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的处世之道
49007800000024

第24章 思变:只要有眼光,任何地方都有机会(2)

打定了主意之后,少年便做起了垃圾收购的业务。他将捡垃圾的人组织起来,50个人一组,每个组捡的物品都不一样,有的组捡的是金属类的,有的组捡的是塑料类的,还有的组捡的是玻璃类的,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捡好后,交给少年,少年再将这些垃圾卖给工厂。随着时间地推移,少年一直从事的垃圾事业不断扩大,他拥有了自己的工厂,资产达到了数百万元。

在捡垃圾的过程中,少年不断学习,他明白了城市环保的重要性。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考察市场,先后去了日本、德国等国家,最后他选择了日本的先进设备,在1999年6月,投资了1300多万元,建立起了长沙环保塑化炼油厂。与此同时,他不但治理“白色污染”,也从“黑色污染”入手,他成立了环保橡胶制粉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道路的铺设,销售得非常好。当年那个捡垃圾的少年,凭着敏锐的商业头脑,一步一步成长为长沙市家喻户晓的大企业家。

所以说,无处不在的赚钱并不是一句空话,现在很多人做生意很挑剔,挑来挑去到最后一事无成。李嘉诚做生意不会有那么多挑剔的规矩,只要不违反自己的原则底线和法律法规,他都会尝试。对于一个精明的商人来说,不存在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李嘉诚一开始选择塑胶行业的时候,正是看准了这个行业中蕴藏的商机,虽然利润不算丰厚,但只要坚持做下去,做好做大,照样可以做出一番天地。李嘉诚的成功,捡垃圾少年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的生意头脑灵活,在经营方面能够逮到机会。

对于人们来说,温州商人非常有名,他们遍布在全国各地,所经营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温州商人勤劳肯吃苦。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温州商人做小买卖起家,有的做皮鞋、有的做纽扣,等等,只要有钱赚,温州商人就去做。温州商人的经营态度与李嘉诚有几分相似,他们都不会因为所赚的是蝇头小利就不屑一顾,他们总是能在坚持中,将蝇头小利经营成非常有规模的企业。

李嘉诚身上闪耀着为商的智慧,又通过他做事做生意的行为表现出来:他从不嫌弃一桩小生意,认为小生意汇集在一起就是大生意。这样不但给了很多小企业机会,也给自己的发展铺好了路子;其次,他坚持“有钱大家赚”,做生意就是合作共荣,不独贪一时利润,让人很乐意与他合作;最后,李嘉诚认为只要有钱赚,做什么产业都没关系。所以,他的商业之路非常宽。

“变通”是一个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的词,很多成功人士正是了解了商业环境中的方圆之道,从而才能在成功之路上越走越顺。

谁不思考未来,谁就没有未来

现今社会的变化的确是非常非常快,但是我相信有些知识是永远有用的。宋朝的一个画家范宽,我没有机会看到他的真画,是通过电脑来看的。范宽有一句话“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我知道那里边有几个故事。他一个人去深山野林,一两个月就看看天气的变化,其中水、树木的颜色都随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变化,这样一来他看到的东西都已经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等想画画的时候就想起在那个地方看到的景色就可以了。我也是这样,做生意时一通百通,不是每一样都要学,有的事一通其他的也通了。最紧要的是要追求最新的知识,最新的商业动态,这些东西每天都在变。

—李嘉诚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成为商界富豪,与他未雨绸缪、思考未来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具有超前意识,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具备的共同特质,在生意场中,他们能够不跟随他人的脚步,而独辟蹊径地开辟另一条道路,并且赚得盆满钵满。对于李嘉诚来说,具有超前意识更是他在商海中获胜的重要法宝,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投资的方向,造就了他的神话传奇。

从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就开始专注于海外收购,他着力于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建立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将近9%的股权,1987年,李嘉诚又投资了3.72亿美元,买下了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1989年,李嘉诚和马世民计划周详,他们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公司的蜂窝式移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了和黄通讯拓展欧美电信市场的一个据点。

同样是在1989年,李嘉诚注资5亿美元收购Orange,发展电信事业,李嘉诚用巨资收购了一家英国的电信公司,在英国推出的CT2电信服务,取名为RABBIT,开始冲击英国的电信市场,但很可惜的是RABBIT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和同时期的电信服务技术相比逊色不少,所以吸引不了更多的客户。在市场竞争中,RABBIT最终以失败告终,长期的亏损还令和黄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在投资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李嘉诚受到业界内外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李嘉诚在英国的这项业务会将他的整个公司拖垮。但是李嘉诚坚持己见,不愿意放弃这项业务,他始终认为凭着自己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和把握,这项业务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李嘉诚没有因为这次的失败而止步。1994年,他领导的和黄集团再次将英国的电信业务重新包装了一下,改名为Orange,推出了GSM移动电话服务业务,这一次李嘉诚依旧是大手笔,投资了84亿港元,开始的时候,人们也不看好这一次的投资,但没想到的是,它逐渐被客户所接收,手提电话的销售也很不错。

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成分股,打破了最快成为成分股的纪录。不仅如此,还为和黄带来了巨额的收益。Orange的股价也连续蹿升,比刚上市的时候提高了六成多,到了1997年,Orange成为了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商。

结果正如李嘉诚所料,随着个人通信网络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到1998年,李嘉诚出售Orange4.3%的股份,套现54亿港元,加上当年被并购后交易所得的20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仅仅过去10年,李嘉诚在这项不被人看好的业务上的收益已超过当初投资的10倍。

出售Orange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家都非常想知道李嘉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记者招待会上,李嘉诚淡定地回答:“电信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我已经知道五年后的和黄要做什么了。”

李嘉诚以超凡的投资眼光,经营了一项非常具有升值空间的业务,几年的时间便获得了惊人的回报。李嘉诚通过出售Orange,也一跃成为了当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第十位,成为了世界前十位富豪排行榜上唯一的华人。一位投资分析家是这样评价李嘉诚的:“李嘉诚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成功商人,会对行业未来发展定出一个长期的策略和计划。”

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赚钱的机会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这些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来,这就需要你具备超前意识。在其他人没有发现它的时候提前抓住它,所以有的时候,在生意场上不是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发现商机的超前意识。

比尔?盖茨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时曾这样说:“我之所以真正成为世界首富,除了知识、除了人际关系、除了微软软件公司很会行销之外,有一个前提,是大部分人没有发现的,这个关键就叫作眼光好。”

在微软成立之前,比尔?盖茨还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有一天,他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到学校里找他,在学校的一家报刊亭中,保罗?艾伦无意中看到一期《大众电子学》杂志的封面上印着一幅牛郎星(阿尔塔)8800计算机图片,并且有一句广告语是这样说的:突破!世界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敢与商用型媲美!

看到这条广告,保罗?艾伦脑中突然灵光一现,他立刻买了一份杂志,找到比尔?盖茨后,他就兴奋地对比尔?盖茨说:“计算机的普及化势必到来,我们应该领导起这一场计算机革命,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我们将遗憾终生,甚至被后人责备。”

最终,经过几天的思索,比尔?盖茨决定放弃学业,和保罗?艾伦一起开办计算机公司,并将公司开发的项目定位在计算机的灵魂—软件上,于是,微软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就像比尔?盖茨一样,商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具有超前意识,把握机遇。如果当初比尔?盖茨没有预测到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放弃学业,而是继续苦读,也许他现在会是一个在硅谷辛苦工作的“码农”,也就不会有日后的微软帝国了。

眼光独到,具有超前意识,那么你就可以掌握生意发展的最大趋势。因为竞争对手少,你的生意就会顺应趋势,做得风生水起,而你离成功致富也就越来越近了。

公司的速度必须快,必须有创意

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时,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信息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商业有巨大的影响。现在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获得信息。传统公司的结构正在大大地变化,企业能否创新、能否“标新立异”,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是否能取得竞争优势,也就决定了企业是竞争中的失败者还是胜利者。

—李嘉诚

进入21世纪,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变化极快,这就要求投资者不仅要对新事物敏感,而且要好学并善于学习。随着互联网热潮席卷而来,许多人都从中赚得了第一桶金,比尔?盖茨更是凭借这一机遇赚取数百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兴起,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那些靠地产、航运、港口致富的传统型富豪普遍不被经济评论家们所看好,认为他们迟早会被这个时代淘汰。

但是李嘉诚却再次用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错误的。在生活中,李嘉诚时刻关注着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把握着科技进步对现代商业的影响。李嘉诚曾说:“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不仅要紧跟转变,还要有国际视野,掌握和判断最快最准最新的资讯,靠创新比对手走前几步。不愿意改变的人只能等待运气,懂得掌握时机的人更能创造机会。幸运只会降临到那些有世界观、胆大心细、敢于接受挑战,但是又能够谨慎行事的人身上。”

正是因为李嘉诚有着这样的思想,所以当互联网技术兴起时,李嘉诚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决定将其作为自己公司投资和经营的新方向之一。

在他的支持下,1999年10月,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宣布通过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来共同投资网络,并提出要为中国的网络业洗牌的口号,先期预计投资就高达10亿美元,而网站的主攻方向是综合性的门户网站。

同年12月7日,李泽钜花费近2000万港元购买得www.tom.com这一域名,16日,该网站正式推出,短短两个月时间,注册人数就迅速激增到四万多人。2000年2月23日,是网站递交认股申请表的最后一天,有超过40万的香港人涌到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十间分行递交认购表格,一时间人流涌动,导致许多道路出现拥堵,店铺无法正常营业,人群排起来的长队甚至长达数千米。

李嘉诚不仅用自己的网络概念感染了整个香港,而且还以利益的驱动令香港万人空巷。由此可见,他确实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卓越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