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医生
49085700000022

第22章 应对窘迫心理咨询(14)

7.空虚心理

空虚心理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如同行尸走肉。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病态心理。精神空虚者往往萎靡不振,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碍于社会发展,也有害于人类发展。

(1)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来讲:一是社会精神支柱的消失。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人不断进取。但是社会常常并不按照人们心目中想像的轨迹发展,理想的社会格式常常为一些捉摸不定的、难以想像的形态所取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往往取代卫单一的、固定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情形下,原来的社会精神支柱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

二是个人价值的抹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群体意识和社会价值,但是社会价值和群体意识又是构建在个人价值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作贡献的能力。倘若社会不考虑个人价值的存在,或者过多地抹杀个人存在的价值,人就会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青少年若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成人的成就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就会导致空虚心理的产生。

三是社会交往的畸变。现实生活中,人们都需要交流沟通与友谊,但交往应是平等的,地位相等、志趣相同者才会有真正的友谊。有些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一跃而起。地位的变化使得一些故友之间出现了鸿沟,原先无话不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新的社交圈正在形成。“有钱的人常常是孤独的”,因为经济地位高的人,商品意识往往特别强,并极易将这种意识渗透到与别人的交往中去,因而难以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种种非功利性的比较平等真诚的友谊。他们常常怀疑别人与他们交往的动机不纯,是为了钱而来交朋友。此外,有些人在外界常常是一副强者的形象,他们不愿让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难处,因而羞于启齿向人诉苦,只能把烦恼埋在心里,这种就会加重所固有的孤独、空虚心理。

从个人角度来讲空虚的起因是:

自我贬低、缺乏自信。社会上的流浪儿、闲杂人员多半属此类。错误的认知。他们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个人利益,不尽社会义务。一旦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万念俱灰”,这种情形在青少年与一些成人中间较为普遍。

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在努力创造与积攒财富,但是财富与带来的快乐并非成正比例。当财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一些人对金钱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新鲜感、快乐感和满足感,甚至会对之产生麻木乃至厌倦。

(2)空虚心理的表现

失去志向。既缺乏作出决定或根据自己作出的决定去行动的能力。这种病态行为的根源在于精神空虚、情绪紧张、意志薄弱,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易受暗示及环境的摆布,并有酗酒、嗜烟、聚赌等不良行为。

否定一切。儿童向青年期转化,便带来了青年人对过去对外界关心的逐渐减弱,而将注意力逐渐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这时向内部世界的转移是由青年内在的性本能萌动所致,青年在这个时期一下子落人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谓青年的反抗、蛮横、怠慢、见异思迁、冷淡等心理表现。他们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被称为“孤独的、骚动的青春一族”,行为上自然是“虚无主义”。

富贵病。多见于社会的“款爷”和“富豪”。由于排解他们的身份与地位较为显赫,往往会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为解决这些烦恼,他们就在亨乐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欢乐,而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空虚行为。

“混日子”。这是很常见的病态行为。所谓“混”就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际上就是无远大理想,对社会责任,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种不思进取的心理自然也是空虚的。

(3)空虚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正视社会存在。社会的跨地域性、跨时空性,决定了它存在着许多亚文化。主体文化与亚文化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这就要看主流、看社会发展的方向,绝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社会的消极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应该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接受并正视现实社会。

②磨练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力。

③多读名人传记,以自勉自强。

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操。

⑤运用音乐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行为。对较严重的精神空虚症可以采用音乐式的自我心理疗法。

8.浮躁心理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浮躁是当前国民的一种病态心理表现。

(1)特点

①心神不宁。

②焦躁不安。

③盲动、冒险。这种病态心理也是造成当前犯罪违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2)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方面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每个人都面临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

②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

(3)浮躁心理的行为表现

①“炒”股票、期货、房地产。

“炒”的特点是投机,由于是一种短期行为,炒家缺乏整体考虑,更多的是头脑发热与盲从,而且越亏越想收回成本,导致恶性循环,搞得股市及其他贸易市场“人气散尽”。

②跳槽。

跳槽指离开原有单位,到社会另择高枝。跳槽者的心态,无非是以下情况:其一,学非所用,专业荒废;其二,人浮于事,时光虚度;其三,人不敷出,心理失衡;其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现在很多人跳槽是冲着工资、待遇而来,缺乏奉献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以此抬高身价。这不仅给用人单位的发展造成损失,而且对个人成材极为不利,使宝贵的年华浪费在疲于奔命的跳槽上了。

③信骚扰。这是指利用信件去骚扰他人,给他人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的不良行为。例如有人在刊物上发表了大作,立刻就有人来求爱、谩骂、讨钱;有人无端接到无名氏寄来的神秘文件,要求将信复抄几遍,再转寄给熟人;有的名人也经常收到恐吓、求爱、讨钱的信件弄得其家庭不得安宁。信骚扰的发起者多半是一些心理失衡,又想通过信件,搞得别人心神不定的人。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上的“垃圾邮件”转发行为是信骚扰的登峰造极行为表现。

④文身刺字与文化衫现象。文身刺字是当前一些青少年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病态行为。这是一种心理不成熟而导致的轻浮、盲从行为。而“文化衫”是指在通常汗衫的反面印有一些文字,这些文字表露了一种无可奈何、自嘲、讥讽的情绪。如“你吃苹果,我吃皮”、“我想哭”、“别理我,烦着哪”,如此等等,也是浮躁心理的表现。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互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社会、国家的正常运转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4)浮躁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②开拓当中要有务实精神;

③遇事要善于思考。

9.迷信心理

迷信是指人们对内心中认为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1)特点

①它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即相信有鬼神并有烧香拜佛、算命占卜的行为。这种观念与行为过程可以促使形成观念上的宿命论和在行为上对迷信约定俗成的规范的遵循。

②迷信是一种偏见与无知,是对科学的反对,是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或虚幻的认识。迷信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

③每一种迷信都伴以假想威慑力的存在。这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④迷信与宗教有明显的区别。宗教有严格的组织教规、教义和制度。宗教是一种信仰,而迷信则是一种经验。

⑤迷信的主体分为操纵者与遵循者。操纵者是巫婆、神汉等,遵循者就是受害者。

迷信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在存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代迷信有以下特点:

①人为的操纵性。

②过程的突发性。当代迷信来势大、蔓延快,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死恢复燃,迷信活动已成为一种公开的职业。

③迷信内容的复杂性。其形式上有三点:

第一,迷信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假乱真,诱导不知真情的人上当受骗。

第二,迷信的娱乐性。这是迷信迅速在青少年中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很多地方频繁举行“鬼节”,把“鬼都”、“神庙”列为旅游景点,使迷信观念侵蚀了孩子们的心灵。

第三,迷信挂起了宗教的牌子。

④迷信的反社会性。迷信的泛滥已成为社会一大危害。

首先,迷信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迷信造成大规模的械斗和仇杀;再次,迷信造成社会人心不安;还有迷信致人死亡。

总之,当代迷信是反科学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2)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方面看:

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

社会管理不力是当代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

②从个体因素来看:

迷信与人的素质有关。我国有二亿多文盲和半文盲,当他们在生活中遭到挫折时,为追求心理平衡,而选择了迷信这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有些人通过制造迷信来图财害命。

迷信与人的需求有关。

迷信与人的错误推理有关。

(3)迷信心理的表现

①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②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③“神鬼附体”的病态心理。

“神鬼附体”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讲话。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附体”,多见于巫师作法装神弄鬼,以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则为“真附体”,其人进入精神病态,又唱又闹,自称死人显灵并附于体内,用死人身份及口气命令他人下跪、烧香,这样的人已进入妄想状态,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转换或着魔妄想”症。发病的原因主要为,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发病时又失去自控能力;多为癔病人格的人,有大量的幻觉和错觉,以为自己“活见鬼”。

④迷信的从众心理。

迷信的矛头直接指向科学,直接阻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心灵发展也是一种腐蚀。反对迷信,解放思想是永远的话题。

(4)迷信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②树立唯物论的坚定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③培养自身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

10.虚荣心理

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与自尊及脸面有关,自尊与脸面都是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通过社会比较,个体精神世界中逐步确立起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下意识地驱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新的自尊感。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疾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评比、评优中弄虚作假。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奈张、隐匿、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

(1)特点

①普遍性。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虚荣心理,这是正常的,倘若过分虚荣,则是病态的。

②虚荣心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为了表现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例如用不男不女的发型来引人注意。

③虚荣心与时尚有关系。生活中总有时尚前卫的存在,而人总喜欢追求新奇、怪的东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④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而虚荣心则是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事业上无塌实作风。因而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2)虚荣心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阶层及地位的影响。由于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各阶层民占有的资源比重又不同,就促使某些人想进人社会高阶层,或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倘若因种种原因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个人的自尊受挫,就会启动自我调节机制,即通过虚荣心来达到心理平衡。例如,某人社会地位不高,他就可能通过在手指上戴四个金戒指,来显示其经济实力,从而补偿自己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