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49106600000027

第27章 为人乐观

【原文】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应帝王》

【译文】

你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没有任何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在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其自然而没有任何的偏私,那么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解读】

在庄子的思想中,恬淡、寂寞、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本准则,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想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使自己清静恬淡。做人也应是这样,想更好地做事必须保持恬淡和乐观的态度。

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提着网去打鱼,不巧这时天下起了大雨,他一赌气把网撕破了。网撕破了还不够,又因气恼一头栽进了池塘,也没有再爬上来。

很多人认为,世上没有这样的傻子,这一定是个哄人的故事。下雨不能打鱼,等天晴就好了。

但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想不开的人。一场雨下进他们的灵魂里,一滴水久久不能蒸发,从而输掉青春、爱情、可能的辉煌和一伸手就能摘到的幸福。

庄子认为,悲哀和欢乐其实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喜悦和愤怒便是违反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愁不快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而不改变持守,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是顺应自然而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两个水手因为船只失事而漂流到一个荒岛。

甲水手一上岸就愁眉苦脸,担心荒岛上有没有充饥的食物和落脚的地方。乙水手一上岸就为自己将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而欢呼。

两个人在荒岛上找到一个洞口,乙水手为今晚可以睡一个好觉而庆幸,甲水手却担心洞里面是否有怪兽。乙水手安然入睡,甲水手为不知道明天怎么度过而辗转难眠。

上帝可怜两个水手,竟然让他们在荒岛上意外地发现一袋粮食。乙水手高兴得手舞足蹈,而甲水手又担心怎么把生米煮成熟饭,煮出来的饭能不能咽得下。

岛上没有淡水喝,他们不得不喝海水。乙说:“喝淡水喝惯了,喝喝海水换换口味。”而甲水手怨声载道,极不情愿地把海水咽下。

每吃完一顿饭,乙水手总是很满足地说:“又过了一天。”而甲水手总是叹气:“唉,假如粮食吃完了该怎么办呢?”

粮食在一天一天减少,最终被他们吃完了。荒岛上还有些野果,他们把野果采摘回来。乙水手说:“运气真好。竟然还有水果吃。”甲水手哭丧着脸说:“从来没有如此倒霉过。上帝不要我活了,竟然要吃这样的野果。”

终于野果也被他们吃完了,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吃的东西了,他们只好挨饿。为了保持力气,他们只能躺在洞里休息。乙水手说:“想不到,我竟然什么也不要做还可以睡觉。”甲水手绝望地说:“我们距离死亡越来越近了。”

到了最后一刻,他们都坚持不住了。乙水手说:“终于可以抛开一切烦恼,投奔天国了。”甲水手说:“我还不想下地狱。”

最终,同样的结局,乙水手死了,脸上挂着微笑;甲水手也死了,脸上充满悲伤,确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其实并不是乙水手不尊重生命,他充分享受到了人生最后过程的乐趣,虽然结果仍免不了死亡,但对他来说一切不是那么重要了,他死的时候都是快乐的,没有留下什么遗憾。而甲水手则截然相反,明知道没有希望的事情还是处处在乎,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仍然想得到,自己为难自己,自己勉强自己,使自己时时刻刻处于忧虑惶恐之中,最终还不是一样没有摆脱死亡么。但他最后的人生境界与乙比起来相差甚远,没有得到任何的快乐,死的时候也无法瞑目。

塞翁失马的故事同样可以说明上述道理。塞翁丢失了一匹马,但他并不着急找,难道是因为他不需要吗?不是的,因为他明白,就算自己费尽周折,也不一定找得到,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它自己跑回来。结果呢,这匹马不但跑回来了,还带了一群马回来。后来,人们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来比喻坏事不一定坏,有时反而可以转变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