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全鉴(第2版)
49107100000013

第13章 刚柔第二(4)

有两个和尚决定从一座庙走到另一座庙。他们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了一条河,由于一阵暴雨,河上的桥被冲走了,但河水已退。他们知道可以涉水而过。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第一个和尚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第二个和尚接着顺利渡河。

两个和尚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第二个和尚突然对第一个和尚说:“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妇人过河呢?”第一个和尚淡淡地回答:“普度众生,不分男女老少。”

成败论英雄,有许多满怀雄心壮志的人毅力都很坚强,但是由于不会进行新的尝试,因而无法成功。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要犹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变通。如果一种方法不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话,那就尝试另一种方式吧。

那些百折不挠,牢牢掌握住目标的人,都已经具备了成功的要素。如果把灵活的做事方法和你的毅力相结合,便更容易获得期望的结果。每当你做事遇阻的时候,告诉自己“总会有别的办法可以办到”,那么你的未来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当你认为困难无法解决,真的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一定要拒绝“无能为力”的想法。应先停下来,然后再重新开始。我们有的时候往往钻牛角尖,因而看不出新的解决方法。成功的秘诀是随时检查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

【原典】

内“奸”者,功名可期。

内心机智则功名可期

【译释】

内心机智的人往往能够功成名就。

有些人做事时,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然而这些人大部分“雷声大,雨点小”“说得比唱得好听”,就是见不到办事的效率。

还有一类人,在平日里很少“显山露水”,表面看上去很不显眼,然而他们却能在暗中默默地将事情完成,丝毫不张扬,这就是《冰鉴》之所谓内“奸”。

在这个社会上,做事太张扬、太露虽然能够显得自己高人一头,然而却能引来众多人的妒忌,让别人也更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确切地说是更关注失误),这样就会给自己日后的工作带来众多的压力和不便。

清朝皇帝雍正也曾这样认为:“但不必露出行迹。稍有不密,更不若明而行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雍正不但嘴上这么说,在他的执政生涯中也是如此做的——在雍正皇帝之前,历代王朝都以宰相统辖六部,宰相权力过重,使皇帝的权威受到了一定影响,如果一个君王有手腕驾驭全局,使宰相为我所用,这当然很好,但如果统领军队的宰相超权行事,时间一长便很容易与皇帝、大臣们产生隔膜和分歧,很容易给国家添乱子、造麻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雍正即位之初虽然掌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举凡军国大政,都需经过集体讨论,最后由皇帝宣布执行,不能随心所欲自行其是——权力受到了制约,皇位受到了挑战。雍正设置军机处,正是把自己推向了权力的金字塔顶端。简单地说,就是皇帝统治军机处,军机处又统治百官。

军机处还有一种职能,即充当最高统治者的秘书的角色,类似于情报局,有很强的保密性。军机处是在雍正七年(1729)六月清政府平息准噶尔叛乱时产生的。雍正密授四位大臣统领有关军需事务,严守军报、军饷等军事机密,以致此后两年不被外界熟知,保持了工作的高效运转和战斗的最终胜利。

雍正对军机处的管理特别严密。他对军政大臣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要求他们时刻同自己保持联系,并留在离皇帝最近的地方,以便随时召入宫中应付突发事件。军机处也会像飘移的帐篷一样随皇帝的行动而不断改变。皇帝走到哪里,军机处就设在哪里,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现场办公。军机处关注雍正对工作、对百官的一些看法,以便察言观色,去伪存真地选用人才。在当今,雍正的这些创造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

雍正的第二大特点是对军机处印信的管理非常严密。印信是机构的符号和象征,是出门办事的护身符和通行证。军机处的印信由礼部负责铸造,并将其藏于军机处以外的地方,派专人负责管理。当需用印信时,必须报告皇上给予批准,然后才能由军机大臣凭牌开启印信,在众人的监视下使用,以便起到制约的作用。

设立军机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每办一件事情,或者有关的奏折,要经过各个部门的周转,最后才能够送达皇上。其中如扯皮、推诿、拖沓的官场陋习使办事效率极为低下,保密性也差,皇上的意图无法贯穿始终。而自从设立军机处以来,调谴军机大臣,摆脱了官僚机构的独断专行,使雍正的口谕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每一个职能机构,从而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设立军机处将“生杀之权,操之自朕”的雍正推向了封建专制权力的顶峰。军机处由于在皇上的直接监视下开展工作,所以处处谨小慎微,自知自律,奉公守法,营造了一种清廉的官场形象。军机处的设置保证了中央集权的顺利实施,维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社会的动乱和民族的分裂,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意义。

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中,雍正帝都是一个喜欢秘密行事的皇帝,然而这也正是他高明、智慧的一面,故而在他死后的乾隆年间,才会出现盛世的局面。

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若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首先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能力。唯有这样,事情办起来才不会出现众多人为的障碍和束缚,办起事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我们将会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人为阻挠,事情办起来就很难成功了。

【原典】

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

“粗蠢”之人多长寿

【译释】

粗蠢愚笨的人比常人长寿。

粗蠢之人为什么长寿?因为做人不张扬,不自矜,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该糊涂的时候糊涂,这样的人无飞来之横祸,一生平平安安,不长寿才怪。

太聪明了,需要掩盖住才好,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曾国藩在必要的时候总会提醒自己表现得粗蠢愚笨一些。

有人说曾国藩能够功成名就的最大原因,就是深谙粗蠢愚笨之道。梁启超谓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自己也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他处。”又说:“吾生平短于才,爱者或廖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诡谲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

难道他真是一个粗蠢愚笨短才之人吗?实在说起来,这又不尽然了。一个人的成就有小有大,小者或可从困勉铢积寸累得来,若成就大业,只靠辛苦强学还是不行,尤必有超人的领悟天才,才能相济为用。曾国藩说:“器有洪纤,因材而就,次者学成,大者天授。”可见一斑。

曾国藩并不漠视才与德的相对作用。何以他反自称无才呢?这不过是他的一种谦德。因为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泛滥横流,近于小人了。这完全都是勉人为学的意思,他在家信中对子弟的贤否,也有六分天生,四分家教的话。何以又这样重视天命天才呢?好像是他的一种矛盾思想,其实不然,这正是中庸相反相成的道理。所谓“天定胜人,人定胜天”,“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倘不明乎此,则读曾国藩的书籍,直如隔靴搔痒,处处都觉得矛盾了。譬如他自称愚柔,而致九弟书云:“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弟能夺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这能说他没有大才吗?可是他的祖父告诉他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可见曾国藩只是在“不傲”上做工夫,颇有大智若愚之意。

曾国藩还说道:“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同,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一粟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之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这是何等高明的见解!芸芸众生,“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只晓得一个“我”,则一切相害相悻矣。倘能觉悟到此种境界,自然可以除去自私自满之见,往大道上迈进。否则坐井观天,画地自限,没有伟大的人生观,焉能有伟大的学术事业?所以觉悟是做人的始基,也是做人的归宿,由天才而来,也由学问而得。

【原典】

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

机智而豁达之人会有非凡成就

【译释】

十分机智的人倘若豁然达观,就会有不凡的成就。

曾国藩认为,对待他人宽容大度大多都是有福之人,因为在便利别人的同时也为成就自己奠定了基础。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上“大肚量”的宰相不乏其人,狄仁杰也是其一,并且堪称楷模。

狄仁杰治国治民能力非凡,难得的还是容忍别人,不计个人私怨,不遗余力地推荐有才之士,使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受益匪浅。这是一种无比的豁达和高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如此宽宏大量,卓有远见,凡夫俗子们是否也应作些思考呢?

688年,豫州叛乱,宰相张光辅领兵讨伐。官兵因军纪败坏,鱼肉百姓,影响极坏。这时,身为刺史的狄仁杰挺身而出,指责宰相张光辅治军无方。叛乱平息后,受牵连的有六七百家,许多无辜的人都要被杀害。狄仁杰负责行刑,他认为这是草菅人命,便冒着杀身之危,向武则天上书,终使这些人免遭杀害。

武则天认识到狄仁杰确实是个人才,便连续提升了他。有一次,武则天单独召见狄仁杰说:“你为刺史时,政治清明,治理有方,百姓拥戴,可是,有人在朝廷上弹劾你,你想知道诬告你的人是谁吗?”

狄仁杰磊落地说:“臣如有过错,请陛下赐教!至于说臣坏话的人,臣不愿知其姓名,以便臣等能和睦相处!”

武则天听后,感到狄仁杰器量大能容人,可堪重用,更加器重他。狄仁杰好面折廷诤,常常违背武则天的旨意,武则天也曾动怒,使狄仁杰遭到贬官。日久见人心,经过几件事情之后,武则天既看出了他的才能,也看出了他的忠心。以后每当他们政见不一时,武则天总是屈意从之。

就在狄仁杰遭到左迁时,将军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保荐他。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

回到京城以后,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看娄师德是否有知人之明、荐人之德?”

狄仁杰说:“娄将军谨慎供职,还没听说过他荐举人才!”

武则天笑着对狄仁杰说:“朕起用你,全凭娄将军的力荐!”

这件事使狄仁杰很受感动。自己与娄师德非亲非故,他秉公荐贤,并不是为了使人感恩戴德,实在是高出自己很多。从此,狄仁杰特别留意物色人才,随时向朝廷推荐。

当时契丹国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其名将主要是李楷固与骆务整,他们屡次打败唐军,杀死很多唐军将士。后来,他俩归降,朝中许多大臣纷纷上书武则天,请求杀死二人。

狄仁杰的意见与之相左,他对武则天说:“这两位将军骁勇无比,他们以前能力事其主,现在也必能尽心于我朝,请用圣德安抚,赦免他们的罪过!”

和这两个人作战被杀死的唐军将士与朝廷上许多大臣非亲即故,这些大臣极力主张要杀死这两个契丹将领。狄仁杰针锋相对地说:“处理政事应以国家为重,岂能由个人恩怨决定!”并坚持为这两个人请求官职。

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封李楷固为左铃卫将军,封骆务整为右武威将军,令他们守卫边防,从此边境得到了安宁。

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对鸡毛蒜皮的事不斤斤计较,都有其原谅、宽恕别人的度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做到这些,便很容易使人感到此人通达世事人情,有“宰相”之才,日后必成大业。

【原典】

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

做事粗莽必半途而废

【译释】

粗莽而做事不周密的人则必然半途而废。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从艺还是经商,务农还是做工,都不可有粗浮心,不可有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浮躁不踏实的心态。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说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浮躁心态,可以使一个百万富翁很快倾家荡产。相反,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追求精确与完美,是成功者的个性品质。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旧金山一位商人给一个萨克拉门托的商人发电报报价:“1万蒲式耳大麦,单价l美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萨克拉门托的那个商人原意是要说“不,太高”,可是电报里却漏了一个句号,就成了“不太高”。结果这一下就使得他损失了10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