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49106600000035

第35章 在屈伸的转化中凝聚奋起的力量

【原文】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庄子·秋水》

【译文】

懂得“道”的人必然能够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然能够通达权变,通达权变的人不会因为外物变化而给自己带来伤害。

【解读】

庄子认为:那些得“道”的人,烈焰不能烧灼到他们,洪水不能淹死他们,严寒酷暑也不能把他们如何,飞禽走兽也同样无法伤害到他们。但这并不是说,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不能对他们形成伤害,而是说他们可以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慎的处理离弃与追求,所以,他们不能被这些东西所伤害。

所以庄子说,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规律,居于自得的环境,明白应变,屈伸自如,就可以说是较高层的境界了。

庄子思想中“明白应变,屈伸自如”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水的智慧。

老子说: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了。水没有一种固定的形状,因而能因物赋予不同的形态。无论缝隙多小,水都能钻过去;无论遇到的石头多么不规则,水都能绕过去,无论多么混浊或清澈,水都能够照样生存。

那些深通权谋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俊杰,就是因为像水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能屈则屈,能伸则伸,如同《鬼谷子》中所说的: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明白应变,屈伸自如”,就是在时机不到的时候伺机待时,不贸然行动;等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时,才会把握时机猛然出击,一战而胜;能屈能伸是判断形势和力量,以便能够找到弃弱取强的关键。

“明白应变,屈伸自如”,是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屈下身来进行自我保护;当发展的机会来临、前景广阔的时候,又可以使自己的智能与才干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刘邦仅是布衣出身,项羽却是楚国贵族,当两个人旗鼓相当的时候,他们都想把军事奇才的韩信争取到自己的阵营,谁要是能把韩信拉到自己一边,势均力敌的战况将立刻发生倾斜,优势将倒向韩信所属的一方。

最后,刘邦派人成功地说服了韩信,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成功地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四面楚歌,走投无路,最终刎颈自杀。刘邦借助韩信的才华一统天下,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位极人臣。

然而,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受过胯下之辱。

当初在老家的时候,韩信遇到了一个“下三烂”的挑衅——要么从他胯下钻过,要么就把他杀了。韩信听了这话很生气,也很无奈。然而,他遏制了怒火,一头从那人的裆下钻过。结果,轻,则避免几年的牢狱之苦;重,则免得赔上自己的一条命。

历史中的智慧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就是源于韩信的典故。胯下之辱在常人看来是绝对不堪忍受的,然而韩信却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和气魄啊!与之相比,《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就远没有韩信的大度了。他一时冲动,受不了泼皮牛二的胡搅蛮缠,一刀把他剁杀了。当时杨志是很痛快和解恨,可是不久之后官府便找他的麻烦了,他不得不为此坐牢。

这样说来,遇到了失利的时候,在小事上要能忍让,要尽量大度些。就像水一样,遇到了小石头,就先绕过去。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烦或纠缠,甚至是牺牲,才能继续在曲折中前行。留得青山在,怎怕没柴烧呢?

而这种能屈能伸一般在两种境遇出现。

一是逆境。在逆境中,身心被困难和压力逼迫着,这时应懂得一个“屈”字,要委曲求全,保存实力,借以等待转机的降临。

二是顺境。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对我都是有利的,这时应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能够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A先生和B先生都是初出茅庐,涉世尚浅,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便遇到了一系列不适:待遇差,受排挤……

A先生在一次次挫折和不公面前怨气冲天,抑郁成病,最终结果只能是于事无补,无甚成就,一晃青春不再,悔恨已经来不及了。

B先生则大度为怀,含蓄忍让,见怪不怪,极力适应环境,加强自身修养,积累经验,以待时机,逆境反而让他变得更坚强、更成熟,他充分扬长避短,屡出成就,积小胜为大胜,终于功成名就。

对一个人来讲刚强是很重要的,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要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却可以一味地刚强到底。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没有办法再撑了,一旦折倒就很难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柔者有包容力,柔弱可得长久,能够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收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说,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做人,一定要前思后想,就像行走薄冰,稍不留意就会落入冰窟,生命堪忧。能屈能伸是一个人的胸襟问题,若是达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厄运和耻辱能在屈伸的转换中化作奋起的力量,创造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