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医生
49085700000021

第21章 应对窘迫心理咨询(13)

④系统脱敏法。自我封闭者要敢于正视现实,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难度动作。

2.吝啬心理

吝啬,俗称小气。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

(1)特点。

吝啬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①自私性。吝啬的人都很计较个人的得失,总怕自己吃亏,贪小便易,守财小气,又很贪心。

②冷漠性。这种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产,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更是显得冷漠无情,没有一点怜悯之情。

③封闭性。这种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他们多数有自闭倾向。

(2)吝啬心理的成因

①从外界因素来看:

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占有是不均衡的;

社会存在欺诈行为;

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就是社会风气;

社会隔绝的影响。现代民居的邻里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滋生了人的吝啬、冷漠之心。

②从主观方面看:

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这种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

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人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3)吝啬行为的表现

①不愿借钱借物给人;

②不赡养老人;

③遗弃女婴;

④重衣食不重教化;

⑤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4)吝啬行为的危害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很大的危害性。

①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

吝啬的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

(5)吝啬心理的自我调整

①领悟法。从思想上、领悟吝啬的错误。应记住,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

②皈依宗教法。几乎所有宗教提倡扬善除恶。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啬心理。

3.贪婪心理

“贪婪”指贪得无厌,意思指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过分的欲求。

(1)贪婪心理有以下特点:无满足性、公开性、侥幸性、意志薄弱性。

(2)贪婪心理的成因

①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思想,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二是社会舆论的误导。改革开放初期,舆论媒介详尽地报道“万元户”的收入与成果,却没有报道万元户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致富,以致激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员致富攀比心理;三是社会控制不严。目前在一些地区最先致富的人,不乏有靠不法手段的,客观地刺激了附近地区人们的贪婪之心。

②主观原因:一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二是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强化,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三是攀比心理,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不良心态;四是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较穷,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经历,就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利疯狂而无原则地索取钱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3)贪婪行为的表现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其表现有以下几种:

①不择手段的财欲: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钱财;

②难以满足的贪欲;

③难以填补的权力欲;

③欺世盗名的名欲;

⑤胆大包天的色欲。

(4)贪婪的心理治疗

①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随机写出数个“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一个问题1秒钟内,全部写下后,再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进行较深层的分析。

②知足常乐法。一个人不能生活在过高期望中。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就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4.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1)特点

深层次性。自私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考虑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只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心态就是自私心理。

下意识性。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不认为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却感到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隐秘性。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的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以维护自己的合作形。

(2)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资源的数量,分配方式的不平衡,导致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另外,病态文化的积沉和法制不健全,也是客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当个人的需求变成脱离了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时,就会导致自私心理。

另外,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所谓社会行为,是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个体行为;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的人通常都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3)表现形式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很强的渗透性。大多数社会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私心杂念。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①不讲公德;

②嫉妒他人;

③感情自私;

④技术垄断或剽窃;

⑤以钱谋私;

⑥以权谋私。

(4)自私的心理调试

①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依据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的客观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②多做利他行为。平时,多为他人想一想,凡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关心他人,除去病态想法。

③回避性训练。从心理学而言,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凡坚决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一旦有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提醒自己先克制并纠正不良心态和行为。

5.病态怀旧心理

社会中有一些人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过去。其言行总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如堂·吉诃德生活在当代,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侠于天下,结果处处碰壁。这种怀旧称之为病态怀旧心理现象。

(1)特点

①不合时宜,不合潮流。

②对社会报有偏见。认识上极端保守,崇尚传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③回避现实。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者。

④普遍性与差异性。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发展滞后,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青少年的怀旧大多是因为生活环境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中老年怀旧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有偏见、不合时宜。

(2)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原因来看,由于社会结构与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资源与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的那一部分人,极易产生失落感,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遗憾。

随着现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解体,人们的心灵彼此疏远。

②从主观方面来看,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作真实。

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

(3)病态怀旧心理的表现

①依恋过去的事物。保存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有些饭馆酒楼仍取的是知青时期“向阳屯食村”、“黑土地酒家”。“老三届饭馆”、北大荒火锅城”之类的旧名称;流行歌曲的歌词也越来越“土”,什么“篱笆墙”、“牛铃摇春光”、“向你借半块橡皮”,歌曲创作向童年、乡村延伸。

②恋过去的友人。现在有人十分热衷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

③依恋过去的经历。有的人非常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时常追忆当年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理时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爱或早年生活丰厚的人也有同样感觉。

在怀旧中寻找童稚与宁静本无可厚非,但因怀旧而导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态的怀旧行为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4)病态怀旧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

②要学会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③充分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朴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

6.压抑心理

压抑专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1)特点

心理压抑有如下特点:

①内向性:过于自我克制、忍耐,以求得安宁;

②消沉性:总是逃避矛盾,凡事逆来顺受,时间久了,就会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

③潜意识性:挫折感与自卑感常困惑自己时,这种情感就会转换潜意识,支配自己的动机。

(2)成因

①从外部环境来讲,倘若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行为规范的影响。倘若行为规范大多,过于严厉,或者规范与个体的接受程度差距甚远,个体极易产生压抑感。

二是工作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

三是紧张的人际关系。

②从主观原因来看,易产生压抑心理有以下情况:

一是个体的某些身心条件较差。比如,相貌丑陋,生理有缺陷等。二是某些气质与性格更可能产生压抑感。根据气质的特点属抑郁质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对同一事物,他们的压抑感可能要比其他气质的人更明显。内向性格的人常常把感情压抑在内心,其中消极的情感会转化为压抑感。

(3)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通常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忧郁。主要表现为:失眠、神经衰弱,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个人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②厌倦。对任何人和事都失去兴趣,表示出极不耐烦。

③优柔寡断。凡事缺乏主见和自信,对未来感到失望。

④社交障碍。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呆板,却又多疑、敏感。

⑤躯体化焦虑。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

⑥改向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

精神压抑使人感到有心理上的压力,可能导致个体人格畸变。

(4)压抑心理的自我调适

①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

②要正确看待自己;

③多读些圣贤哲理与名人传记;

④积极做些富有建设性的工作;

⑤主动帮助别人,乐于助人,使人精神健康;

⑥让快乐进入你的生活。让微笑常写在你的脸上;

⑦坚持锻炼身体;

⑧回归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