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491000000034

第34章 永遇乐

[北宋]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②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③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④

词牌故事

《永遇乐(lè)》大约创制于唐代中叶。有传说杜秘书擅写小词,他的邻家有一名叫做酥香的少女很喜欢他的词,于是两人有了私情。杜秘书的仆人检举了这件事,杜秘书因此被流放,临行之时作《永遇乐》词与酥香诀别。

注讲

彭城:今江苏徐州。苏轼当时做徐州的地方官,刚刚平治了徐州的水患,正是心情快慰的时候。燕子楼:唐人张建封为爱妾关盼盼所修建的小楼,宋时犹存。苏轼这首词背后的故事,就是张建封与关盼盼的一段爱情离合。唐玄宗天宝年间,张建封管辖徐州,迷恋上当地的当红歌女关盼盼,便修了燕子楼给盼盼居住。每有贵客,他便请出盼盼献上歌舞。白居易曾经来此做客,对关盼盼极为赞赏,写诗来形容盼盼如同微风中的一朵牡丹,袅娜多姿。白居易离开徐州之后,张建封很快便去世了,盼盼也不知下落,直到十年之后,张仲素在经过徐州之后给好友白居易带来了三首诗,其一是: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其二是: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一十年。其三是: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诗写得情真意挚、苍凉感人,正是关盼盼所作。在张建封死后,张家人扶着灵柩归葬北邙山。盼盼从此便把自己封闭在燕子楼里,过着足不出户的日子,一转眼就是十年。这十年间,慕盼盼之才名、艳名而来的人着实不少,但盼盼始终惦着张建封的情义,再不肯与人一见,偶有作答,也只是以诗明志而已。这些诗累积起来已经有三百多首了,白居易看到的这三首便是其中的只言片语。白居易感慨万千,步盼盼的原韵和了三首。其一是: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其二是: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其三是: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当白居易的三首诗传到了盼盼手里,让盼盼唏嘘万千。但是,当把这三首诗看完之后,盼盼却发现后边还附着一首七绝: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盼盼看后容颜大变!这首诗是说,当年张建封不惜重金买得绝色女子,尽心尽力地教她们歌舞技艺,但身死之后,那些受张公大恩的歌舞伎却没有一人追随张公而去。人情世态,可为一叹。关盼盼哭着说道:“我并不是不肯追随张公,只是生怕在我以死殉情之后,世人会因此而批评张公重色。张公若有从死之妾,恐怕清誉受损。”继而步韵一首,作答白居易:自守空房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诗中说十年来自己独守空房,愁眉紧锁。当年白居易写诗形容自己如风中牡丹,而今春去也,牡丹早已凋零,只是心中深意无人会得,不免叹息。她又写一联“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污雪毫”,笑白居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此悲哀不食,十多天后便当真追随张建封而去了。燕子楼前缘后事,说来令人无限叹惋。时移世异,苏轼在这燕子楼上梦见前代佳人,又生出一番感慨。

②紞(dǎn):敲击。铿(kēng)然:声音响亮而清晰。

③这首《永遇乐》上片写实,说如今的燕子楼上明月如霜,好风如水;院子里有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这样清幽的景致却是那样的寂寞,因为当年这里的主与客早已经看不到这些了。三更时分,骤然惊醒,还记得梦中盼盼的出现,于是披衣起身,恍恍惚惚地在园中寻觅,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园子走了个遍。

④黄楼:是苏轼在平治徐州水灾之后修建的一座高楼,铺以黄泥,取的是“以土克水”的意思。平治水患是苏轼在徐州任上最大的政绩,黄楼就是苏轼为纪念自己这份功勋而修建的。但是,洪水过去了,黄楼落成了,庆典结束了,苏轼却从燕子楼想到了黄楼,从张建封和关盼盼想到了自己,想到多年之后有人游徐州、登黄楼,面对着和今天一样的夜景,是不是也会生出和自己今夜一般的浩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