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4904800000014

第14章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释义】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典故】《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中有记载:“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故事】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着天下局势的发展,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而自立为王,与楚汉三分天下,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没有采纳蒯通的意见。后来,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死。

眼中钉

【释义】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

【典故】《新五代史·赵在礼传》中有记载:“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故事】五代时,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后唐明宗。成事后,赵在礼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赵在礼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百姓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前,竟然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一千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儿皇帝

【释义】五代时期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对契丹主自称儿皇帝。后泛指投靠外国,建立傀儡政权的统治者。

【典故】《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有记载:“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国君,其书常曰:‘报儿皇帝云。’”

【故事】五代时,石敬瑭起兵反后唐,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册立为晋国儿皇帝。石敬瑭死后,他侄子石重光继位,即晋出帝。晋出帝不愿意继续当儿皇帝,惹怒了契丹。公元944年,契丹进犯后晋,晋出帝率军抵抗失败。皇太后李氏写降书请求皇帝阿翁放他们一条生路,表示自己说过的话驷马难追。

人死留名

【释义】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典故】《新五代史·王彦章传》中有记载:“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故事】王彦章年轻时跟随后梁太祖朱温打仗,立下不少功劳。朱温死后又为后梁末帝朱友贞巩固了后梁江山,功劳不算不大。可是,当王彦章攻打后唐连续两次失败后,不喜欢他的人趁机向朱友贞说他的坏话。最后,王彦章被罢免了兵权。

不到半年,后梁江山不保,朱友贞只好再度请出王彦章。

有一次,王彦章被后唐兵活捉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很赏识他,想让他做将领。王彦章说:“哪有当将领的人,早上替这个国家效力,晚上又为另一个国家做事的?所以,请默默给我一刀,我没有怨言,只会感到很荣幸。”

最后,王彦章虽然死了,但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浮屠七级,重在合尖

【释义】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

【典故】《新五代史·李菘传》中有记载:“为浮屠者,必合其尖。”

【故事】后唐时,唐明宗李嗣源在朝会上要求百官推荐能率军抵御契丹军入侵的大将。当时,契丹军正盛,中原军队与其交战败多胜少。因此,很多将领都不愿意主动承担与契丹军交战的责任。李菘举荐了石敬瑭。石敬瑭早有反叛之心,对此心存感激,暗中派人对李菘说:“为浮屠者,必合其尖。”石敬瑭得到大军指挥权后,不仅没有抗击契丹,而是加紧与契丹人勾结,准备反唐。后来,在契丹人的帮助下,石敬瑭打败了后唐末帝李从珂,建立了后晋,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册封为“儿皇帝”。

莫须有

【释义】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典故】《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故事】南宋时,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金军闻风丧胆,不敢与岳家军正面作战。兀术采用反间计,指使曾投降过金国的秦桧离间岳飞与宋高宗的关系,造谣说岳飞拥兵自重。

宋高宗听信谗言,下令将岳飞父子等人逮捕入狱。韩世忠心中不平,责问秦桧,岳飞所犯何罪。秦桧支支吾吾地说:“岳飞之子岳云跟张宪的书信里有过通敌的内容,现在虽然信找不到了,但这事应该是有的吧!”

秦桧的意思就是虽然没明确证据,但他可能有罪的。

程门立雪

【释义】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典故】《宋史·杨时传》中有记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故事】为了继续丰富学问,进士杨时毅然放弃高官厚禄,独自一人跑去拜程颢为师,投在程颢门下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有一天,杨时和朋友游酢一起到程家去拜见程颐。当时,正遇上了程颐在闭目养神。这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为了不打扰程颐休息,他们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

见杨时和游酢冒着风雪站在门外等候,程颐大吃一惊,问:“你们还在这里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程颐很感动,便收他们为入室弟子,悉心传授。杨时和游酢不负所望,后来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大事不糊涂

【释义】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典故】《宋史·吕端传》中有记载:“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故事】北宋时,谏议大夫吕端办事公正,是非分明。他为人谦虚谨慎,宋太宗十分信任他。他的名声位于寇准之下。宋太宗不满时任宰相吕蒙正,想让吕端取代,征询大臣的意见。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释义】指高超的指挥作战艺术。

【典故】《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故事】公元1125年,金兵在灭辽国后,大举南侵,渡过黄河扑向宋都汴京。岳飞奉命率军迎敌。由于岳飞机智善战,多次挫败金兵,副元帅宗泽送他一幅古阵图。岳飞婉转地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释义】指为官声名很坏,任凭人们笑骂,还是泰然自若当自己的官。

【典故】《宋史·邓绾传》有记载:“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故事】北宋时,王安石深受皇帝器重,推行新法。邓绾想巴结王安石,就上书宋神宗赵顼,吹捧王安石等人像伊尹、吕尚一样,推行青苗法、免役法深得人心。后来,王安石将邓绾推荐给宋神宗。宋神宗任命他为集贤院校理。邓绾对别人的笑骂置之不理。

过河拆桥

【释义】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典故】《元史·彻里帖木耳传》有记载:“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故事】元朝大臣彻里帖木耳在浙江任职时,遇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发现科举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要花很多钱,而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他暗下决心要促使朝廷废除科举制度。

彻里帖木耳当上中书平章政事后,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已实行七百多年,废除它,立即引起朝野巨大反响。太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人很多。

元顺帝也赞成废除科举制度,令人起草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这诏书尚未下达时,反对废除科举制度的参政许有王和太师伯颜进行了激烈争论。第二天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诏书时,许有王特地被安排在班首听读。许有王不愿意但又怕得罪皇帝,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许有王此举招来了误会。在回府路上,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时,有个御史特地走上去对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了。”很显然,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误会了他,认为他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

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此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瓜蔓抄

【释义】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

【典故】《明史·景清传》中有记载:“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故事】明成祖时,大臣景清藏着凶器入朝,想刺杀明成祖朱棣,为明惠帝朱允炆报仇。事情败露后,明成祖大怒,下令将景清判处磔刑,并将他家族全部诛杀。他还不解恨,就又下令把与景清相关的乡亲以及邻居全部处死,将整个村子夷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