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4904800000012

第12章 《晋书》《宋书》《齐书》《南史》篇

大手笔

【释义】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

【典故】《晋书·王珣传》有记载:“此当有大手笔事。”

【故事】在东晋时,王珣是神童。他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二十岁时担任了大司马桓温的主簿。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醒来后,他预感有重要事情要做。第二天,他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他才思泉涌,下笔成文,一挥而就,写文章被人称为“大手笔”。

别无长物

【释义】形容因贫困而空无所有或因俭朴而东西极少。

【典故】《晋书·王恭传》有记载:“恭曰:‘吾平生无长物。’”

【故事】东晋时,有个叫王恭的读书人,生活俭朴,不图享受。大家都认为他将来会有出息。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建康。宗亲王忱去看望他时,两人坐在一张竹席上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感到席子非常光滑,很舒服。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竹席,并希望能送他一张竹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

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草席。王忱知道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你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无长物。”

风声鹤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典故】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有记载:“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故事】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当晋朝皇族渡江来到南方后,中原陷入各族混战之中。后来,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中原,与江南东晋对立形成南北对峙之势。

前秦皇帝苻坚请汉人王猛当宰相,让国家很快变得强盛起来。为了统一天下,苻坚带着八十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

在淝水,谢安的侄子谢石趁前秦军还没集合好,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军。前秦军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士兵伤亡惨重,东晋赢得了战争,奠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局面的基础。

明目张胆

【释义】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典故】《晋书·王敦传》有记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故事】唐高宗时,大臣韦思谦为人正直,时常会劝谏皇上,有话就会直说。韦思谦考上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应城县令,后升为监察御史。

有一次,韦思谦发现中书令(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价钱强行购买别人的田地,韦思谦不害怕褚遂良官位高、势力大,立刻上书举发他。因证据明确,朝廷不好公开庇护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调出京城,降职为同州刺史。

过了一段时间,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复了中书令职位。褚遂良便找借口报复韦思谦,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县官。有人替韦思谦打抱不平,暗中去慰问他。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说:“大丈夫应该有话就说,明目张胆而不畏强权,致力报效国家。”

楚囚对泣

【释义】比喻在情况困难、无计可施时相对发愁。

【典故】《晋书·王导传》有记载:“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故事】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等人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但是,一些东渡的贵族大臣不满足于偏安东南一隅,却又没有任何办法去收复北方失地。每当天气晴朗时,一些贵族及大臣就相约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顗也在其中。他触景伤怀,大发感慨,最终引发大家抱头痛哭。丞相王导劝慰大家,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人心所向

【释义】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典故】《晋书·熊远传》有记载:“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故事】晋朝时,登基不久的晋愍帝司马邺要举行盛大庆典。丞相司马睿的主簿熊远认为,国家处在危难之中,不应该举行如此大规模的庆典。于是,他上书劝谏晋愍帝:“天子要与民同忧,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司马睿也赞同这种看法。最终,晋愍帝接受了劝谏。

映雪囊萤

【释义】形容在艰苦之环境中,勤奋读书,或形容贫士勤勉攻读,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典故】《晋书·车胤传》有记载:“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故事】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但因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他只能利用白天背诵诗文。

夏天某个晚上,车胤在院子里乘凉时,发现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了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抓一些来当作灯用。由于勤学苦练,他后来做了高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就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白白浪费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发现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看书,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一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借着雪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由于刻苦学习,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大官。

木人石心

【释义】形容不为富贵声色所诱惑。

【典故】《晋书·隐逸列传·夏统》有记载:“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故事】三月初三,洛阳两岸桃红柳绿,游人纷纷出门踏青。大家登桥蹚水,一路谈笑风生。但是,一艘船上有个小伙子却寡言少欢。太尉贾充见此很诧异,走上去探问个究竟。

原来,那个小伙子叫夏统,会稽人,是个超尘脱俗的隐士。贾充见夏统谈吐不凡,有意推荐他去做官。夏统没有答应。于是,贾充下令摆开仪仗,高奏鼓乐。随后,年轻女子浓妆艳抹,翩翩起舞。贾充寻思夏统以前没见过做官的好处,见此场面后肯定会向往不已。不料,夏统依然不动声色,漠然如初,拒绝跟他一起去做官。贾充感叹说:“这小子是木人石心啊!”

如坐针毡

【释义】形容一个人因某种因素而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典故】唐·房玄龄《晋书·杜预传》有记载:“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故事】西晋时,有个人叫杜锡,学识渊博,性格耿直。在当太子中舍人后,杜锡多次规劝愍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他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坐下去时没有发觉,结果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

第二天,愍怀太子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

杜锡难以开口,只好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

愍怀太子接着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

一举两得

【释义】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典故】《晋书·束皙传》有记载:“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故事】东汉初,建威大将军耿弇率兵奔赴齐地,去围剿以张步为首的割据势力。当时,张步据守剧城,派他弟弟张蓝率精兵两万据守在西安县,另有诸郡太守大约一万人据守在临淄。

西安县与临淄相距四十里。耿弇进军的画中邑,正好处于西安和临淄之间。耿弇分析两城的据守情形时发现:西安城小却十分坚固,且张蓝的兵士精良;临淄名声很大,但守兵松散,易于攻下。

耿弇想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打西安,实则发兵前往临淄。但是,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应该迅速攻打西安。

耿弇说:“不是这样的。西安已听说我们要去攻打,肯定会日夜守备,而临淄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遇到我们,必会慌乱不堪,就很容易拿下。攻下了临淄,西安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张蓝与张步又相距较远。他一定会吓得弃城而逃。这样,我们就是一举而两得。”

耿弇率军只用半天时间便占据临淄。张蓝听说临淄已经丢失,惊慌失措,率领部下弃西安逃往剧城。果然,耿弇攻一城而得到了两座城。

闻鸡起舞

【释义】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典故】《晋书·祖逖传》有记载:“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故事】祖逖胸怀坦荡,有远大抱负。但是,他小时候却不爱读书,游手好闲。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就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学问大有长进。二十四岁时,有人推荐祖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而且还有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朝,成为栋梁之材。

有一天晚上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鸡叫声,一脚把刘琨踢醒,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偏不这样想,我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你看如何?”刘琨表示同意。

从此,他们每天鸡叫时就起床练剑,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最终都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当上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势如破竹

【释义】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典故】《晋书·杜预传》有记载:“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故事】三国末,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天下统一。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多数人认为,东吴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不易,不如有了足够准备再说。

杜预不这样认为,写了一道奏章给司马炎,提出必须趁目前东吴衰弱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罢杜预的奏章,找亲信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赞同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迅速起兵攻打东吴,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东吴,大军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晋军攻占江陵,斩杀东吴一员大将。杜预率军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东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率军从小路直接攻取建业。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且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东吴不会费多大力气了!”

在杜预率领下,晋军直取建业。不久,他们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统一了天下。

洛阳纸贵

【释义】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典故】《晋书·左思传》中有记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故事】左思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读书。他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但左思仍然很淘气,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与朋友们聊天时,朋友们都羡慕左思父亲儿子聪明可爱。左思父亲一脸失望,叹气说:“别提他了,他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他不会有多大出息的。”左思听到后,心里非常难过,也意识到不好好念书确实没出息。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渐渐长大同时也逐渐成为学识渊博的人,文章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彰显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奠定了他成为杰出文学家的基础。此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高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最终才写成文学巨著《三都赋》。

《三都赋》写成后,人们争相阅读。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图书都由抄写而成,于是大家都抢着去买纸抄写《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大幅度上升。

口若悬河

【释义】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

【典故】《晋书·郭象传》有记载:“王衍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故事】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叫郭象。

郭象年轻时已经很有才学。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现象,他都能留心观察,冷静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不仅知识十分渊博,而且对很多事都有独到的见解。

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去做官。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到京城,他做了黄门侍郎。由于知识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时。”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草木皆兵

【释义】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典故】《晋书·苻坚载记》有记载:“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故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统一北方后,组成九十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歼灭东晋。

根据情报得知,东晋只有十多万兵力,双方实力悬殊。苻坚狂妄地说:“我的大军只要把马鞭扔进河里,就能让河断流,还灭不了晋吗?”其实,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而没有看到自身的弱点。前秦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士兵都是从各族人民中强行征来的,人心不齐。其队伍庞大,远途行走,人困马乏,士气不高。

东晋方面,由宰相谢安指挥。他下令谢石、谢玄等率八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晋军首战告捷,五千精兵夜渡洛涧,大破秦军前哨,斩梁成等秦将十名,歼敌一万五千。然后,晋军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水陆并进,直逼淝水东岸。

谢玄针对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这正中苻坚下怀。他原以为,等到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杀,就可把晋军消灭在水中。令他意料未及的是,他刚下令后撤,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

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快跑呀,晋军打过来了,秦兵打败了!顷刻间,前秦几十万军队自相践踏,死者无数,苻坚也中箭负伤。

晋军渡过淝水,乘胜追击,大败秦军。秦军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逃跑经过八公山时,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

伯仁因我而死

【释义】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典故】《晋书·周颙传》有记载:“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故事】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带领一批人南渡。王敦和王导是江南士族中颇有影响的两兄弟,在他们的拥戴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晋元帝。

当然,晋元帝也很器重王家之人,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见,王氏家族与皇族的关系了。

然而,晋元帝对王家非常顾忌,总想削弱王家势力。王敦掌握军权,野心膨胀,率军进攻建康。王导在朝中为相,自然要受到牵连。王导负荆请罪,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都在宫门外候罪。

王导的朋友周顗,字伯仁,进宫后,极力替王导说好话,向皇帝保证王导忠诚,言辞极为恳切,最终打动了晋元帝,王导一家得以幸免。王导对这些情况并不了解,反而误认为,周顗在皇帝面前意欲加害于己。王敦率军队打进了都城之后,纵兵杀害反对他的大臣与宦官。王敦认为,周顗声望很高,应该请他担任三司。王导不表态,王敦下令斩杀了周顗。

后来,王导整理文库时找到了周伯仁上书为他开罪的奏折,真相大白,痛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掷地作金石声

【释义】比喻文章辞藻优美,声调铿锵。

【典故】《晋书·孙绰传》有记载:“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故事】孙绰是东晋文学家,字兴公,太原中都人。家住会稽,放情山水,曾历游名山大川十余年。他博学善文,名重一时。他曾写了一篇《天台赋》,自认为很好,出示给自己的好朋友范荣其,自负地说:“卿若把此文掷地,可发金石之声。”范荣期不以为然地说:“恐怕该金石声不是五音中的乐声!”但是,他阅读这篇文章,感到的确不错,称赞说:“应该是我们这些人说的话。”

妍皮不裹痴骨

【释义】美丽的皮肤,不包裹丑陋的骨头。比喻表里如一,秀外慧中。

【典故】《晋书·慕容超载记》有记载:“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

【故事】晋朝时,有个叫慕容超的人,非常有才华。他不愿意显露才华,担心被姚氏利用,就假装行乞,故意把自己打扮成委琐的人。他在前秦各处乞讨,没有人看得起他,只有姚绍独具慧眼,看出他是个人才,就建议姚兴给他官位。姚兴看在姚绍面子上,召见了慕容超。慕容超故意隐匿自己的才华,与姚兴对话时,显得很愚蠢。姚兴十分鄙视他,对姚绍说:“自古说的‘妍皮不裹痴骨’,此话不真。”姚绍叹了口气,此事暂且只得作罢。

行不由西州路

【释义】比喻怀念故人,悲悼亡友。

【典故】《晋书·谢安传》有记载:“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故事】晋朝时,太山知名人士羊昙和宰相谢安关系十分要好,谢安非常器重羊昙,羊昙也非常敬重谢安,两人在一起,什么话都谈。后来,谢安得了重病,每次进京城时,都由西州门入城,羊昙也经常陪同。谢安死后,羊昙悲痛万分,在好几年的时间内,他都不再从事娱乐活动,伤心得甚至连西州门这条路都不再走。

死诸葛走生仲达

【释义】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用死人吓唬活人。

【典故】《晋书·宣帝纪》有记载:“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故事】三国时期,蜀军主帅诸葛亮率军北伐,积劳成疾,不幸病死在军中。诸葛亮生前就知道,如果蜀军将士知道他去世,士气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魏国会乘势进攻,临终前定下了锦囊妙计。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从各种途径判断,诸葛亮已经去世,就率军追击。半路上,他看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以为中了诸葛亮的诱敌计,赶紧率领大军向后猛跑。

不为五斗米折腰

【释义】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典故】《晋书·陶潜传》有记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故事】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公元405年秋,为了生活,他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他为官清廉,作风正派,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这年冬天,来了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是一个品位很低的小官,但却有些权势,他如果在上司面前说你坏话,你就遭殃了。所以,谁都不敢得罪督邮。督邮一到彭泽的旅舍,趾高气扬地打发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从来就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但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他正准备动身,不料县吏拦住他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陶渊明忍无可忍,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他果断地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写了一封辞职信,扬长而去。在彭泽县令这个位置上,他只干了八十来天。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释义】怀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地回去。

【典故】《晋书·王徽之传》有记载:“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耶?’”

【故事】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由于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有人骂他是“伪名士”。他本来当官,因受不了朝中各种规矩的束缚,任黄门侍郎一职不久,就辞职不干,退居山阴。一天夜晚,忽然下起了大雪。王徽之一觉醒来,叫人打开窗户。他一边喝酒,一边眺望远处,看到外面白茫茫的雪景,他念起了左思的《招隐》诗,想到了剡溪的好朋友戴逵。戴逵是当时的一代名贤,王徽之决定去拜望他。他们之间相隔百余里,王徽之乘着酒兴,不顾天寒和路途遥远,连夜乘船溯江而上,走了一百多里,第二日中午就到了戴逵的家门口。他正准备敲戴逵家的门时,却突然停住了,上了船,吩咐仆人掉转船头回到了家中。人们都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王徽之:“你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拜访朋友,为什么到了朋友家的门前,不进去,反而回家了呢?”王徽之爽快地说:“我本是乘酒兴正浓之时而来,现在酒兴已消失殆尽了,那么见到戴逵又有什么意思呢?”

桂林一枝,昆山片玉

【释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典故】《晋书·郤诜传》中有记载:“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故事】晋朝时,晋武帝下令在各地选拔人才。郤诜被选中。他做官后,一路升职到雍州刺史。晋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你觉得自己怎样呢?”郤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释义】比喻拿丑的和美的比较,冒犯与贬低了美的。

【典故】《晋书·周顗传》有记载:“庚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顗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故事】东晋初年,尚书仆射周顗有名望,为人却特别谦虚。人们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乘风破浪

【释义】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

【典故】《宋书·宗悫传》有记载:“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故事】宗悫自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刀弄枪,练拳习武,年纪不大,却练得一身好武艺。

他哥哥结婚那天,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土匪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大家喝酒道贺之际,土匪潜入宗家的库房抢劫。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土匪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土匪,家人也呐喊助威。土匪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立即脱身逃跑。

宾客见土匪被赶走,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有人问他长大后干什么时,他昂起头,大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几年以后,林邑王范阳迈率兵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任命为振武将军。在战争中,宗悫的才智和武艺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火树银花

【释义】多用来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典故】《齐书·礼志上·晋傅玄朝会赋》有记载:“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

【故事】唐睿宗是唐朝最会享乐的皇帝。他在位三年,却将享受发挥到了极致——不管什么佳节,都要用很多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每年逢正月元宵夜晚,他一定要让人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写了一首《元夕》诗,描绘它的情形:“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的热闹情景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让人几乎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思而后行

【释义】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典故】《南齐书·公冶度》中有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故事】春秋时,孔子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就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后来,孔子在离开卫国途中总结在鲁国的经验。他对公冶长及子贡等人说:“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三思而后行。”学生们赶紧把他的话记录下来。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释义】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典故】《南齐书·王敬则传》有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故事】为了扩张势力,楚庄王发兵攻打庸国。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

在一次战斗中,庸国俘虏了楚将杨窗。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庸国的情况,说:“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佯装败退撤走,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像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渐失去了。

这时,楚庄王率领增援军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

于是,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时,两路楚军突然杀到,他们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恃才傲物

【释义】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典故】《南史·萧子显传》有记载:“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故事】南朝·齐时期,齐武帝萧赜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萧子显在任南朝·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做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一百卷,《齐史》六十卷,深得梁武帝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一衣带水

【释义】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典故】《南史·陈后主纪》有记载:“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故事】隋文帝杨坚建隋后,立志于统一天下,实行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问仆射高颎有何灭陈之计。高颎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收获的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做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几次后,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做准备,我们就真的出兵渡江,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囤积在地窖中,而囤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准备,他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

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建康发动猛烈进攻,并很快攻下建康,俘获陈后主,灭掉陈朝。

江郎才尽

【释义】比喻才思减退。

【典故】《南史·江淹传》有记载:“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故事】江淹年轻时就成名了,所写的诗和文章获得了极高评价。可是,他年纪渐渐大了后,所写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而且退步不少。而他的诗写出来也平淡无奇,常常提笔吟哦好久也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写出的诗句也枯涩,内容也平淡得一无可取。

相传,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释义】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典故】《南史·吕僧珍传》有记载:“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故事】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有一次,吕僧珍请求梁武帝批准他回乡扫墓。梁武帝不但同意,还任命他为南兖州刺史。

吕僧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在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一些近亲以为有吕僧珍做靠山,纷纷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吕僧珍耐心地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营生。

吕僧珍住宅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吕僧珍严词拒绝把官舍作为私人住宅。

吕僧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人们称颂。宋季雅辞掉官职,告老还乡,来到南兖州,不惜一切代价把吕憎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了下来。有一天,吕僧珍问宋季雅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要一千一百万,这么贵啊?”

宋季雅笑着说:“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