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的阴影会实体化,成为心中的沙粒。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中的沙会堆积,人们的忧虑也就会越来越重。之所以心头会有浮尘存在,是因为人们对发生过的不快存有印象,然而刻意去记,也只会让自己的心灵遭受伤害,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心里的沙粒是一定要消除的。
人们有时难免会失策,在这种时候,只要总结经验就够了,无须将这些浮尘珍藏一生。将心做成一个滤网,将那些不起眼的细沙滤掉,才能维护心灵的健康,平和地向前行进。
◎ 自我,最珍贵的拥有
跟着自己的脚步,不空想,也不迷茫。
佛祖曾给信徒们讲过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四个朋友。第一个朋友常年陪伴着他,不论他做什么都不会离开;第二个朋友很有权势,人人都羡慕,对他也很好;第三个朋友关心爱护他,不论他有什么困难,都会及时出现;第四个朋友似乎很忙碌,但别人完全不知道他在忙什么,有时候他常常出现,有时候却像不存在。
一天,这个人要去远方,想找一个人同行。第一个朋友说:“路途太远,恐怕我不能陪你。”第二个朋友说:“我不去,因为我不属于你。”第三个朋友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我只能送你到这里。”只有第四个朋友说:“不论你去哪里,我都会跟随到底。”
佛祖感叹,每个人一生都有这样四个朋友。第一个朋友是人的肉体,第二个是金钱,第三个是朋友,但是,死亡的远行一来,这些都要和自己分开。而第四个朋友指的是人的心性,它永远跟随你,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生或者死。
佛祖讲的故事是一个寓言,以四位朋友象征了人生的四种拥有,肉体、财富、感情、灵魂,这四种东西都是美好的,但是,多数人都会更追求前三者,希望满足肉体的各种欲望,希望手里有大笔金钱,希望自己有很多人喜爱、很多的感情。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也许就是这些。但在佛家看来,比起自我,这些都是次要的。
在佛家眼中,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人的“自性”都是圆满的,因而没有高低贵贱。人们钦佩佛家的智慧,就是因为出家人更懂得脱离凡俗、观照自我,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发掘,远不是常人所及。而芸芸众生中,懂得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又能超越自我的人,都有一颗慧心。
没有自我是件可怕的事。肉体的欲望能够满足,但没有自我,我们不过是锦衣玉食中的行尸走肉;财富的需求可以满足,但没有自我,我们只是保管财富的奴隶;感情的需要也能够得到,但没有自我,我们只是他人的附庸;唯有保持自我的灵魂,才能体味真正的快乐生命,最重要的不是身体上的满足,而是心性上的充实。
一个和尚正在收拾自己的衣服和书籍,他被师父委派到一个偏远小镇,去当一座寺庙的住持。他的好友惋惜地说:“去了那种小庙,这辈子都可能回不来。你一直是寺里最优秀的人才,要不是得罪了师父,怎么能被派到那种地方?不如你和师父认个错,不然,你的大好前程就没了。”和尚却说:“我没错要怎么认?何况前程也不是我该担心的问题。”
和尚去了小庙,每个月他都会收到朋友的来信。朋友表示,师父其实还很喜欢他,只要他愿意认错,就可以把他召回去。和尚置之不理。后来朋友又来信说,师父想推荐他去国都学习,但他必须认个错。和尚又一次表示自己没错。
一年后,和尚被师父叫回寺里,师父说:“既能坚持自己,又不在乎名利,这种素质真是难得,我想,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僧人。明天你就去国都,去跟着更好的僧人学习吧。”
和尚并非不在乎自己的前程,但是为了坚持自我,他宁愿放弃这个机会。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这就是和尚的选择。动不动就迎合别人,改变自己,连基本的是非观都没有,这样的人不会有自我,他们只能随波逐流,按照他人的标准生活,他们弄不清自己过的到底是谁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意义究竟在哪里。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是可悲的,他们的生活常常陷入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中,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满足是什么,跟随着别人的脚步走着,或是干脆浑浑噩噩地活着。其实,迷茫的人缺少的是做人的基本智慧。基本智慧不是指学业上的智商、为人处世的精明,而是要学会发现自我。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欠缺什么,都是一个人必须了解的。自我不是空想,自我既需要心性的修为,也需要安身立命的能力。自我,必须是由内而外的,既要有思想的闪烁,个性的支撑,又要有外在的能力,以事业做外延。
生命宝贵,谁也不希望自己有一个庸碌的人生,但大多数人却庸庸碌碌地过了一辈子,他们总说“很忙”,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忙得毫无意义,仿佛身体来人世走了一遭,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没留下。
不要让人生有这样的遗憾,要像匠人打磨原石一样打磨自己的心性,做一个与众不同、让人佩服的人,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自我才是你今生最大的成就。
◎ 纯善之心,净如莲
将善意种进心田。
一户农家阖家幸福,夫妻和乐,男耕女织,又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隔壁的地主却很忌妒这一家人,特别是地主婆,她一直没有产下一儿半女,看着农妇的儿女着实眼红。因为农户租种她家的土地,她一直都跟农妇摆脸色,故意挑毛病。
一天,农妇因心地善良感动了神仙,神仙说:“我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农妇想了想说:“我的家庭很幸福,我们靠着自己的双手也能吃饱饭。但是,我隔壁人家的主妇却一直没有孩子,闷闷不乐,请赐她一双儿女吧。”
“可是,她不是经常找你麻烦?”神仙不解。
“那都是因为她没有子女的缘故啊。”农妇说。
“你再好好想一想,你真的不缺少什么吗?”神仙问。
“我不缺什么,您还是去帮助最需要的人吧。”农妇快活地说。
后来,在神仙的显灵下,隔壁家的地主婆果然生下一双儿女。当她听说这都是因为一直被自己轻视的农妇的功劳,大为感动。刚巧这一年是荒年,农妇家的田地里不长庄稼,地主一家不但减免了他们的地租,还送了很多粮食给他们一家五口。
“福田”是佛教中的概念,既可以指人的布施,对他人的一种帮助,也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以平等善意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就能得到善果。像故事中的农妇,她不计旧恶,一心一意为邻人着想,在满足邻人愿望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好运,这就是善因带来的善果。
与人为善就是耕种“福田”,与其说“为善”是一种付出,不如将它看作一种回报。试想我们从小到大,接受过多少人的善意?和我们陌生的师长,给我们谆谆教诲;与我们不相识的同学,成了我们的好友;甚至那些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也曾给我们帮助。多少次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有人感叹人情冷漠,但这样感叹的人也不是一无所得,他也曾在摔倒时,靠别人伸来的手重新站起。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懂得“给予”的人,往往是收获最多的人。表面上看来,他损失了很多东西,甚至会有人觉得他“太傻”,可他因此收获了心灵上的满足,旁人真诚的敬佩与感激,难道能以物质衡量?
圣诞节那一天,杰克收到一份他梦寐已久的礼物:他的哥哥送了他一辆崭新的汽车。杰克兴奋地擦着车,迫不及待地想要驾驶它在城里开上一圈。这时,一个小孩带着羡慕的眼光盯着那辆车。杰克说:“那是我的哥哥送的礼物!”小孩眼中的羡慕更强烈了,他说:“这车太棒了,有一天我也要……”
杰克清楚接下来的话是什么,就提议说:“我要开车兜风,不如把你送回家吧!”孩子欢呼一声,随着杰克上了车。
把车开到一幢房子门口,小孩下了车,迎接他的是另一个更小的男孩。小孩指着车对小男孩说:“弟弟你看!这是这位先生的哥哥送给他的!有一天,我也会买一辆同样的车送给你!”两个小男孩真挚的笑容让杰克明白:给予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