充分地披露关联交易及其转移定价方法。转移定价是关联交易的核心,而许多上市公司对此披露极为简单,甚至不予披露。如对关联交易定价的确定依据或未进行说明,或说明的定价方式各式各样,缺乏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往往只列示“按协议价格”、“按市场价格”或“评估价”等,没有具体说明制定价格的方法和基础。只有少数企业披露优惠的具体比例、成本加成比例。此外,许多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内容披露含糊不清,掩盖了许多关联方;有的只说明交易量,没有说明金额的数量。

1997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法规,从《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到2000年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都为关联交易的转移价格的披露提供了规范依据,但是在上市公告或者配股说明书中对转移价格的披露要求大多都过于模糊和原则化。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转移价格信息仍然极为有限。

实例6.3 金帝公司的关联交易

金帝1997年隐瞒了其与原第一大股东所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因而误导ST金帝现第一大股东新绿公司做出购买股份的投资决策。1999年该重大关联交易使金帝从收购前尚有配股资格的公司落变为ST公司,给新绿公司造成严重损失,新绿公司已就此事提请诉讼仲裁。

资料来源:肖虹.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规范研究[J].会计研究,2000(7).

(2)审计风险

关联交易转移定价披露的不充分使得利益集团或个人在其利益驱动下,能够通过操纵财务报告利润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包装。在此情况下,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不是建立在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素质的基础上,其结果不仅使上市公司业绩经不住市场考验,难以持久,而且由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在占有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将其交易条件等同于市场上独立各方所发生的公平交易,从而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加大市场风险。也可能利用转移定价对企业集团总部或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进行利润转移。由于股份公司的委托人是全体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人,这种利润转移结果通常会致使债权人或公司少数股东利益受损。关联交易利润操纵行为充分说明,信息披露对关联交易行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6.3.3 转移定价系统

1.转移定价系统的组成模型

一个好的转移定价系统能更有效地实现相应的管理控制目的。系统往往包括输入、目标、过程、方法和输出五个要素,转移定价系统五要素的关系。

在转移定价系统中,“输入”为制定转移定价时需考虑的相应变量,如6.3.1节中讨论的,包含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目标”为6.1.2节中讲述的转移定价的目的,主要考虑目标一致、保证利润中心一定自由度和业绩衡量,通过转移定价决策过程的相应规则和一些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确定合适的转移定价策略,同时系统还具有反馈功能。展开的转移定价系统组成模型。

构建转移定价系统时,应服从企业的整体战略,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系统考虑,真正为企业目标做出贡献。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使得转移定价既有依据又灵活机动,从而找出、合适的转移定价策略。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决策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定期反馈,高层经理还需评价转移价格是否合理。当转移价格与实际状况出现偏差时,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2.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 transfer pricing)多应用于商业银行及企业内部的集中财务中心,涉及的交易中间品为企业内部资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内部重要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之一,有效的内部资金定价系统有助于商业银行理顺资金供求关系,加强资金经营和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将利率风险从分支机构分离出来,集中到总行资金库进行统一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总行对资金按不同属性进行区分,提高定价能力,也有助于商业银行评价各个分支机构和业务线的业绩水平。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定义、功能、一般模式及价格水平确定方式。

(1)定义和功能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und transfer price),是指资金在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机构之间流动时所使用的价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一种银行内部资金有偿流动的实现方式。银行的资金使用部门向银行的总行资金库贷出资金,并向总行资金库支付资金成本COF(Cost of Fund)。银行的资金筹集部门将所筹集的资金上存到总行资金库,并获得总行资金库支付的资金价值VOF(Value Of Fund)。

在内部银行转移定价的模式下,可以将银行的部门分成两种——资金使用部门和资金提供部门,两部门间的资金留放需要用价格来衡量。资金提供部门在总行资金库的调节下向资金使用部门有偿贷出资金,其收益由外部市场上的贷款利率和内部转移定价COF的差价构成。相应地,从资金使用部门来看,部门的收益由内部转移资金价格VOF与在外部市场上筹集资金所支付的存款利率决定。商业银行通过使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将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差收益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收益划归资金提供部门所有,第二部分收益划归资金使用部门所有,第三部分收益由银行的总行资金库获得。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能实现以下功能:集中利率风险、完成业绩考核和优化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等。

如果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独立进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业务,则各分支机构都承担了利率波动的风险。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通过总行资金库将资金按照固定的转移价格,可以将利率风险从各分支机构中分离出来,集中到总行资金库,进行统一监控和管理。

内部转移定价系统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量化、拆分单笔业务的利润贡献,进而衡量各个部门的业绩。银行通过内部的转移定价COF与VOF,将资金提供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收益确定下来,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

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助于总行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对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最终形成资金资源在各区域的最佳配置。

(2)一般模式

按照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模式,即单资金池定价模式(sin-gle fund pool pricing model)、多资金池定价模式(more money pool pricing model)和期限匹配定价模式(deadline matching pricing model)。单资金池定价是最早出现的内部转移定价模式,在此种定价模式下,银行各分支机构的业务都需要在总行资金库集中,所有资金都在总行汇集统一调配。这种定价模式将所有资金为无差异的,但实际上,在资本市场中筹集资金,长期存款利率比短期存款利率高,长期贷款利率也比短期贷款利率高。

多资金池定价模式是在单资金池定价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资金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使用不同的转移价格,提高了对风险管理的水平,是一种过渡型的定价模式。总行资金库不再将所有资金放在一个无差异的资金池中,根据资金的流动性特征将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进行划分,并建立各自对应的关系。这种定价模式实现了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并能够对资金按期限进行分组,银行从期限匹配上加强了资产负债管理。但这种模式只将资金按照期限进行了划分,忽略了资金的其他属性。

在期限匹配定价模式下,银行认为每一笔资金都会对银行有重大影响,并依据资金的不同特性和业务线来划分资金提供方与资金使用方在资金借贷中的贡献度,是目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对利率风险管理发展的最有效模式。这种定价模式下,每个分支机构同时具备资金提供者和资金使用者的双重角色,其购买资金的费用和类型都是与购买资金的特征相对应的,能够实现对总行资金库和各分支机构的业绩考核。

这三个阶段是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单资金池定价较适合业务单一的小型银行。期限匹配模式是目前在银行建立内部定价体系的前提下发展的最佳模式,多资金池定价模式则是过渡模式。

(3)价格水平确定

内部资金价格制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以平均成本价格为基准

平均成本法是将总行资金库中所有资金的筹集成本利率进行算术平均。商业银行运用该计价方法,将资金池中所有负债项目扣除准备金和备付金后的资金按照资金期限、收益性、敏感性等加以区分,将不同的VOF平均得出转移价格。

平均成本法简单直观,易操作,并且所需费用少,但由于其信息反映的是银行资金交易的历史成本,没有反映出新资金的经济价值,会导致银行制定错误的金融产品价格,最终造成业绩考核结果不准确。

②以边际成本为基准

边际成本以金融市场的市场利率为基础,反映了这段时间资金市场上能够获得资金的价格或出售资金获得的收益。这种定价方法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供需双方同时出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准确反映了当前的市场状况,可以较好地跟踪市场风险,具有前瞻性,形成的价格也较为接近真实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边际成本价格可以反映资金现在的经济价值,能够给银行管理层提供有效信息,给银行以正确分配资金资源的依据。

③内部协商确定

在平均成本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由于要调节银行的整体利益与各分支机构的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需要在银行分支机构间协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一般情况下,协商价格会在资金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进行确定,但由于采用此方法进行价格制定耗时、耗力,且很难达到双方都认可的价格,机会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因此,资金转移定价很少采用协商的形式。

6.4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

Note:

“众议院下属的一个委员会调查了36家国外拥有的美国公司,发现一半以上的公司在过去的10年内只付给美国一点所得税或者根本没付。”

——华尔街日报,1994年7月11日

“我国税务总局2004年6月对外企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每天仅外企所得税流失就有约300亿元。”

——江苏国税网,2004年6月26日

企业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存在,对跨国公司的税收、利润留存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各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推出了对跨国公司子公司进行跨国转移商品与劳务的计价方法。跨国公司与一般企业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文化差异、转移定价和汇率三个方面。本节将主要从转移定价的角度对跨国公司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将一些复杂的国际环境因素(如税收、政府管制、外汇管制等)考虑在内。

6.4.1 跨国公司的特征

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发表的第三次《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调查报告中指出“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应指这样一种企业:①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②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③各实体通过股权或者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也具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

(1)全球战略

在上述定义中强调了跨国公司分布广泛的各经营单元,要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经营,并需要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所谓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y)是指现代跨国公司在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经营时,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不仅考虑某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例如,为了全局考虑,抢先占领某一市场,总公司可能安排某个子公司以暂时亏损为代价,达到全公司的目的。总公司对子公司业绩的评价不一定依据它本身赚取利润的多少,而主要依据它对全公司的总体贡献。

(2)复杂的环境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使得跨国公司面临着来自世界范围的风险和高昂的成本,同时也面临着比国内经营公司更为复杂的环境,比如文化差异、汇率、劳资合同和劳动力差异等。其中,文化差异和汇率是影响跨国公司管理控制的重要环境变量。

(3)经营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其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为应对环境的变化,把投资、生产从一个厂区转移到另一个厂区,将出口、采购从一处转到另一处,把资金从一国调到另一国,以及不断改变产品系列构成,操纵转移价格,从事外汇投机买卖,将利润调集到避税港等行为。简言之,经营灵活性就是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子公司的经营进行一体化的部署。

6.4.2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主要目的及其影响因素

1.主要目的

根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初,跨国公司控制了大约80%的国际贸易额,其中内部交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转移定价广泛存在于跨国公司的日常运营过程中,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转移定价是一个定价制度问题,指跨国公司把一个关联成员企业的所得转移给另一个成员企业的价格决策。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下,会侧重于不同的目标,明确转移定价的目的是制定合理转移价格的前提。与单纯出于管理层控制目的的内部转移定价不同的是,跨国公司不仅要通过转移定价实现管理控制的目的,如目标一致性和衡量业绩,还将转移定价视为一种经营策略,具体目的如下:

(1)减轻企业税赋

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不同地区税率和免税条件的差异,通过境内外关联成员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运用转移定价手段操纵价格,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者可以免税的子公司,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税赋最小化。除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转移定价税制较为完善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定价税制还相当不完善,为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转移利润提供了条件。

实例6.4 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转移定价

欧洲自由贸易区规定:商品如系自由贸易区外生产的,由一成员国运往另一成员国时,须交纳关税,但如果该商品的价值一半以上是在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中增值的,则在该自由贸易区内运销可免于交纳关税。因此,美国跨国公司可以采用调低转移定价,使其在德国制成成品后的价值一半以上是在德国增值的,这样该商品在运销到自由贸易区其他成员国时就不用交纳关税了。

资料来源:刘天永.中国转让定价事务与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转移资金

跨国公司可通过转移定价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调拨并将资金转移到急需资金补充、获利能力较高的子公司。此外,由于某些国家对外汇进出的限制政策,跨国公司为实现资金转移会通过较高的转移价格的方式向处于该国的子公司出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甚至以较低价格购买子公司的产品。

(3)增强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转移价格来转移资金,为子公司拓展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增强子公司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总公司还可利用转移定价以低价向子公司出售商品及劳务,以高价买进子公司商品来扶植国外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4)规避风险

在国际交易中,常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主要来自外汇汇率变动、东道国价格管制和外汇管制等方面。跨国公司可以采用“提前”支付款项的方法操纵转移价格,将存在经济或政治风险的子公司资本转移出去。

2.影响因素

由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问题较内部转移定价相对复杂。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税务和海关研究人员对转移定价的行为规范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跨国公司实施转移定价的目的是多重的,而这些目的的实现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在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外部影响因素。

(1)税收

考虑到避税的目的,跨国公司在转移定价决策时要关注企业所得税因素,将利润分配给低企业所得税的国家才能降低公司的整体税赋。在有些发展中国家,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还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跨国公司利用该环境条件通过转移定价也能进行税收筹划。

(2)关税

除企业所得税之外,关税也是依据进口的交易价格,也是跨国转移定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关税与所得税呈负相关关系,跨国公司在进行转移定价决策时,要对关税和所得税的影响进行权衡。例如,低转移价格使得关税降低,但同时使得应计入该国的利润增加,导致了征收的所得税增加。另外,内部交易的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能实现跨国公司经营成本的降低。

(3)政府管制

对于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进行避税的现象,很多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对转移价格进行管制和调控,这要求跨国公司在制定转移价格时要考虑政府规定,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4)通货膨胀和外汇

通货膨胀的发生会降低货币资金的购买力,跨国公司的交易分布于不同国家,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和浮动汇率制都会使各国汇率处在不稳定状态,使得跨国公司同样面对外汇交易风险。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是企业控制外汇风险的一种常用工具。在存在外汇管制的情况下,降低转移价格使得更多的产品得以进出口。

(5)资金积累

在跨国转移定价目的的相关分析中提到,采用转移定价的方法可能完成资金在全球子公司间的转移,可将资金调拨到开支较大而急需资金补充的子公司。转移定价就是把资金转入或者转出一个国家的方式。

(6)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使得企业在进行转移定价决策时需要考虑到更复杂的利益关系。企业制定的转移定价可能会遭到合资方的抵制。例如,美国企业与日本当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则美国公司制定的转移价格可能会降低日本合作方的利润份额,从而遭到抵制。

对转移定价进行决策时,在明确了转移定价目标的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所有的影响因素。在实际运用中,国际环境影响因素复杂并不断变化,决策更多地依赖于充分的信息。

6.4.3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监管

1.政府监管

在跨国公司中,转移定价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而已经成为在国际上被高度关注的税制问题。许多国家都对母公司销往国外公司的新产品定价弹性进行约束,以防止其逃避东道国的所得税。

(1)美国:482条款

美国最早发现转移定价的避税作用,并最早实施了转移定价税制,成为具有最健全的转移定价税制的国家之一。反映了美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发展。

内部收益法案482条款提供了控制跨国集团成员间转移价格的具体方法,这一条款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许多发达国家随后制定了类似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措施。

实例6.5 日本对美国的税收调整

日本国民税收管理局在1990-1992年间以滥用转移价格为由,勒令可口可乐公司缴纳1.45亿美元的额外税收。他们也让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因转移定价分歧而缴纳了8700万美元的额外税金。

资料来源:(美)爱德华·布洛克,孔·陈,托马斯·林.战略成本管理[M].王斌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82条款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控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学者Eccles认为,税收仅仅是跨国公司制定转移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转移价格制定时也需要考虑跨国公司管理控制的正常需要。Sansin(1999)和Smith(2002)开始关注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中关于税收动机与管理控制的相互关系[M Smith.Tax and Incentive Trade-Offs in Multinational Transfer Pric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Finance,2002,17(3):209-236.]。Smith分析了转移定价在税收和激励之间的权衡,并认为对转移定价的监管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即使在482条款的约束下,转移价格仍有一定的自由度,跨国公司仍可设定出既能实现税收筹划,又能使管理控制的目标与其一致的转移价格。

(2)我国:特别纳税调整管理规程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转移定价税制起步较晚,还处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的过程中。1987年,深圳市政府颁布了《深圳特区外商投资企业与关联公司交易业务税务管理的暂行办法》,规定了针对外商投资企业普遍存在的利用转移定价向境外转移利润问题的应对方法。此后,我国转移定价税制不断发展,并于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国税发2号《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特别纳税调整做出了系统性的规定。

《实施办法》包括13章共118条具体规定,不仅赋予了税务机关开展反避税的新手段,还规定了企业的相关法定责任,提供了一套具体管理操作指南以保证各地方税务机关在执行转让定价管理工作时遵循或达到高标准和一致性。各章内容。

《实施办法》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终于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反避税法律法规体系,反避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规范、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

Note:

第二十一条 企业发生关联交易以及税务机关审核、评估关联交易均应遵循独立交易原则,选用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

根据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转让定价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净利润法、利润分割法和其他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方法。

第二十八条 税务机关有权依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税务检查的规定,确定调查企业,进行转让定价调查、调整。被调查企业必须据实报告其关联交易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不得拒绝或隐瞒。

资料来源:摘自《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2号).国家税务总局,2009(1).

2.基本转移定价方法

利用转移定价避税的客观条件是各国计税的依据和方法各不相同。跨国公司在没有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自行确定转移价格,能够实现利润的转移。上述政府管制的分析中表明对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转移价格需要进行调整。对转移定价进行调整有两个前提:一是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二是造成了税收上的影响。独立交易原则(arms length principle)是指,将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取得的收入或利润,与可比较情况下两个无关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所获得的收入或利润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大,则违反了独立交易原则。这一原则已经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与使用。

与美国内部收益法案482条款相类似,根据我国《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第二十一条规定,转移定价的合理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净利润法、利润分割法和其他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方法。下面对最常用的其中三种方法进行简单分析。

(1)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Comparable Uncontrolled Price Method,简称CUP)指的是以两个无关公司之间进行与跨国企业集团内部相同的或者类似的业务交易所收取的价格为跨国转移价格。在该方法中非受控强调的是交易双方是无关的,并且该方法对可比性的要求很高,需要特别考察非常多的因素来确定是否具有可比性,比如产品质量、销售条件、市场水平等。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跨国交易,应根据交易类型的不同具体分析,但同时还需注意,若任意一方面的可比因素不可比,则该方法失效。在实际操作中,多采用市场价格加上合理的运费,再扣除内部转移所避免的交易成本来确定转移价格。

(2)再销售价格法

再销售价格法(resale price method)指的是将从内部购进商品后再在企业外部进行销售的价格,减去可比的从企业外部购进商品再对外销售时的毛利后得到的差额作为跨国转移价格。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没有可比非受控价格,但仍需要考察可比性,考察的对象是影响毛利率的因素是否一致,如销售、广告及服务功能等因素。再销售价格法通常适用于再销售者未对商品进行改变外型、性能等实质性增值加工的情况。

(3)成本加成法

成本加成法(costplus method)指的是以合理成本加上在外部销售时的毛利作为内部跨国转移价格。使用该方法的原则是成本加成应使各个子公司获得的内部利润真正反映他们的贡献水平。可比性分析考察的重点是影响成本加成率的因素,如制造、加工、安装和测试功能等。该方法还要求清晰界定产品成本。

此外,在确定内部交易的利润率时还可以采用交易净利润法和利润分割法。使用这些方法确定合理的转移定价时,需要考察各种因素是否具有可比性,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可比性分析。

本章小结

转移定价问题是企业分权化发展的产物,是利润中心管理控制的核心问题。为实现相互交易的利润中心之间的责任分配,就必须建立转移定价系统。企业内部转移定价系统有多重目标与要求,从利润中心管理控制的角度看有四个方面:整体目标最大化、明确彼此成本构成细节、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各利润中心一定的自由度。

转移定价一般有三种方法:基于外部市场的转移定价、基于成本的转移定价和协商转移定价。基于成本的转移定价方法又可以按基于完全成本、基于变动成本和成本利润加成进行划分。衡量公司管理部门向经营单元提供的服务时涉及服务的转移定价。不同的转移定价方法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既有一定的优点,也存在局限性。

转移定价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因素。转移定价的实施往往会导致冲突,协商可作为基本规则,当协商不能解决时,仲裁就是必要的手段。产品分类有助于转移定价的制定和实施。当涉及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时,转移定价相关信息的披露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转移定价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表现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涉及跨国公司时,转移定价具有更广泛的目的,在制定时同样需考虑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因素。税务问题是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主要问题,很多国家都对转移定价做出了相应的限制,这些规定对转移定价目的的实现有约束作用。国际转移定价中最常用的方法有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

延伸案例

邯钢的虚拟成本核算

河北钢铁集团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邯钢)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河北省重要工业基地——邯郸。邯钢于1958年建厂投产,历经半个多世纪,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是河北钢铁集团的核心企业。2008年,邯钢和唐山钢铁公司联合组建河北钢铁有限公司,目前规模据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四位。

20世纪90年代,邯钢主动走向市场,通过推行并不断深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创造了闻名全国的“邯钢经验”,被誉为“全国工业战线上的面红旗”。

钢铁工业是多步骤的生产工业。在生产过程比较完整的钢铁企业,通常设有炼焦、烧结、炼铁和炼钢等基本分厂。在各步骤生产中,这些分厂生产的焦炭、烧结矿、生铁、钢、钢坯和钢材是钢铁企业的主要产品和自制的半成品;各种钢材是最终的产品,全部对外销售;其他半成品主要供企业内部自用,作为下步骤继续加工的原材料,但有时也有部分自销。

根据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钢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广泛采用两级专业核算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邯钢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中,根据本厂的实际情况,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制度作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突破口。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制定年度生产计划

(1)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内容

①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②主要产品产量计划(具体的品种计划在季度计划中下达);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计划;④能源消耗指标计划;⑤环保指标计划;⑥主要设备检修计划;⑦财务成本利润计划;⑧科研及新产品开发计划;⑨固定资产投资计划;⑩完成计划的工作和保证措施。

(2)编制年度生产经营计划需要广泛收集信息

①市场信息,包括国内、国际市场信息,主要由销售、原料供应、外经外贸及价格信息中心等部门通过市场调研分析、预测来提供。

②公司内部信息,包括生产设备及能力,各种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库存情况,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及长远发展规划等,主要由公司内部各管理部门和有关生产单位提供。

(3)计划编制的原则

①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工序指标都要对照“四个水平”,即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下年度计划水平、本年度实际水平,按比上年再上个新台阶的要求来制定。

②搞好综合平衡,全面分析和处理各方面活动及各环节的内在联系,突出做好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与平衡,贯彻“限平、停滞、增畅”的原则。

③全面计划管理,各职能部门均要依据公司计划大纲总的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自己的具体计划,并将指标层层分解和落实。

(4)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编制的程序

①每年8月,由计划处提出下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大纲。9月1日前分发到有关职能处室和各分厂进行酝酿讨论,征求意见。

②9月,各处室、单位根据计划大纲编报本单位、部门的年度计划草案,并对公司下达的计划大纲提出修改意见。

③在各单位编报年度计划和吸取对公司计划大纲修订意见的基础上,对计划大纲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形成正式计划,经公司决策层领导审查批准后,于10月底以前以公司下年度计划正式下达。

2.公司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的确定

(1)修订下年度内部计划价格

在修订下年度内部计划价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各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内部核算价格的制定均以市场价格为依据。

②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根据市场价格行情的变化,对下年度的计划价格进行动态调整,以最大限度地缩小计划价格和市场实际价格的差距,通常情况下每半年调整次。

③内部计划价格确定后,如果出现新的涨价因素,不调整分厂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这部分涨价因素由公司承担。

④对直接面对市场的供销部门进行两头价格控制;对进料的处室,如原料部,下达最高采购价格,只许低买不许高进,要求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对销售处,则下达产品最低销售价,只能高卖不能低出,以保证公司的销售收入和效益。

(2)目标利润的确定

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大纲下达后,财务处要对计划年度可实现的利润额进行较细致测算。测算目标利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本年利润预计完成额。

②计划年度利润增减变动的因素(如价格、品种、销售数量、销售成本、营业外收支、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③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

④计划年度经营目标上台阶的要求等。

经过详细测算之后,在大体符合计划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情况下,对原目标利润建议指标进行修订和调整后,并列入正式计划。

(3)目标总成本的确定

目标利润确定以后,紧接着就是确定公司的目标总成本。目标总成本根据以下公式推算:公司目标总成本=可实现的销售总收入(不含税)-

期间费用预算(公司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目标利润±其他

(产品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净支出等)

其中,“可实现的销售总收入”根据计划年度商品产量、产销率和预测的销售价格计算求得。

“期间费用预算”根据公司近年实际费用发生额、同类型企业费用水平、计划年度费用变动因素、贷款利率和贷款额的变化、对管理费用可控部分进行压缩的要求等进行确定。

“其他”各项收支内容主要参照近年实际收支水平结合计划年度变动因素调整。

3.二级厂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的确定

目标总利润和目标总成本确定之后,必须具体落实到单项产品上,即确定各项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

(1)确定单项产品的单位目标利润

某项产品单位目标利润=本年预计单位利润×(1+计划年度利润增长率)

例如,本年度Φ14毫米普碳圆钢预计单位销售利润为370.50元,计划年度目标总利润比本年预计实现数增长5%,则计划年度该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为370.50×105%=389元。

应指出,用目标总利润增长率测算单位产品的目标利润,是以产品结构不变为前提的。

如果计划年度产品结构有较大变化,则各项产品的单位目标利润应作适当调整。

(2)确定单项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某项产品单位目标成本=该产品市场价格-单位产品负担的期间费用-单位目标利润

例如,上述圆钢产品售价2200元,单位产品应负担的期间费用238元,单位目标利润389元,则该产品单位目标成本=2200元-238元-389元=1573元。

用上述方法推算的产品单位成本,换算为全部产品总成本之后与公司目标总成本可能有定的偏差。主要影响因素有二:

①目标总成本是从目标总利润推算出来的,其中还包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因素,要从销售总收入中进行调整,但确定单位产品目标成本时则不予考虑。

②受产品结构的变化影响,目标总利润和单位产品目标利润、目标总成本和单位目标成本不可能完全相对应、相吻合,但只要把这些影响因素剔除,总体上还是致的。因此,按上述方法求得的单位目标成本原则上应是计划年度的二级厂的目标成本。

(3)用倒推法挖掘各工序的潜在效益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完成

首先要确定计划年度成本降低任务。假设本年度上述圆钢产品预计单位成本为1627元,则计划年度该产品每吨成本应降低54元(1627-1573)。然后用倒推法通过指标挖潜核定产品生产流程中各工序的目标成本。

仍以圆钢生产为例,介绍倒推挖潜的过程。假设圆钢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炼铁—炼钢—开坯—轧材。

第步,首先从轧材厂挖潜。挖潜的方法就是主要技术指标比先进、找差距。看这些指标是否达到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和国内外同行业、同类型设备的先进水平比有多大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潜力,再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既先进又合理的指标。指标定下来了,该工序的挖潜额也就可以计算出来,本例中,通过圆钢目标成本挖潜测算表测算出轧材厂吨材成本可以降低7元,即从1627元/吨降为1620元/吨。

第二步,挖掘开坯工序的潜力。按轧材工序降低成本7元推算,要完成单位成本1573元,每吨65平方毫米坯的单价必须从1434元降到1388.89元,即每吨坯要降45.11元。单靠开坯工序,这个任务是完不成的。那么这个工序有多大潜力呢?比照轧材工序挖潜的方法,每吨坯挖潜8元。

第三步,挖掘炼钢工序的潜力。比照上述挖潜的办法,炼钢厂连铸坯每吨可降低成本28元,即从1293元/吨降到1265元/吨。

第四步,挖掘炼铁工序的潜力。

前三个步骤共降低成本46.27元。其中:

吨材降低成本7元;

吨坯降成本8元,影响吨材成本降低8元×1.042=8.34元;

吨钢降成本28元,影响吨材成本降低28元×1.26×1.042=36.76元;

要求吨材成本降低54元,还有7.73元的差距(54元-46.27元)。

根据铁水的消耗系数,每吨圆钢应消耗铁水1.082吨(0.980×1.060×1.042)。因此,要求吨铁成本挖潜额为7.73÷1.082=7.14(元)。挖潜方法和前面三个步骤相同,不再赘述(除炼铁本身挖潜外,还可以继续倒推到烧结、焦化以至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这就是说,如果这四个加工步骤都能实现各自的挖潜任务,每吨圆钢成本下降54元就有了保证。

上述圆钢目标成本核定的倒推法也适用于其他产品。核定的结果,全部产品计划年度成本挖潜总额应和按计划年度总产量计算的成本降低总额相等。

设A为计划年度总产量的成本降低总额,其计算公式为

A=Σ[某项产品计划年度产量×(该产品本年度预计单位成本-计划年度目标单位成本)]

设B为计划年度全公司成本挖潜总额,其计算公式为

B=按本年预计成本计算的产品总成本-公司目标

总成本=Σ(某项产品计划年度产量×该产品本年预计单位成本)

-公司目标总成本(计算公式见前)

A≈B,在A和B误差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倒推法确定的各项产品目标成本就可以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4.指标层层分解

为了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必须将指标层层分解下去,逐级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指标的分解分两大步:

第步,公司指标的分解。

(1)对分厂的指标分解。

对主体生产分厂,除分解目标成本外,还有分厂内部利润,这是为了让分厂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成果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分厂内部利润计算公式为

某分厂计划年度内部利润=Σ(某品种产品单位利润×产量)=Σ[某品种产品年产量×(售价-目标单位成本-应负担的单位期间费用)]

对辅助分厂,主要是下达生产费用总额指标,以考核其费用绝对额是否超支,但是费用额和主体分厂的产量有定的相关性,因此也可以把费用和产量联系起来。例如,下达吨钢运输费、吨钢动力费等。

(2)对各职能部门分解指标。

包括各处室可控的管理费用指标以及各专业职能管理应负责的要素费用指标,如辅料消耗、备件消耗、修理费用、外工费用等,做到要求分厂承担的指标,有关处室必须有人负责。现根据公司模拟市场指标分解图进步说明以上内容。

设公司全年目标:利润6亿元,成本降低率2%,流动资金占用10亿元。公司对分厂的指标分解见。公司对职能处室的指标分解。

各职能处室再将各自被分解的指标向二级分厂对口科室进行分解。例如,供应处将辅料消耗和辅料资金占用两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分厂的供应科,这里就不再用图式说明了。

第二步,分厂指标的分解。

分厂指标分解主要是目标成本的分解,分三步进行。

①分厂根据公司下达的目标成本结合公司各职能处室下达的要素费用指标按成本的构成,分专业系统,按条目向分厂的职能科室分解。

②在按条目向各职能科室分解指标的基础上,进步向工段分解。具体方法是:各职能科室将所承担的要素费用逐分解到各工段,各种费用之和再加上定比例的固定费用,就是该工段的目标总成本或总费用。

③各科室将其所承担的专业指标向专业组直至专管员分解,使每个专业管理人员都承担一定的指标;工段也将指标再向下级的班组、岗位直至个人分解。指标分解到哪个层次,主要看是否真正落实,有没有人具体负责,有些集体操作的岗位,指标是不能分解到人的,能落实到哪个层次就分解到哪个层次。

下面以炼钢为例,按分解的步骤分别用简单因式说明:

①分厂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科室。

②各职能部门将指标分解到各工段。

③工段(以转炉工段为例)将指标向班组、岗位、个人分解;科室(以供应科为例)将指标向专业组直至专管员分解。

5.实行成本否决

实行成本否决,必须将成本、利润指标纳入公司经济责任制体系。公司经济责任制以承包协议书的形式由公司领导与分厂、处室领导签订,其内容主要包括产量、质量、品种、消耗、成本(费用)、内部利润、安全等方面。对分厂、处室核定的成本、费用、利润指标是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仍以炼钢厂经济责任制承包协议书为例。

实行成本否决,必须严格考核。没有严格的考核,否决就会落空;反之,仅有考核,没有和奖惩挂钩,考核将失去意义,也不会持久。

(1)严格考核的三层含义

①所有单位、部门,所有产品都要全方位纳入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的考核范围,不留空档。

②在考核中,不迁就,不照顾,讲客观,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所有经济责任制的承包指标旦以公司的文件下达,各单位、部门都要认真执行,按考核办法计算出的考核结果,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更改。

③对公司领导和对公司机关处室从严考核。

(2)成本否决的基本含义

成本指标没有完成,别的工作干得再好,也要否决全部奖金。因为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项综合指标,所以成本否决的实质就是以“否决”为手段,以降低成本为核心内容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各环节、各部门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以确保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实行成本否决制度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①成本对月奖金具有否决权。凡当月完不成成本(费用)指标,累计也完不成的,免发当月全部奖金;当月完成成本指标,但累计完不成的,免发当月全部奖金;当月未完成成本指标而累计完成者,可按规定兑现月奖金,只是当月的成本奖(占全部奖金的15%~20%)免发;当月完成成本指标,累计也完成者,可兑现当月全部奖金;对目标成本降低额,可以按降低比例加奖。

②成本指标对晋升技能工资、调控岗位工资等具有否决权。对连续三个月完不成成本指标的单位,免升内部浮动工资,待累计完成后,从次月起晋升,以前不补。

③对年终效益奖有否决权。全年完不成成本指标的单位,免发模拟市场核算年终效益奖。

④成本指标对处室具有“株连”否决权。二级厂完不成成本指标,涉及某处室责任时,该处室同样免发当月全部奖金。

6.制定并实施双增双节计划

为了消化新出台的涨价因素和其他不可预测的减利因素,确保公司成本、利润目标的实现,公司每年都要从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两个方面制定挖潜的目标和措施,以双增双节计划的形式纳入责任制承包。计划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①各分厂、处、室、科技、管理人员立项目,出课题,经审查确认后列入计划。

②公司直接下达双增双节目标计划,组成课题承包组列入承包。例如,1995年,公司在经济责任制主体承包的基础上,又给分厂、处室下达了增产、降耗、改善品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强化经营管理等10个方面挖潜增利5000万元的39项双增双节目标和52项双增双节措施项目。要求:6个轧钢厂比主体承包再增产钢材15万吨;通过实现优质加价增收300万元;全厂成材率比上年提高1%;油耗、电耗、水耗降低5%;主要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5%;减少流动资金占用4亿元,管理费(可控部分)比上年降低5%;压库促销钢材10万吨等。这些指标也都纳入双增双节的承包协议书。

双增双节计划的各项指标是分厂、处室再挖潜的指标,比主体承包的指标又上了个台阶,完成的难度较大。为了鼓励各单位再攀登新台阶,公司规定双增双节指标在考核上只奖不罚。完成指标的单位在兑现年终效益奖时,奖金要上个档次,完不成指标的单位不扣奖,只是不能评为先进单位。为了把双增双节目标落到实处,公司有关处室牵头,和分厂起组成节能、降耗、品种、质量等攻关队,由攻关队对所攻关的指标实行承包,责任到人,并对措施完成状况加强调度。

案例参考文献

戴道传等.经验·理论·精神——邯钢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