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全鉴(第2版)
49107100000012

第12章 刚柔第二(3)

当一个人经常谈论各家各派的长处,并且一一加以品评推荐,这样的人就是兼才;如果一个人只陈述自己的长处,希望得到众人的夸奖,自己却不想了解别人的优点,这样的人只能是偏才,偏才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话也持怀疑的态度。因此,和这种见识短浅的人谈论深奥的道理,谈得越深入,分歧也会越大;分歧越大,双方就会更加对立,以至于相互攻击和诘难。所以,偏才的人看见别人多方述说自己的处世正直,就会认为对方只不过是在自夸罢了;当他看见别人静静倾听他谈话却不发表意见,就认为对方知识贫乏,内心空虚;当他看见别人高谈阔论时,就认为对方不够谦逊;当他看见别人谦恭礼让时,就认为对方学识浅陋、地位卑下;当他看见别人说话时只显示某一方面的专长,就认为对方知识不够广博;当他看见别人谈话时旁征博引、语惊四座时,就认为对方有意哗众取宠;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被别人说出来时,就认为对方抢走了自己的成果;当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提出疑问时,他就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当别人的看法与自己不同时,就认为对方有意在和自己较量;当别人谈话时内容有条有理,知识广博,他却认为对方的话讲得不得要领。他只有在与相同类型的人谈话时,才会感到高兴。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对方产生亲近、偏爱的感情,去称赞、举荐对方,这就是偏才常犯的错误。

认识一个人,以自己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所以,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认识人,这是人性上的弱点,也是识人的大恶。

在生活中,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掉(或忽略)他的优点,单挑他的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

举一个实例来说明。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弥子瑕的人,因为他长得俊美,所以很受卫主的宠爱,被任命为侍臣。根据卫国法律的规定,私下使用大王马车者,将处以割断双腿的刑事。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就私驾大王的马车回家探病。卫王知道此事之后,不但没有处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说:“子瑕真孝顺呀!为了母亲的病竟忘了刑事。”有一天,弥子瑕陪同卫王游览果园,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献给卫王。卫王高兴地说:“弥子瑕真爱我啊!把好吃的桃子献给我吃。”

若干年后,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王就不喜欢他了。有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得罪卫王,卫王就生气地说:“弥子瑕曾经私驾我的车,还拿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在数落过弥子瑕的罪状之后,就把他免职了。

从上述例子可知,一般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印象好坏的影响。

世无完美之人,金无十足之赤。人,总是优点、缺点并存。恃才傲物,常为人之通病;大才者,不拘小节;异才者,常有怪癖;才气越高,往往其缺点越显。高明的领导,对于人才应力求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倘若求全责备,则世无人才可用。

既然,人无完人,那么,就不可苛求,否则将“世无可用之人”。所以,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其中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用人哲理。

求全责备乃用人之大忌,求全责备,是指对人要求过严,希图“完美”,容不得别人半点缺陷,见人一“短”,即不及其余,横加指责,不予任用。求全责备压抑人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人的成长,阻碍人的智能的充分发挥;它使人谨小慎微,不思进取;阻碍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它使工作人员缺乏活力,“死水一潭”,缺乏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它造成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极大浪费,因为,任何人总是有短处,甚至是有错误的,而求全者的种种非难,会使许多人难以得到起用。

我国历代智能之士深知用人不可求全责备的道理。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赦小过,举贤才。”《庄子·天下》中也说过:“君子不为苛察。”《后汉书·陈宠传》上强调:“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唐朝《贞观政要·政体》指出:“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清诗别裁集》中更明确指出:“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可见,用人不可苛求已成历代用人的重要原则。

【原典】

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

喜怒无常之人近乎粗鲁

【译释】

喜怒情感表现得很强烈,但又转眼即逝的人,其气质近乎粗鲁。

毕生混迹于官场,曾国藩深知情绪带给人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一个人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势必成不了什么大事。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些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咒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谁踩了谁的脚,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里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你丧失冷静和理智,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当你遇到这类事情时,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

古代打仗时,如果守城的一方宣布闭门停战,攻城的一方便在城下百般秽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一方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才可以乘机获胜。兵法上称之为“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不但敌我作战之际需要有克制忍耐的大将风度,就是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世,也需有克制忍耐的涵养。

在三国的大舞台上,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是最没有实力的一位。曹操是大官宦的后辈,虽然出身算不上高贵,但有势力;孙权世代坐镇江东,有名望,有武力;唯有刘备,一个编草鞋、织苇席的小工匠,属于当时社会的最下层,名望、地位、金钱,什么也没有。他唯一的资本,便是他那稀释得早已寡淡如水的一点刘汉皇家血统,而当时有这种血统的人,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谁也不将这当回事。可刘备偏偏沾了这个光,那个孤立无援的汉献帝为了多一分支持,按照宗族谱系排列下来,竟将这个小工匠认作皇叔留在了身边。这固然让刘备觉得脸上有光,可也成了招风的大树,为曹操所猜忌。

刘备虽然不满意于曹操的僭越,可他却没资格同曹操抗衡,只是暗中参加了一个反曹联盟,却又提心吊胆,时时防备着曹操对他下毒手。好在他在朝廷也无所事事,便干脆在住处的后园里种起菜来,大行起韬晦之计。然而曹操还是没有放过他,于是便发生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这个故事被《三国演义》渲染得有声有色,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了。

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将刘备放在眼里,但也不完全放心,他之所以邀刘备饮酒,之所以专门谈起谁是当今英雄的话题,之所以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意在试探,刘备原本心中有鬼,以为被曹操看破,所以吓了一跳,才将手中的筷子失落在地,偏偏此时又打了个炸雷,刘备才得以“闻雷而畏”为借口,既表示自己不是当英雄的材料,又将自己惶恐的心情掩饰过去了。由于这一次的示弱,消除了曹操的疑心,才有了他后来的发展。

真正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无论祸福险夷的来临,还是横逆生死之际;无论处在功名富贵之中,还是处在山林贫贱之际,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自己的主宰存在,不被外物与环境所潜移默化。

宋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向敏中,天禧(真宗年号)初,任吏部尚书,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又晋升为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有一天,与翰林学士李宗谔相对入朝。真宗说:“自从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的。现在任命向敏中为右仆射。”这是非常高的官位,很多人都向他表示祝贺。徐贺说:“今天听说您晋升为右仆射,士大夫们都欢慰相庆。”向敏中仅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说:“自从皇上即位,从来没有封过这么高的官,不是勋德隆重,功劳特殊,怎么能这样呢?”向敏中还是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历数前代为仆射的人,都是德高望重。向敏中依然是唯唯诺诺,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上朝,皇上说:“向敏中是有大能耐的官职人员。”向敏中对待这样重大的任命无所动心,大小得失都接受,这就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人们三次致意恭贺,他三次谦虚应付不发一言,可见他自持的重量,超人的镇静。正如《易经》中所说:“正固足以干事。”所以他居高官重任三十年,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他能以这样从政处世的方法,对于进退荣辱都能心情平静地虚心接受,所以他理政应事、待人接物也就能顺从天理,顺从人情,顺从国法,没有一处不适当的。

【原典】

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

没有激情的人近乎愚笨

【译释】

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该兴奋时也激动不起来,这种人气质有些愚笨。

《冰鉴》所言之缺乏激情的愚笨之人,其实就是现实当中的庸才。庸才是没有能力给别人制造麻烦的人,但也不会创造什么效益。

要想识得真正的人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识人禀性知其优劣。

禀性,即一个人先天而来的性格特点,或曰天性。每个人的禀性都会对他的成才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禀性是时刻存在于人的头脑意识中的一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东西,每当人们在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时就会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对于不同禀性的人才要使其向着有利于他禀性的方面去发展,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比如一个人本来还有一点儿辨识的能力,看问题还比较准,但禀性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也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在初募湘军时,每天坐在招募处,看到黑脚杆而又不善于说话的乡下人,便连声说“好、好”,表示可以选上;如果看到近城市的人,或爱说话的人,则“唔、唔”两下,表示不可选上。因此湘军士兵几乎无一不是黑脚杆的农民。这些朴实的农民既能吃苦耐劳,又很忠勇,一上战场,则父死子代,兄仆弟继,义无反顾。曾国藩招募兵勇有自己的条件,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这是因为禀性不同,如山僻之民多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常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这种识禀性的方法确实十分特别。

其二,识人实践知其才能。

凡是谋大事创大业的人,大都很注意发掘和使用人才,如刘备之用诸葛亮、刘邦之用萧何、秦始皇之用商鞅等,用人的方法是:必须发掘对方的优点,容忍他的缺点,使人有被重视的感觉。以这种方法接近对方,逐渐喜欢他,然后活用他的长处。

其三,识人争辩知其才学。

宋朝时期大帅宗泽曾对初出茅庐的岳飞说:“你的英勇与智谋,武艺与才气,就是古代的良将也不能超过,但是只擅长野战,还不是万全之计。”宗泽非常喜爱岳飞的才华,因此,有意对其栽培,使其了解、精通更多的作战方法,给岳飞一张作战的阵图。岳飞接过阵图仔细看了以后,便对宗泽说:“古今时代不同,平地和山险不同,怎么能根据一定的阵图用兵?”宗泽反问道:“像你这样讲,阵法岂不是没有作用了?”岳飞回答说:“列阵而后战,乃兵家常规,但其运用之妙,却存乎一心。”宗泽听了岳飞的议论,心中十分佩服,认为岳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事实也证明了宗泽的判断是正确的。

【原典】

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

考虑事情由浅入深的人较为机智

【译释】

考虑事情时开始想得粗浅,但转念则能深思熟虑,这种人较为机智。

注意,这里的“奸”并非奸邪、阴险之意,而是为人处世、考虑问题灵活周全、不拘一格的意思。

开始考虑的时候可能比较简单,但转念一想,如果换一种方式或者方法会不会更好?这种转念一想、懂得及时变通,体现的就是人的机智。

官场险恶,要想立身于其中,首要在于“变通”二字。曾国藩自始至终都明白这一点。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审时度势,看清形势,才能把握先机,从而智珠在握,成竹在胸,驾轻就熟而得心应手地驾驭瞬息万变的动态世界。所以,曾国藩无论在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中,还是在刀光剑影的军事搏杀中,都能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这的确是他的做人处世绝技。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

人的思维是跳跃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办事时适时地变通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虽然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是值得称赞的事情,但在有些事情上,过度地坚持就会变成一种盲目,那将会导致最大的浪费。

在很多时候,过分执着是一种负担。一个机智的人可以灵活运用一切他所知的事物,还可巧妙地运用他并不了解的事物。能在恰当的时间内把应做的事情处理好,这不仅是机智的体现,更是人性艺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