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好,陌生人
49064200000025

第25章 情感传递:寻找到连接彼此情感的纽带(1)

交往贵在真诚,否则就失去了交往的意义。将心比心,以诚对诚,交付真心,赢得别人的真挚友谊,达到情感上的真挚交往。

不容小觑的称呼

与陌生人的初次见面,适当的称呼能够促进双方顺畅交流。

学会与人沟通,就要学会恰当地称呼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比较看重自己业已取得的地位。对有头衔的人称呼他的头衔,就是对他莫大的尊重。一些人正是因为叫错了他人的称呼,让自己失去了机会。无论是新朋友还是故交,一见面就得称呼对方。直呼其名仅适用于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一般来讲,关系越密切,称呼越简单。直呼其名来得更亲切些,但若是在公众和社交场合,你还是称呼他的头衔会更得体。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对人的称呼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 行政职务

这一般是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如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活动等场合中使用的。如“王局长”、“张总经理”、“李董事长”,等等。

2. 技术职称

如“张总工程师”、“刘会计师”等。一般来说,这样称呼人,说明被称呼者是该领域内的权威或专家,暗示他在这方面是数一数二的。

3. 学术头衔

这跟技术职称不太一样,这类称呼实际上表示的是那些人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造诣如何。如“教授”、“博士”等。

4. 行业称呼

“警察先生”、“解放军同志”、“护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对方的职务、职称等具体情况时,一般可采用行业称呼。

5. 泛尊称

它是指对社会各界人士在较为广泛的社交场合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称呼。比如“先生”、“小姐”、“夫人”、“同志”等。在不知道对方姓名及其他情况,如职位、职称、行业的时候可采用泛尊称。

除此之外,有时候还有一些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叔叔”、“阿姨”等。你这样称呼别人,并不意味着对方就一定是你的亲叔叔、亲阿姨,这只是一种敬称。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等的不同,称呼也就千差万别。这个时候,我们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人们的姓名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般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对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不论辈分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姓。俄罗斯人的姓名由本名、父名和姓氏三个部分构成。妇女的姓名在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和父名往往不变。

日本人的姓名排列顺序和我们中国人的一样,不同的是姓名的字数比较多。日本妇女在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不变。

我们在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称呼对方时一定要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乱叫。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如下几种错误的做法。

1. 没有称呼

这也就是说不称呼别人,就开始没头没脑地和人家搭讪。这种做法要么令人反感,要么会引起误会,所以千万要竭力避免。

2. 替代性称呼

替代性称呼就是非常规性称呼代替正规性称呼的称呼。比如医院里的护士喊病人“××床”,服务行业称呼“几号”、“下一个”等,其实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3. 易引起误会的称呼

因为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最好不要使用。比如我国,有一个很传统很常见的称呼就是同志。但是在国外,同志则有另一层特殊的含义——同性恋。

4. 不合适的称呼

比如叫“李局(长)”、“张处(长)”,一般不会引起误会;但如果叫“王校(长)”、“李排(长)”,就会很容易产生误会。

5. 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通常都是由误读或误会造成的。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假若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向人请教。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我们都可以称其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6. 不通用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他人为“伙计”,但在南方人听来“伙计”就是“打工仔”。

7. 不恰当的称呼

我们可以称呼工人为“师傅”,可以称道士、和尚、尼姑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去称呼其他人,说不定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侮辱的感觉。

8. 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要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之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很没档次。

总之,称呼是我们与人打交道的开始。慎用、巧用、善用称呼,有助于我们赢得别人的好感,进而有助于我们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

欲识真人,必付真心

抱着冷漠,便与真心擦肩而过。

真诚在字典里的意思为:真实、诚恳、不虚伪。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交到真诚的朋友,希望他人能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但我们在希望他人对自己真诚之前,我们要做到对自己真诚、对朋友真诚。毕竟,真诚地与他人交往,才能真正地看到一个人的为人,看清他的真面目。

十几年前,都曾获世界首富殊荣的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是听说过对方的姓名,却不曾认识,两人之间甚至还有着很深的偏见。盖茨认为巴菲特顽固、抠门,靠投资发财,不懂运用时代的先进技术;巴菲特则认为盖茨不过是运气好而已,靠先进的科技赚了一大把钱罢了。但是,后来他们成了商场上为数不多的莫逆之交,巴菲特曾多次公开说,此生最了解他的人就是盖茨了,而盖茨则尊称巴菲特为自己人生的导师。

这种转变始于他们在1991年春天的首次交往。那天,盖茨收到了一张邀请他参加华尔街CEO聚会的请帖,而主讲人就是巴菲特。他对此很是不屑,随手就把请帖丢到了一旁。盖茨的母亲看见了,微笑着劝儿子说:“我倒是觉得你应该去听一听,巴菲特有今日的成就,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或许恰好可以弥补你身上的不足呢。”盖茨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便决定认识一下这位长他25岁的前辈。

在会议室,巴菲特见到盖茨后,十分傲慢地说:“你就是那个传说中非常幸运的年轻人啊。”盖茨是捧着自己的一颗真心来结交巴菲特的,当然他没有与巴菲特针锋相对,而是很真诚地鞠了一躬,“我是来向前辈您学习的,请多多指教。”这一举动完全出乎巴菲特的意料,他心里不由得对盖茨顿生好感。

离会议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巴菲特和盖茨特意坐到了一起,一个说,一个听,彼此聊起了自己的童年以及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两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共同点,都是白手起家,都热衷于冒险,都敢于犯错误……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言犹未尽的巴菲特被催促着来到演讲台上,他的开场白居然是:“在开始讲话之前,我想说的是,今天我第一次和比尔·盖茨交谈,他是一个比我聪明的人……”

随着交往的逐步深入,盖茨逐渐认识到巴菲特是个难得的“真人”。他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相反,对金钱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见解,他说:“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反馈给社会,而不是遗留给子女……”

巴菲特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每当妻子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守候在她的身边,为记录3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他坚持写了30本日记;他不但支持妻子从事慈善事业,而且身体力行,计划在自己离世后,将全部的遗产留给妻子,由她把这些钱捐献给社会;他对待朋友十分真诚,乐于助人,他的人格魅力往往能够打动每一个与之交往的人……

在巴菲特看来,盖茨是个年轻有为的“真人”。2006年6月15日,盖茨宣布自己将逐步退出微软,专心从事慈善基金会的事业。紧接着,6月25日,巴菲特因为妻子苏珊的过早离世,决定把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他情真意切地说:“我之所以选择盖茨-梅琳达慈善基金会,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健全的慈善组织,另外就是我十分信任盖茨和梅琳达(盖茨的妻子),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那些偏见,使他们不能看到对方的“真面目”,往往都是因为彼此没有真心交往、主观臆测造成的。假若我们对一个人先入为主,抱着冷漠和过分警惕,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即便是像盖茨和巴菲特这样杰出、智慧的人物,也有可能对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心存疑心,从而与之擦肩而过,留下终生的遗憾。如果我们是因为这样而错过了我们一生中可能再也结交不到的真心朋友,那将是一件让人十分痛苦的事情。

只有积极与人交往,真心与人交往,才有可能交到真心的朋友,正像比尔·盖茨的母亲所说的那样,“他或许可以弥补你身上的不足呢”。

生命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独自成长只能品尝到一种果实,假若能够将自己的果实真心地捧到别人面前,又愿意让别人的枝条伸到我们自己的世界里,就会分享到更多香甜可口的果实——这就是积极与人交往、真心与人交往的奥秘和价值所在。

有原则的“合群”

要想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与不同性情的人相处。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同性情的人。人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中,不知要和多少人打交道,尤其在现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信息的传播渠道拓宽了,人们的社交活动也频繁了起来。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不同性情、不同职业和不同思想的人接触。为了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就必须学会与各种性情的人打交道。

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因性情孤僻而导致“不合群”,“急性”人与“疲沓”人很难说到一块儿去,“快人快语”者和“慢条斯理”者凑不到一起,“温文儒雅”者同“生龙活虎”者难聚在一处。其实,这种现象无论是对生活、工作还是交际都是一种极为不利的因素。

我们怎样才能够让自己“合群”呢?一般说来,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树立对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