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49086500000020

第20章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效法,这叫人师……由幼稚园到初高中、大学,请问哪个老师给你印象最深刻?有几个是你最敬佩的?我想很少。

——南怀瑾《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精彩导读】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可见,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

什么是经师呢?在古代的教育中,学生都是通过背诵“四书五经”来学习,而能够将“四书五经”中的每一字都给学生解释清楚,使你懂得“四书五经”上的书本知识,这就是经师。在南怀瑾看来,现在的老师下至幼儿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老师、硕士或博士生导师,大多都是传播知识的经师。确实,我们目前教育体系中的老师大多能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的教师,但他们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真正育人的心,因此只能是经师。

什么是人师呢?南怀瑾认为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用自身的良好道德和品性,一辈子给孩子效法的老师。人师其实不一定学识好,但是他的人品修养、他的为人处世,都有着极高的境界,他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人师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与精神享受。“弟子三千”的大圣人孔子可谓是人师的最佳典范。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告诫人们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

【亲子诵读】

《吕氏春秋·尊师》节选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解析:

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种为师。这10个圣人、6个贤人,没有不尊重老师的。现在的人,尊贵没有达到帝的地位,智慧没有达到圣人的水平,却不尊重老师,怎么能达到帝、圣的境界呢?这正是五帝绝迹、三代不再现的原因。

《荀子·劝学》节选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解析: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韩愈《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故事链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一个外地来的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走来一位老人,年轻的学子问:“你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年轻的学生一身轻松地去办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后他回来了,发现老人还在原地等候。

几天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年轻的学生惊讶地发现,那位老人竟在主席台上就座。他就是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那一瞬间,这个学生的心中是怎样的一种震撼!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师表是最好的教育。他们的高尚就在于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明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