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好,陌生人
49064200000026

第26章 情感传递:寻找到连接彼此情感的纽带(2)

我们一般所说的“合群”,指与他人通过心理上的相互接纳而保持对等的交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合得来”。所以,要想跟人“合群”,首先要能够平等地去对待别人,千万不要有等级观念。如果你因为某人或某类人粗俗、缺乏教养、没有文化,而看不起他们,在任何场合都不愿意与他们接触,这就是不平等的心理在作祟,那样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对立和隔阂。实际上,一个瞧不起他人的人,也一定会被人瞧不起,甚至遭人唾弃。

因此,即便你不喜欢他人的生活方式或习惯,最好还是学会尊重他们并与之平等相待,一定不可有鄙视的心理,不要自认为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失体面。

2. 试着对他人感兴趣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夫·阿德勒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一个你不感兴趣的人,你与他是绝对不会和睦相处的。因为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感情上的疏远,感情一旦疏远就会产生心理上的隔阂,有了隔阂便会针锋相对,这样就会使你越来越被孤立,你就会失掉别人对你的关心和帮助,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局外人。

所以,要想摆脱孤独,与人“合群”,就要学会从内心深处真诚地对人感兴趣,要从一些生活细节上表现出对别人的热情与关注。比如,要留意对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看看有没有需要你帮助的地方;记住对方的生日,到时和他说一声“生日快乐”;对方工作取得了成绩或得到了提拔,记得道一声“祝贺”;对方遇到了困难或麻烦事,要去表示一下安慰等。这样在多次的接触中,就会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对方也会觉得你很关心他而对你产生感激心理,并主动与你交往。

3. 以一颗宽容的心待人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也就是说,水过于清澈,鱼就不会存在;人过于苛责,就不会有朋友。一个人如果过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把别人都看作是自己眼里容不下的“沙子”,他是很难“合群”的,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阻碍。

4. 懂得尊重和理解对方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在人际交往中,理解是交际的基础,只有在相互间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彼此才能够心心相印、志趣相投。当然,理解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没有尊重也就谈不上理解。

尊重他人,首先是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彼此的情感。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多方面因素综合所产生的结果,一般是很难改变的。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对社会和他人一般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通常来说,有什么样的性情,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可以说,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格。

5. 找到与他人之间的“共鸣”

人与人之间在性情和志趣上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同则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就像是黏合剂,能将人“黏”在一起,共同的目标和志向就像是指路明灯,能使人走到一处去。所以,一个人是否合群的关键就在于他能否找到与他人之间的共鸣点。

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尽量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使彼此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以减少影响交际的负面因素,把相互间相悖的性格特点放在交际的次要位置,求大同存小异。比如,交际的双方都爱好文学,喜欢写文章,但双方在性情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于这种情况,就要以前者作为交往的出发点,用共同的爱好来产生“共鸣”,这是双方“合得来”的前提。如果把共同的爱好弃置在一边,而在不同的性情上去相互指责与计较,就会使本该合得来的双方变得“合不来”。我们应该多看看他人与自己的共同点,而不应该一味计较与自己不同的对方。只有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融洽,我们才能够“合群”。

当然,“合群”也要以自己做人的原则为准则,如果是“同流合污”,最好还是不“合群”的好。只有建立在道德文明基础上的“合群”,才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熟知对方的说话方式

交谈的本质并不单单是你一句我一句地轮流讲话,而在于彼此呼应。

真正成功的对话,应是双方相互应答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的说话中适当引用和重复对方说过的一些话,像对方的口头禅之类,这样,对方就会觉得我们很尊重他,彼此间在心理上的距离也就拉近了。这样双方就能愉快地谈成很多事情,使人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图。不会说话的人,不能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会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他信服地接受。

会说话的人,总能利用对方的口头禅等,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甚至动听,使别人乐意接受。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问答,洞悉对方言语的意图,并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增加自己对对方的了解,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

约瑟夫·乔特是纽约律师界的权威人物,多年来,他的雄辩家地位一直无人能够动摇,他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约瑟夫·乔特去一个以制造陶瓷为主要科目的艺术学校演讲。在这个学校演讲的一开始,他就说自己是校长手里的一堆“陶土”,接下来,他就开始讲述陶瓷简史。

约瑟夫·乔特就任一家钓鱼俱乐部的主席之位,进行演说的一开始,他就把自己比喻成被俱乐部的职员放进来的一条“怪鱼”,或许,他这条“怪鱼”会让他们钓鱼失败的。这样打趣自己之后,接着他才开始讲英国渔业委员会在繁殖江河鱼类方面做出的突出业绩。

约瑟夫·乔特在英国的一所学校里演说时,列举了许多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大人物,以此来证明在教育方面英国的巨大成就。

当然,有关约瑟夫·乔特的演说总是集中在他人所熟识的感兴趣的事物上的例子还有很多。他正是运用了熟知对方的语言方式这一策略而赢得极大的成功的。

《纽约论坛》著名的编辑阿莫斯·科明能在报界获得一份称心的工作,也是运用了这一策略。

阿莫斯·科明在18岁时第一次到纽约去,原本只想到一家报社去做编辑。当时,纽约有数以万计的失业人员,几乎所有的报社都被求职的人员给挤满了。在这种情况下,科明是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年轻的科明曾在一家印刷厂做过几年排字工人。这是当时他所有的也是唯一的工作经验。

但是,他知道,《纽约论坛》的老板荷拉斯·格利莱和他一样,年轻的时候也在印刷厂里做过学徒,所以,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先去了《纽约论坛》。

科明心想,格利莱一定会对与他有相似经历的应聘者感兴趣的。在去参加面试之前,他还找到熟悉荷拉斯·格利莱的人了解了他的性格、爱好、口头禅等,以备不时之需。

结果证明他是对的,他真的被录用了。

上述故事中的科明正是利用了格利莱以前的经历而最终获得了求职的成功。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我们想让对方对我们产生好感并相信我们时,我们就要从对方的经验和需要入手,运用对方最熟悉的语言方式,慢慢地去接近他们,用他们的习惯用语表述我们自己的想法,并适当地重复一下对方的口头禅,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永远都要懂得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相处,都需要相互理解。理解他人的前提之一就是我们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思维不同,在接人待物和处理问题上,都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一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往往成为矛盾的导火索,这就是缺乏理解的结果。假若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做一个“假若我是对方,我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思考”的假设,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要做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要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同理心”,也就是说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感同身受地理解及体会对方的处境与感受,并适度地回应其需要。具有“同理心”的人往往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要。“同理心”用我们通常的话来说也就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面对着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我们不妨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处境中去观察与思考问题。

换位思考的前提是换位,要准确地把自己换到对方的位置上,如果换不到位,或是换错了位,我们的思考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换位思考的目的是思考,假若只换位而不思考,换位思考就只是徒有虚名。

1940年10月23日,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因伤退役的足球运动员,贝利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足球天赋。他常常踢着父亲为他用袜子、碎布和破报纸特制的“足球”进行练习。

就这样,渐渐地,贝利有了点小名气,结交的同龄球友多了,也沾染上一些坏习气,比如吸烟。

一次,贝利在街上找人要烟抽,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父亲没有对他大发心中埋藏的怒火,而是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虽然你这个年纪抽烟的孩子不少,可能抽烟会让你感觉到自己真的长大了,是个男子汉了,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就必须要远离烟草。”

说完这些话,他父亲递给他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说:“你如果真想抽烟,还是自己买的好,总跟人家要,太丢脸面了,你买烟需要多少钱?”

贝利感到惭愧至极,眼睛湿湿的,表示再也不吸烟了。后来,贝利就再也没有抽过烟。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学加苦练,终于成了一代球王。

在上述故事中,球王贝利父亲的换位思考就做得非常好,也非常成功。

一个人只有心胸宽广,才能容得下别人容不了的人和事。当遇到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宽宏大量的人不急不躁,相信自己能够向对方解释清楚,即便是对方不听解释,他们也是一笑了之,让时间去证明一切。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恼羞成怒,相反,他们把别人对自己的误解看成是无心的,只是一时的冲动罢了。这样的宽容往往换来的是朋友更加诚挚的友情。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给对方足够的理解,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很多事情往往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都有被人“冒犯”与“误解”的时候,假若我们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难免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假若我们能深入体察一下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就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