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一定要知道的沟通艺术
49062400000013

第13章 措辞精确,表达准确--领导者语言沟通的基本要求(3)

当领导面对不确定的问题时,用模糊语言回答,能使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语言的模糊表达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模糊语言也能给人一种含蓄美的享受。

模糊语言有利于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工作更加协调,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功能,并寻求更好地驾驭它的途径。模糊语言在领导日常工作中不仅使用频繁,而且还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模糊语言具有双重特点,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领导只要灵活、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使日趋复杂的语言艺术如虎添翼,就能为领导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宴会上的祝酒辞中,面对在座的许多中外记者,他是这样说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周总理巧妙地运用这一模糊语言,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策略上的灵活性,充分表现出一个领导者杰出的外交才能。对于不确定的问题模糊表达的好处在于,模糊回答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既能回避观点分歧,又能做到求同存异。但如果把这些原因一一罗列出来,不但会破坏现场气氛,还会引起双方不愉快的回忆,使刚刚和好的中美关系又紧张起来。

领导在处理模糊与精确的词语双重关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可以精确又必须精确的地方不能模糊。二是运用模糊的语言是为了恰当地表达特定语境下的概括意义,决不含糊。

作为领导,不仅要能说,而且要善于说。特别是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灵活使用模糊语言,能化解矛盾,提高语言交际表达效果,促使工作顺利进行。

一般来说,语义模糊会影响表达效果或引起误解,但只要领导把握得好,语言的模糊性在整体上就不会影响到交际,信息交流和日常交际中并不需要处处使用含义准确的词语。某些公文内容表述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或一时难以一一列举,往往用“有些”、“诸如此类”、“等等”之类的模糊语言来代替。这里的“必要时”、“依照具体情况”和“由法律规定”并没有指明什么时候必要、有哪些具体情况和什么法律,但由于使用了高度概括性的模糊语言,反而是符合当时特定情况的准确表达。领导在遇到以下情况时,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

1.对于尚未确定的事项,可以使用模糊语言

工作中,领导在处理一些不确定的事情时,不能盲目地对其给予肯定或否定。由于问题还没有核实清楚,盲目地下结论会让你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变得被动,所以,要尽量使用不准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便是接待场合中模糊语言独特的魅力。例如,公司要评优秀部门,总经理到各部门检查工作回来后,各部门经理都会打电话来询问情况,其中一部门经理:“梁总,不知道您对我们部门印象如何啊?”你可以这么回答他:“不要担心,大致可以。”在此,你如果正面回答就可能在“冷淡”、“关切”、“热情”、“不好”等界定词内选择,而使用了模糊语言“大致可以”,以摆脱矛盾,避免节外生枝。

2.有些情况不便向对方说明时,最好用模糊语言

这种情况多数为了保密或自我保护,例如,当下属单位请你出席一些没有意义的活动时,你可以说:“今天恐怕不行,我还有要事要办。”此处使用了模糊性的词语“可能”,表达婉转之意,听起来比较柔和,不僵硬,就易于让人接受。如果你直接说:“今天我有要事,不去了。”就显得呆板、生硬,使人感觉你在摆领导的架子,看不起下边的人。有些内容涉及国家安全、集体利益、个人隐私,不宜用具体准确的语言表述,可以使用模糊语言,有利保密。如在全国范围内对部队参加抗洪救灾官兵给予通报表彰时,部队的番号属军事秘密,不能对外公开,所以往往用某部、某军等模糊语言来表述。

3.无法确定具体概念时使用模糊语言

在工作当中,当你无法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时,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带有模糊色彩。形容词、程度副词、概数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而组成的词组就是模糊语言。比如,“洪灾发生以后,一些重要岗位的人还没有及时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其中的“以后”、“一些”、“及时”就是属于比较模糊的概念。

4.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客观属性时使用模糊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领导的语言需要准确,而不需要含混。因为含混影响语言信息的传达,而模糊性的运用,却是为了某种语境的需要。模糊是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相对于精确而言的。例如,领导在会上批评一些人时,可以说:“上级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用“一再”才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我们经常听到“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等说法,这都是在仔细斟酌后选择的语辞,惟其如此,才能准确表达语义。

5.在表述相对精确意义时使用模糊语言

领导要想对多样化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大量模糊不清的人、事、景、物和因果现象进行表述,就需要运用模糊语言。词义的模糊性与准确性是相对的统一,准确与模糊是一对矛盾,但往往又是相对统一的。所以在有些情况下,你没有必要把任何事情都陈述得精确细致,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模糊语言是最恰当不过的。

6.对客观事物属性不明确时使用模糊语言

有限的语言难以准确地反映无限的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是无限的,同时,世界上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许多新的事物,出现新的现象,而语言是有限的,语言的发展又是滞后的,领导只有学会用有限的语言表述无限的事物和现象,才能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沟通时赞扬他人的语言艺术

对于领导者来说,沟通的目的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部下和公司全体人员都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目前的目标和任务,让全体员工都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部下的积极性。若领导在沟通时适当地赞扬、赞美他人,则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美国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受别人称赞。”上对下,下对上;内对外,外对内;称赞第一,才能和谐第一。可以说,赞美是一门艺术。有的领导不善于赞美,他们整天板着脸,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实际上每个人的想法都有片面性,和别人讨论问题,千万不要老想教训别人,这样的话,别人不但不愿意和你说真话,更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因为说出来也没有用,干脆你怎么说自己就这么做。“反正我是下属,他是老板,只要每月能发我工资就可以了。”当下属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工作时,自然不会把工作做好了。

还有一些领导,不愿跟下属打成一片,更不轻易表扬别人,并且动不动就批评下属、教训下属、惩罚下属,以为这样就可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有的领导在赞美下属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厚此薄彼,反而打消另外一些人的积极性;还有的领导经常空洞地赞美下属,不能言之有物,员工听“疲”了以后,就会对你的话产生一种隔靴搔痒的反应。所以,领导者赞美别人时,一定要赞得恰当,赞得恰到好处才能取得激励的效果。

有时候,金钱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不是万能的。美国着名女企业家玛丽·凯经理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要,那就是认可与赞美。”身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经常在公众场所表扬和奖励你的下属,往往能够激发他们无比的干劲和热情。

总之,不论对任何人,都应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看到他的贡献和新的起点,给予真诚的赞美。每个人都需要赞美,主管人员应该善于发现机会,及时给予。

懂得沟通的领导,都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慧眼,并且很乐意说出来。懂得如何赞美别人,能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消除人际交往之间的龃龉和怨恨,能和陌生人一见如故,能对朋友更加友好。

美国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非常精通赞美的艺术。有一次,一名职员在进行一项交易时,不慎损失了100万美元。当时,洛克·菲勒知道这位职员对工作非常敬业,而此次损失,也是在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的情况下的。所以,他就找了一些理由来安慰和赞美他:“要不是因为你的尽职和努力,这次的损失肯定会更多。我代表公司谢谢你帮我们保住了至少60%的投资。”

洛克·菲勒真不愧是成功的领导者,相信他这样的赞美,不仅会消除那位员工的紧张、愧疚的情绪,而且还会赢得他的尊重,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小心谨慎。

真诚的赞美可以鼓舞人心,激励他人。有人说,赞扬能使羸弱的躯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惧的内心以平静和信赖,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通过恰到好处的赞扬来与人沟通的。

几年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曾就赞扬这一现象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被试者分成四组,其中的一位被试者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阿伦森安排这名助手担任这些被试者的临时负责人,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助手都会到阿伦森的办公室向他汇报实验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者的印象。实验室做了巧妙的安排,让隔壁的被试者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这位助手对自己的评价。

阿伦森在实验中具体设定了四种情境:第一组始终得到好评;第二组从开始到结束都被置于否定的位置;第三组刚开始是被否定,后来转向肯定;第四组是前几次被肯定,后来一直被否定。

实验结束的时候,阿伦森分别向这四组征求对助手的印象,让测试者们从10到+10在量表上打分,实验结果是,对助手喜欢程度的平均分是:第一组得分是+6.42,第二组是+2.52,第三组是+7.67,第四组是+0.87。

阿伦森认为,前两组的表现说明了人际吸引力中的“交互性原则”,也就是你肯定别人,别人就会喜欢你;你要是否定别人,别人对你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后来,心理学家霍曼斯进一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得以建立和维持。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交互性原则”。一般情况下,喜欢下属的领导,下属自然也会亲近他们;愿意接近下属的领导,下属才愿意接近他。相反,一个领导如果对下属保持疏远的态度,下属对你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领导在讲话的时候,适度增加一些表扬是非常必要的。表扬下属时领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领导者永远不要在自己看来是小事就吝啬表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的不同凡响之处,因此,在表扬别人时,要善于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

2.善于真心赞扬对方

领导对一个人的赞美是否真心实意,其实对方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出来。比方说,你打算夸奖一个女同事穿的衣服很漂亮,如果你很仔细看对方的衣服和整体的效果,用很热情的口气来赞美她;再换一种方式,瞧一眼衣服马上就把视线挪开,去干别的事儿了,再说一句“你的衣服挺漂亮的。”这种赞美还不如不说,对方会觉得你在敷衍她,甚至产生很受伤的感觉。

3.善于趁热打铁

作为领导,在表扬下属时,要做到趁热打铁,即发现对方的优点后立刻表扬,这样会让下属觉得你对他真的很在意。

4.善于在表扬时寄托希望

当下属被表扬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心理不仅使其感到心情愉快,还能增强其做事的自信心,这时候提出希望,可能他会完成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