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
——《庄子·缮性》
【译文】
不要因为富贵荣华而放纵心志,不能因为穷困贫乏而趋同于世俗,富贵也好,穷困也罢,人要在荣辱面前一样豁达,这样就能无忧虑了。
【解读】
“官贵民贱”,官本位者自古以为如此;富阶级认为,“富者贵,贫者贱”,这更是古之常理,千百年来,这种观念在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天下之人均将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看作最大荣耀。独有庄子,是个特例。
庄子认为,不能因为富贵荣华而恣意放纵自己,不要因为穷困贫乏而趋附世俗。富与贵,就像浮云。
《庄子·秋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准备去拜访做了梁国国相的惠施。有人告诉惠施:“庄子来到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他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惠施,说:“在南方有一种名叫鵷鹐的鸟,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吃,如果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它不会喝。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恰在此时鵷鹐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抬头仰望,并发出‘吓’的惊怕声。你现在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惠施以为庄子像自己一样,贪图高官厚位,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他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在《庄子·秋水》中也体现出来:
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去请庄子,打算让他做国相。
庄子正手持钓鱼竿在濮水边钓鱼,他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有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盒把它装着,用布巾盖着它,珍藏在庙堂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被人珍重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行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我仍将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你们走吧!”
借乌龟的故事,庄子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庄子看来,荣华富贵降在一个人身上,就如同外物偶然到来,并不是这个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临时寄托的东西罢了。它们到来时,不必加以阻拦,它们离去时,也不必加以劝止。所以不能够为了富贵荣华而放纵自己,也不能因为穷困而趋附世俗,不管是富贵荣华或穷困贫乏,其间的意义是相同。现在,所寄托的东西离去就觉得不快乐,由此看来,即便真正有过快乐也是迷乱了真性。所以说,那些因为外物而丧失自身、因为世俗而失去本性的人,就是本末倒置的人。
关于对待富贵与贫贱的态度,庄子与儒家不谋而合,其基本观点是:不以富定贵,不以贫定贱。孔子曰:“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以亡。”(《礼记·坊记》)大意就是说,如果大家都不争权夺利,就没有祸乱了,社会就安定和谐了。孟子的思想中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可看出,他对于富贵另有标准,“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认为天下尊贵的标准有三个:爵位、年龄、德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才是尊贵的人。孟子的话非常有道理,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官民和贫富绝不是区分贵贱的标准。富贵与贫贱是人生境遇的两种状态,二者是对立的,一般人都是逃避贫贱而追求富贵,这无可厚非。但是,当人们已经处在富贵或者贫贱的现实状态下,应如何面对呢?这种面对的态度,完全能够看出此人的品行和德性的高低优劣。而庄子“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名句,为我们实现人生志向指出了一条坦途。
古人云:“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说的是事实上富贵的人也有烦恼,而且比贫贱的人烦恼更多,因为他们怕失去的多,还羡慕贫贱的人比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因为贫贱的人可失去的少,可得到的多,所以他们烦恼少。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他不仅政绩可与姜太公、管仲相媲美,且以其自身的美德而著称于世。晏子俭朴清廉,颇能自守,尤其在戒色欲方面,他是值得一提的。一次,齐景公在晏子家喝酒时,看见晏子的妻子又老又丑,他就对晏子说:“我有一个女儿,又年轻又漂亮,你娶她做妻子吧。”听到这话,晏子就离开席位非常严肃地说:“现在,我的妻子的确又老又丑,但往昔她曾经也是年轻又美丽的样子。况且,一个女子在年轻美丽时把自己托付给你,就是为了防老。我怎么能够违背自己的承诺呢!”晏子就是这样拒绝了这提亲。虽然在古代社会对一个男子来说三妻六妾是非常平常的,对位居宰相的晏子来说更是不可指责的,但晏子却只以自己老、丑之妻为满足,就是为了防止女色误己、误政、误国,这实在是罕有啊!就连齐景公宠臣粱丘据,也非常赞叹地说:“我怕是到死也赶不上晏子了。”而晏子对此话的回答,非常值得深思:“赶上我没有什么困难的。俗话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常为不止、常行不休罢了!”与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然其家淫侈”的管仲对比,晏子又有过之的地方。
晏子居宰相之位,其实尽可随心所欲,但是他能戒女色而一心为政,这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效仿的典范,而且他卓绝的政绩也被历史所称道。
对个人而言,富贵与荣华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一旦生命结束的时候,富贵的人、贫贱的人都成了一坯黄土。只有道德高尚、替人民办过好事、对社会做过贡献的人,可以活在人民的心中,能够超越个人的生命而永垂不朽。庄子“不为穷约趋俗”的观点,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与其产生了共鸣。金兰生编的《格言联璧》中讲:“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憎是贱而无能。”贫不失志、贫不失义正是书中所讲的道理。
历史上,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仲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们原来都很贫贱,有的还是奴隶,但是后来都成了名君或名臣。这说明贫贱这一逆境对人的影响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给人带来物质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而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的才干得到增长,其实也就是孟子说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外国人的看法也很类似。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世间之路并没有铺满鲜花,每一步都有荆棘。但是你必须走过那条荆棘的路,愉快,微笑!这是对人的考验,你必须把忧愁转变为有所得,把辛酸转变为甜蜜”。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作品中写道:“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桌面,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英国作家哈代在其作品中说:“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美丽,却是人生的痛苦”。
他们表达的意思是,贫困苦难可以使人坚强,让人成熟,不必计较人生的困苦,那些困苦都是生活对我们的教诲。在外国,也有很多身处贫贱但善于接受生活教诲的人,他们最后取得了成功。美国总统林肯在猎人的小屋里降生,在马车和帐篷里成长,他当过帮工、船员和店员,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总计不到一年。漂泊无定的艰苦生活让他的生活阅历得到丰富,为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十二岁起的时候他就自谋生路,以后长期流浪,他当过水手、舵工和淘金者。最终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的,这是他独有的财富——一段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这些人的人生经历无不证明了贫困是生活给我们的磨炼和教诲,它能够让一切有志向的人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