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高血压疾病防治全书
49080900000028

第28章 糖尿病的防治(3)

磺脲类降糖药的副作用

1.低血糖症

这是磺脲类降糖药最常见的副作用,剂量大、饮食不合理、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磺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等均可诱发低血糖。尤其是优降糖,有较强的降糖作用,容易引起低血糖。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良者.也容易诱发低血糖。

2.消化道反应

主要有恶心、消化不良、呕吐,胆汁淤滞性黄疸和肝功能损坏。

3.造血系统的反应

白细胞减少较多见,其他有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4.皮肤过敏反应

皮肤瘙痒、皮疹和光敏性皮炎等。

双胍类降糖药的适应症

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适应症:

1.症状较轻、体型肥胖、经严格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不能满意控制病情的非胰岛紊依赖型病人。

2.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较大的病人可加双胍类。

3.磺脲类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失效时,可改用双胍类或与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

双胍英降糖药的副作用

1.乳酸性酸中毒

双胍类降糖药物,尤其是降糖灵,因其促进无氧酵解,易产生乳酸性酸中毒或肝肾功能损害。所以在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休克或心力衰竭等缺氧情况下,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2.消化道反应

主要有口干苦、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3.皮肤过敏反应

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哪些病人需要胰岛素治疗

1.所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经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运动治疗、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而不首先选用口服降糖药。

3.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者。如合并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4.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者,如并发进行性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硬化症、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糖尿病患者。

5.妊娠糖尿病病人或伴有外科病施行大手术前后,均应注射胰岛素,使血糖获得最好的控制。

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

1.过敏反应

局部过敏反应,如注射部位红热、刺痛、肿胀甚至发泡;全身过敏反应较少见,如荨麻疹、紫癜、皮肤黏膜水肿、胃肠道反应、支气管哮喘、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处理措施:更换高质量胰岛素,用抗组织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时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2.胰岛素浮肿

胰岛素治疗初期,使用胰岛素后尿量减少而造成水钠潴留,可发生轻度水肿,也可自行缓解,无需中断治疗。

3.皮下脂肪萎缩

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营养不良可出现萎缩,形成一个个大坑,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恢复。

4.低血糖反应

这是胰岛素较常见的并发症,重者可导致昏迷以至死亡;糖尿病患者和其家属应熟知此反应,及早进食缓解。

正确看待保健品对糖尿病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市场上也相应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糖尿病保健品和保健食品,有的保健品和保健食品确实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控制有利,可调节血糖、增强患者体质,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有的保健品则夸大其词,甚或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则对糖尿病有害;有的产品即使无害,但也无益。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保健品时一定要注意保健品不是药物的替代品,不要盲目轻信一些夸大其词的广告。在选择保健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添加了膳食纤维的保健食品

因膳食纤维是一种活性糖糖组分,食后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糖、降脂,所以一些增加了膳食纤维的保健品对糖尿病有益。

2.维生素C、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的充足与否对糖尿病血糖水平有很大影响。目前关于维生素c与糖尿病的关系有大量的研究,糖尿病病人维生素C水平较非糖尿病病人低,这可能是由于维生素C从患者的尿中丢失造成的。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在抗氧化损伤过程中对细胞起保护作用,在改善胰岛素抵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维生素C可减少自由基对β-细胞的伤害,对胰岛素的分泌起重要作用。维生素C亦可通过减少自由基介导方面在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有些保健品含有上述维生素的成分,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

3.微量元素铬、锌、钙、钒,对控制糖尿病情也有很大作用,特别是铬,它作为胰岛素正常工作不可缺乏的一种元素,参与人体糖脂代谢,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锌与胰岛素活性有关,而缺钙则易导致患者骨质疏松,钒的化合物在体内外均有胰岛素样作用,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降血脂作用,对于高血压也有一定疗效。有些保健品添加了以上微量元素,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4.在糖尿病的保健品中,甜味剂的选择也很重要,所使用的甜味剂应以不影响病人的血糖水平为先决条件

5,注意不要选用无卫生行政批准文号、无厂家、无批号、无保质时间或者有效期已过的保健品,以免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6.不要滥用保健品,对某些夸大疗效甚或声称使用后能“根治”、“治愈”,或者说“能完全替代药物和胰岛素”的保健品或食品的宣传则不能轻信,应向资深的糖尿病专科医生咨询后再选用。

糖尿病防治未来展望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寻求更有效的药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在糖尿病药物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进展。

一、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1.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是苯甲酸类衍生物,主要通过关闭胰岛β-细胞膜的ATP敏感性钾通道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对功能受损的胰岛细胞能起保护作用。瑞格列奈疗效与磺脲类相似,但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优于磺脲类药物。瑞格列奈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口服给药后迅速经胃肠道吸收入血,15分钟起效,1小时内达到峰值浓度,半衰期仅1小时左右,约经4小时基本代谢消除。如在餐前服药,刺激β-细胞在进餐时快速分泌胰岛素,可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而在两餐之间,瑞格列奈并不刺激胰岛素的释放,对控制全日平均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保护胰岛的正常有重要意义。现已证明,餐后高血糖较空腹高血糖更易诱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为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瑞格列奈的给药原则是“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其给药的灵活性可适应不同患者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有利于长期血糖控制。

2.胰升糖素样肽—1(GLP一1)

胰升糖素样肽—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它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升糖素释放,抑制胃排空,增加β—细胞数量等作用。它还具有对葡萄糖依赖的降血糖作用,因此不会产生低血糖。本品能减少Ⅰ型糖尿病病人的外源胰岛素用量。另外此药还能改善血脂水平。对于GLP-1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进一步研究和远期疗效的进一步观察,有助于GLP-11早日用于临床。

二、口服胰岛素

传统的胰岛素给药方法有创伤性,而且皮下和静脉注射使胰岛素在外周血管滞留时间过长,不能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扰乱正常的药动力学过程,胰岛素的吸收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对口服胰岛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英国已有商品型口服胰岛素进入Ⅰ期临床测试。口服胰岛素以其用药方便、无痛苦、几乎无不良反应、有效的降糖作用和可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优势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口服胰岛素主要缺点是剂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精确计算,对消化道黏膜可能存在毒副作用,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三、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胰岛素增敏剂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对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噻唑烷二酮类是新型的胰岛素抵抗治疗药物,包括Rosiglitazone(罗格列酮)、Troglitagone(曲格列酮)、Pioglitazone(吡格列酮)、Ciglitazone(噻格列酮)、Englitazone(嗯格列酮)。该类药物能明显增强骨骼肌的葡萄糖氧化代谢,增加胰岛素抵抗患者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消除能力,抑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该药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故胰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不适用,主要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本类药物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缓解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对Ⅱ型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亦有保护作用。该类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

由于其作用机理的特殊性,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明显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四、糖异生抑制剂

糖尿病患者由于正常糖代谢途径受阻,葡萄糖利用减少,正常途径不能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导致代谢旁路活跃,而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升糖素分泌病理性增多,从而促进了糖异生,在此过程中胰升糖素能促进脂肪分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并在肝内氧化生成甘油等糖异生原料,引起血糖升高。糖异生抑制剂可抑制脂肪酸氧化,减少糖异生原料生成,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目前这类药物较集中报道的是肉碱脂酰转移酶抑制剂。

五、其他

1.胰岛素降解抑制剂

胰岛素降解抑制剂是通过抑制胰岛素酶活性及抑制胰岛细胞外途径的降解,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

2.生长抑素

生长抑素广泛分布于包括胰岛细胞在内的全身各组织,由于它具有抑制胰岛素、胰升糖素、胃泌素、生长激素的合成及分泌,抑制血糖吸收等调节糖代谢的特殊作用,可用于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治疗糖尿病性胃肠道疾病,其类似物的长期应用甚至可以防止及延缓糖尿病性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3.食欲抑制剂

食欲抑制剂对肥胖的糖尿病人有辅助治疗价值。它可以减轻肥胖病人的胰岛素抵抗,并增强饮食治疗的效果。

4.瘦素

瘦素为脂肪细胞分泌的保持机体能量平衡的激素。瘦素受体的分布广泛,瘦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量代谢,并能通过胰腺、肝脏、骨骼肌等发挥其广泛的周围作用。瘦素对葡萄糖的产生、转运、代谢及脂肪的分解合成有影响,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瘦素缺乏和瘦素受体作用受损,可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能量代谢异常。

5.中医药

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主要起调节血糖水平、控制并发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调节心理的作用。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有调节糖代谢、脂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作用。近年来,广大中药学家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实验研究,尤其在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上,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有着西医不可比拟的优势。另外,在中药理化研究方面已知具有降低和调节血糖的有效成分就有8大类之多,且每一味中草药中都可能会同时含有多种调节血糖的有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有的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或调整体内胰岛素水平,有的则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活性或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有的成分则起闻接调节血糖的作用。其优点在于对机体毒副作用小,有利于长期应用。目前,我国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药物化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结果证明的具有降糖作用的多糖类、黄酮类、萜类、甾体皂甙类、生物碱类等等。如多糖类可促进胰岛素释放,增加肝糖原合成和组织对糖的利用,一般在中草药根茎中富含淀粉多糖,在花草类含纤维多糖较多,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有:人参、天麻、玉竹、冬虫夏草、杜仲、知母、茯苓、胎盘、桑叶、桑葚、桑白皮、猪苓、桔梗、葛根、黄芪、紫草、薏苡仁、天花粉等。黄酮类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中草药品种较多,如山楂、山药、车前子、生地、半夏、大豆、茶叶、苦养麦、蜂胶、蚕茧等,黄酮类能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度,加大血流量,从而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萜类主要是影响体内的物质代谢,增加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中草药含萜类化合物的有人参、番石榴皮、石榴树树皮或根皮、地骨皮、地黄、当归、地肤子、木香、丹参、田三七、灵芝、芍药、苦瓜、茵陈、慧苡仁、菠菜根、茯苓、桔梗等。甾体皂甙类化合物降糖机理与西药磺脲类作用相似,能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和敏感性。如现在临床常用的优降糖、达美康等就属于磺脲类降糖药,富含甾体皂甙类化合物的中药有万年青、五味子、柴胡、知母、山药、苦瓜、绞股蓝、西洋参等等。总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非常乐观的前景。因此,对中药理化成分方面还应进一步深人研究和探讨,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将会寻找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方药,在糖尿病的防治领域开辟新的医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