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49106500000036

第36章 追求卓越:有精益求精的责任感,超越就没有难度(2)

她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从没有因为自己从事的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放松自我要求。她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流水线岗位的操作技能,遇到脏活、累活、苦活,总是不等领导吩咐就主动承担,总是抢在同事们的前头。很快,张春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工作一年后,领导将其从生产流水线调入人事部门,实现了她职场上第一次“鲤鱼跳龙门”。

张春丽刚上任时,为了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她每天都要加班到凌晨。她经常虚心地向同事和领导请教,前任主管时常在深夜还要被她电话“骚扰”。不久,她发现公司的薪酬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某些员工浑水摸鱼。于是,她编制完善了新的公司薪酬管理制度,重新建立了适应公司运营的薪酬体系;另外,她还根据公司运作的要求和外部市场行情,制订了对骨干员工的中长期激励计划。

新的薪酬体系有效地打破了该企业原来存在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单一分配体制,既照顾到了公司内部薪酬的阶梯性,让员工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激励,又保证了薪资水平的对外竞争优势。因此,这项制度在公司当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并在一年的实施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给整个企业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效益。这让老板非常惊喜,从此对她更加信任和器重了。

张春丽的成功,在于她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超出岗位职责的业绩,总是能超出老板的期望,给老板带来一个个惊喜。所以,当她为公司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时候,她自己也赢得了先机和主动。

身在职场,绝不能做“按钮式”的员工,满足于老板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老板要求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真正聪明且有责任心的人,总是用比老板的要求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老板要他完成某项工作,他会比老板期望的做得更好,每次工作都给老板一个“惊喜”。这样的人,往往能够成为老板眼中有价值、有含金量的员工。当然,老板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回报给他同样的“惊喜”。

某大型贸易公司要招聘一名员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对应聘者进行了面试。他提出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选择题:天气非常干旱,老板安排你挑水上山一趟,去浇公司种下的果树。如果一次挑两桶水,你虽然能够做到,不过会非常吃力、非常劳累。如果只挑一桶水上山,你会很轻松地完成任务。你会选哪一个?

许多人都选了第二个。

这时,人力资源部主管问道:“虽然老板没有要求你一定要挑两桶水,但是既然你能挑两桶,干吗只挑一桶呢?你只挑一桶水上山,能够缓解果树的旱情吗?”很遗憾,许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最终也没能通过面试。

人力资源部主管这样解释:“一个人有能力或通过努力就能够做好超出自己责任的工作,可他却不想这么做,这样的人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我们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做出超出责任范围的业绩来。”

在任何一家企业,老板器重的都是那些能够做出不断超出他期望的业绩的员工,那些员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能够为团队带来更强的战斗力。

记住:老板在为你安排工作时,一定会充分考虑到你的能力。如果你总是能超越老板的期望,不断带给他“惊喜”,那么在老板的眼中,你就是一个性价比高、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员工。对于这样的员工,他除了会给你高额的回报以外,还会创造种种条件,让你有更广阔的舞台发挥才能,为你提供更宽广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 精益求精,把“差不多”丢进垃圾桶 ◎工作中没有差不多,只有可以与不可以,好或者更好。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尽全力去做好,不然,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工作就是要精益求精、反复雕琢,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错误,把工作做好,我们才能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中取得新的进步。

本田轿车进入中国后,开始是与广州某汽车企业合作。当时生产汽车的方式是将原装的零部件运送到广州,然后在本地进行组装和调试,出场后直接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或者从中国部分出口。

问题就出现在组装上面。当第一批轿车下线以后,本来可以达到时速180公里的轿车,没想到刚跑到时速140公里时就开始剧烈地抖动,给人的感觉就是马上要散架了。这样的问题简直太严重了,中方公司一看吓坏了,赶紧给日方公司发传真,不仅说明了情况,而且很严肃地通知对方,车的质量不过关。

日方公司马上派了一个工程师和5个组装工过来。为了验证一下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他们亲自在中方的库房里组装好一部车,然后开出来进行了全面的测试。结果,所有指标都达到了标准。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同样的东西装出来会不一样呢?原来问题出在螺丝的安装上面。原来螺丝的包装袋上面都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安装时要拧38圈半。而安装工人没有注意到那些日文说明,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拧上去差不多就行了。他们在上螺丝的时候没有看说明,拿过来就拧,拧不动了就不拧了。检查那些安装好的螺丝发现,有的少拧了一圈,有的少拧了半圈,合格的螺丝几乎没有。

日方派来的组装工都是严格按照各项组装说明操作的,车的设计水平完全体现了出来,质量自然就大不一样了。

两个公司的工人表现出两种工作态度,一个是“差不多”,一个是要“完美”。虽然劳动的强度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劳动成果却大不一样,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德国人是出了名的精益求精,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制造精密仪器的技术领先全球。在墙上钉一幅画,德国人通常会拿尺子量,以确定钉子的具体位置。但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用尺子量显然是个笨办法,仅仅用目测就可以差不多弄好,为什么还要用尺子呢?

这种思想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一些深入的问题懒得思考,对隐患不去避免,总觉得问题“差不多”解决了就行,就算能够做得更好也不会去做。

日本企业的严格是有名的,日本轿车更是以设计精确而著称。日本的轿车进入中国以后,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逐渐由整车进口发展到合作生产。就在这个过程中,两国的汽车企业经过了一段技术上的磨合,而这种磨合就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差距。

很多职场新人工作的时候,总是认为把工作做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把工作做得差不多还远远不够。如果想让自己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精益求精,尽量把工作做得完美。

完美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完美不存在,但是相对的完美我们是能够达到的。每一次进步,相对进步之前就是完美的,之前的水平成为了“差不多”;每一次改正,相对改正前就是完美的,之前的错误就是“差不多”。追求完美实际上就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直到达到心中完美的结果。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和艺术家创作的时候一样,都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只有把脚下的每一步尽可能地走好,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到位,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事业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有这样一家木材公司,它的经营项目是成批地进口木材,然后在国内市场批发销售或者零售。有一次,老板因为上了一个经销商的当,承接了一批以次充好的木材。这批木材的数量之多,几乎花费了公司的全部流动资金,因此,木材的销售情况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