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全鉴(第2版)
49107100000026

第26章 情态第四(8)

刘备以知人见称。刘备之所以知人,主要看其人在实践中如何。他选将用人也据此而定。刘备破格提拔魏延镇守汉中,是根据魏延在战争实践中的表现决定的。魏延出身行伍,他是从实战中打出来的,他学到打仗的本领是来自实战,他是以其卓越的战功获刘备赏识的。

在实践中识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行为观察: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古今中外识人方法之精华所在。

古人说,善观人者索其终,善修己者履其始。就是说,善于观察识别人的人必须考察其所观察对象行动的最后情况,善于自我修善的人必然始终如一。

总之,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即听其说话不如看他做事,看他做事不如观察其德行。

【原典】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不足与论情的两种人

【译释】

与人交谈时神游他处的人缺乏诚意;大家都在言谈欢笑,而他却独在一处冷笑,这样的人深险难近,这样的两种人都不能与之建立情感。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正在与人交谈时,他却随便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或者一个话题正在交谈中,他却突然把话题转到与此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上去,可见这种人既不尊重对方,又缺乏诚意,心中定有别情。

“众方称言,此独冷笑”,大家正谈得笑语嫣然、兴致勃勃之时,唯独他一个人在旁边冷眼观之,无动于衷,可见这人自外于众人,而且为人冷漠寡情,居心叵测。

以上两种情况均与正常情态相悖,不合常理。如果不是当时心中有什么其他急事,导致他出现失常的表情,那么这种人多半是属于胸怀城府、居心险恶之人。这种人与他人建立良好友谊不容易,别人对他也会敬而远之。因此,曾国藩评论为“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常遇到那些不露声色的人,他们城府极深,从不显露自己的本意。对于这种人,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例如,如果言论明显有利于某种人,那么就应知道谈话者试图蒙蔽别人;如果言论明显不利于某种人,那么就应该知道谈话者有意要陷害人;如果言论明显倾向于对某种人际关系不利,那么就应该知道谈话者有意在挑拨离间;如果言论明显避开某些人而不加评价,那么就应该知道谈话的人有意在压抑人才。

在社会中,小人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取得上级的宠信,顺应上级个人的好恶谈论问题,以此谋求个人的超常利益。如果按他们的建议办事,很快获得了利益,但随之而来的是祸害。所以,高明的人从不用小人。

汉成帝刘骜登基后,皇太后王政君的众兄弟子侄,或是将军,或是侯爵,他们互相炫耀、声色犬马。她的三弟王曼很早就去世了,没有封侯。王曼的寡妻带着儿子王莽住在宫中。王莽城府极深,深不可测。他态度谦恭,生活俭朴,好学。他侍奉母亲跟寡居的嫂嫂,抚养亡兄的儿子,都十分尽心;他结交有才干之士,彬彬有礼;侍奉叔伯,委曲迁就。大伯父王风,是军中最高统帅,患病时,王莽日夜在床前侍候,亲自尝药,王风深受感动,临死前,向王政君、刘骜推荐,使王莽擢升为射声校尉,成为北军八大指挥官之一。不久,王莽又被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随从。

当时,卫尉淳于长,十分受宠,王莽认为他是自己前途中的障碍,因而在侍奉七叔王根时,攻击淳于长的隐私,后来报告皇太后与汉成帝。成帝认为,王莽首先揭发奸恶,忠心正直,突升他为大司马。

六年后,王莽大权在握,他用雷霆手段打击政敌,同时对三朝元老、宰相孔光毕恭毕敬。最后,凡是向王莽靠拢的,全部升迁;而冒犯王莽的,一律诛杀。

【原典】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卑庸可耻之辈,不足与论事

【译释】

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极口称是,对于还未交往的人就刻意诋毁,这两种人属于卑鄙庸俗可耻之辈,不能与之合作共事。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别人发表的观点和见解未必完全正确,未必十分精当,他却在一旁连连附和,高声称唱,一味地点头“是,是,是”。这种人如不是故意的,定是一个小人,胸无定见,意志软弱,只知道巴结逢迎,投机取巧讨好别人。这类人自然当不得重任。

“未交此人,故意诋毁”,不曾与人交往,对人家全然不了解,全是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主观想象,就在人背后飞短流长,说人坏话,恶意诽谤他人,诬人清白。这种人多半是无德行的小人,无学无识,又缺乏修养,既俗不可耐,又不能自知。

曾国藩所言“卑庸可耻”之辈典型的特征就是口蜜腹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蜜腹剑是个典故,其始作俑者是唐朝的李林甫——典型的卑庸可耻之辈。

自唐玄宗登基以来,天下承平日久,玄宗逐渐不理政事。李林甫任宰相以后,将朝中贤能者一一挤出朝廷,天下人多有议论,唐玄宗却对李林甫一直极为信任。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诏:“天下之士,凡有一技之长者,可以参加廷事,合格者任以官职。”

李林甫闻诏,内心十分恐慌。自己的所作所为天下人共知,唯独深居宫中的唐玄宗未有所闻。如果让天下之士面见皇帝,必然会暴露无遗。为防止万一,李林甫只得硬着头皮向玄宗进言:

“陛下乃万乘之驱,选贤举能是臣子的事,何劳陛下亲自过问呢?何况,天下士人犹如茅草,不识礼度,只会狂言乱语,此等事情委托给尚书省长官就行了。”

唐玄宗李隆基一时没弄清李林甫的本意,还以为李林甫在为自己分担国事,心内大喜,便答应道:“选贤之事由你去办,朕也就放心了。”

李林甫一听玄宗允诺,长长地舒了口气。退朝之后,李林甫召集自己的亲信,进行嘱咐:“此次选贤之事,诸位尽力去办,但不可录用一人!”

这次考试,大诗人杜甫也满怀希望地参加了,但结果,杜甫和所有应试者竟无一人考中,充满希望的杜甫彻底绝望了,气愤之余,将痛恨见之于笔端,写下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峰”的诗句。

李林甫却厚颜无耻地将此恶作剧作为捞取恩宠的资本,急不可待地上奏:“启奏陛下,天下之士无一合格者,都是些卑贱平庸之人。自陛下登基以来用人有方,使得野无遗贤,实在是可喜可贺之事。”

唐玄宗听罢哈哈大笑,对李林甫的奉承媚谀之词感到顺耳。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李林甫大耍各种手段。有敢于在朝廷言政事者,一律贬斥,有的甚至遭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天子耳目不灵,对朝廷以外之事根本不晓。其他官员也成了持禄养闲之人,看李林甫的眼色行事。

一次,一个官员不畏李林甫的权势,上书评议朝中大事,结果被李林甫贬职。李林甫为了防止再出现此类事情,便威胁其他大臣:“今明主在上,你们听命于上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可议论的呢?君等难道不见厩中之马乎,终日无声,则有丰美的食物;一鸣,则黜之矣。”自此以后,朝中大臣不敢再有谏之者。

压制朝中大臣的同时,李林甫还施计堵塞外放官员的升迁之路。开元时期,像薛讷、郭元振、张嘉贞、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因为在边地立下功劳,而后入宫相天子,均为难得的人才,这也是唐朝选相的一条重要原则。李林甫对于守边的儒臣特别是其中功劳卓著者极为嫉恨,唯恐他们出将入相,对自己构成威胁,便向玄宗上奏:

“以陛下之雄才大略,治国有方,国富民强。然夷狄未灭,一直是朝廷大患,而今守边之将皆文臣,这些人贪生怕死,不懂战事,遇敌不能身先士卒,于守边无益,不如用蕃将。蕃将生而勇武有力,自小养于马上,长于战事,这是他们的天性。陛下若欲灭夷狄,威加四海,委藩将以重任,他们必然感恩戴德,为陛下卖命,夷狄则不足虑也。”

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上奏,感到很对,就高兴地答应了。实际上,这是李林甫专权用事的又一个奸计。在唐朝,蕃将是没有资格任宰相的,这样,李林甫便能安安稳稳地当他的宰相,再也不用害怕文臣立功于边陲了。

细心洞察最接近你的人,你会成功地避免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损失。而错误地识人最终会带来恶果。

我国古代的两大名相管仲和王安石就曾为我们作出过表率。管仲辅佐齐桓公时,齐桓公曾向他介绍身边最为忠诚的三个臣子:第一个为了侍候帝王自阉为太监;第二个追随君主十五年不曾回家探亲;而第三个更为厉害,为了给皇上滋补身体,竟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羹。管仲听说,就劝齐桓公把这三个小人赶出朝廷,理由是他们虽貌似忠诚,却违背了正常人的感情,可见居心不良。另一位名相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屡受非议,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小人乘机写了篇长长的《巷议》,说街头巷尾都在说新法好,宰相好,为王安石变法提供雪中送炭般的舆论支持。但王安石一眼就看出了《巷议》中的伪诈成分,于是开始提防这个姓李的小人。

生活中往往有两面三刀者,就是采取各种欺骗方法迷惑对方,使其落入陷阱,达到自己的企图。

在当代,也不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口蜜腹剑的阴谋家。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有时,他们看到你直上青云,就会逢迎拍马专捡好听的话讲;有时,他们看到你事事顺心、进展神速而在背后造谣生事向上层人物进谗言,陷你于不利;有时欺骗、谎言、圈套从他们头脑中酝酿成“捆仙绳”套在你身上,使你翻身落马;有时,他们看到你堕入困境则幸灾乐祸,趁机打劫。所有这一切,我们岂能不防呢?

人们之所以受到接近自己的人的伤害,重要一点就是不善于识人,错把小人当君子,误把骗子当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尽管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善于伪装自己,但由于其本身之意在于存心害人,所以不论他伪装得多么巧妙,总会露出马脚。可以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及处理问题的具体方式等诸方面来观察他的人品。当发现你身边的人十分虚伪、奸诈,那么你必须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你经常注意多方面观察与你接近的人,就会发现许多你在平时所不易觉察到的东西,会很清楚地了解到你身边的人对你的真实态度,而不至于在危险即将来临时全然不知,甚至还把加害你的人作为亲密的朋友对待。

【原典】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优柔寡断之人,不足与谈心

【译释】

做事拿不定主意的人优柔寡断,为不相干的事大动感情的人,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推心置腹。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做事只知因循守旧,而不知人有创新,陈规当除。因此,他们既缺少雄心壮志,又没有什么实际才干,动手动脑能力都差。遇事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喜欢推卸过错,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挑工作重担。因而,他们什么见解也没有,什么事也做不成,徘徊迟疑,犹豫不决,空老终身。

“不甚关情,亦为堕泪”。指生活中那类多愁善感的人,他们内心世界很丰富,也非常敏感,见花动情,闻风伤心,如病中的小女人,软弱憔悴。凡遇事情,不论与自己相不相关,都一副泪眼汪汪的样子,一副病中女儿态。

曾国藩对以上两种情况一言评之为妇人之仁。这个评断正确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可以讨论。但文中所指的两种类型之人确实存在于生活中,要与这种人交谈共事,的确很让人为难。须眉丈夫,整天如小女人一样扭捏垂泪,这种人能办什么事情?没有意志、没有头脑,全凭“夫君”做主,能有成就吗?因而作者说,不足与之谈心。

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庸的人,由于具有坚定的信念,由于他们的果敢坚决,最终成了人群中的佼佼者。而很多有才华的人却空有满腹文章,空有一身本领,依然在原地踏步。他们时时给人以无限的期望,然而结果却总是让人失望,这都是因为他们如妇人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

一个人发现他处于紧急关头,必须立刻做出决定的时候,尽管他明明知道从自己所有的经验和知识来看,那一定不是一个成熟的决定。但他必须这样认为:他正在做一个当时情况下他所能做出的最佳决策和行动。人生中许多重大的决定都是这样做出的。

只有独立自主、相信自己,才能让那些见异思迁、犹豫不决的人形成立刻行动、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一个人永远都不要让反复思考使你摇摆不定,从这边到那边,又从那边回到这边,老是在左右之间徘徊,试图平衡所有的考虑,做很多的无用功。决定一旦做出,就是最终的、不可动摇的,然后全力以赴,将决定付诸行动,即使有的时候会犯错误,也比那些永远在考虑、权衡、磨蹭的人要强。迅速做出决策的习惯养成之后,长此以往,他决策时的信心将逐渐产生出一种新的独立的精神力量。

果断的人,能够迅速、敏捷、坚定地做出决策的人,他的追随者会对他抱有信心,人们通常才会把他置于信任的位置。没有人愿意看到在责任重大的关键位置上有一个优柔寡断、经常拿不定主意的人。

下面我们看一个纽约州选举州长的故事。一位知识丰富、天资聪慧而又颇受欢迎的候选人,被主持任免工作的政党领袖们视为最佳人选。当晚在举行任命会议之前,他们在餐桌上见面了。这位候选人的口味特别挑剔,他在每道菜上都要犹豫半天。

“先生,需要野味吗?”点完菜后,服务员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