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若盛开,芬芳自来
48990900000028

第28章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2)

进入仕途没多久,张居正被选为庶吉士。这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升为编修。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政,他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琢磨官场上的门道,只是他满腔的政治抱负一时还发挥不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坐冷板凳,也正是这段时间的磨炼,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大明王朝到了嘉靖年间,朝廷内外已经是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嘉靖皇帝幻想长生不老,于是整天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辞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由于皇帝昏庸无能,张居正一时得不到皇上的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得忍耐,并且还要与严嵩周旋。这次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几年。终于,严嵩专权了15年后倒台,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这才得到了重用,这是他第二次坐冷板凳了。

就在张居正入阁以后,他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高拱是个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对手。张居正的才干还是没有机会发挥,他只得再次忍耐,又坐回了冷板凳。尽管高拱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来应对。这是张居正第三次坐冷板凳,也是最后一次。

终于等到了高拱下台的一天,由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召回当了首辅。这次张居正发挥才能的机会到了,在他掌权以后,立即改变了过去那种谦虚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他在全国实行改革,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他执政期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张居正的冷板凳坐了三次,这是一般人比不了的。面对时不利己的形势,他只能一忍再忍。每一次的冷板凳都是对他不同阶段的磨炼:做庶吉士的时候是初级磨炼,为他将来进入官场做好准备;进入内阁后是中级磨炼,为他进入高层做好准备;而当了宰辅以后就是高级磨炼,为他成为首辅做好准备。

有时候机会是熬出来的,有时候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机会出现之前都是一段磨人难熬的日子。坐冷板凳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冷板凳就是我们给自己充电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完善自己,补充自己。只有坐得了冷板凳,将来才有可能做大事情。

◎ 忍辱负重,以图将来

要能忍辱,就要有大度量、大胸襟、大气魄。

或许你仍然向往一帆风顺,可是却在面对曲折的人生。其实,所谓的一帆风顺只是对心灵的一种自我安慰,当不愿成为命运的奴仆而又暂无扼住命运咽喉的能力时,切记,要学会忍耐。

张良忍辱下桥取履,终为帝王之师;韩信忍胯下之辱,统率百万大军,终于拜将封王;刘备隐忍苟活,寄人篱下,终成帝王大业;司马懿忍辱负重,终挫诸葛亮之计谋。这些人虽然没有“万乘之尊”,但都能在对自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含垢忍辱,忍常人所不能忍,终将取得常人未有的成就,名留后世。而真正忍辱最成功的还是要说越王勾践。

烽火狼烟,血染千军。春秋争霸时,越王勾践因不听贤臣良言,长刀相向,因而忍受亡国之痛,方知悔恨。为了活命,为了复国,他舍弃尊王之位,含垢忍辱,派文种携带美女宝器贿赂夫差的宠臣伯嚭,才使吴王夫差允许越国求和。

勾践随后带着妻子作为人质,来到吴国侍奉夫差。夫差出行,勾践为其当马夫,牵马坠镫;夫差生病,他亲自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甚至亲尝夫差的粪便。他终于赢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

返回越国以后,他亲自到民间访问疾苦,与有才之士共商治国大计。为鞭策自己,他卧薪尝胆,过着贫苦百姓的生活。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民强国富。后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出兵攻打吴国,方报亡国辱君之痛,成其春秋霸主之名。

勾践为雪会稽之耻,才忍屈受辱,不惜寄人篱下屈当马夫,不惜亲尝夫差的粪便,用各种方式来表明对夫差的无限忠诚。舍弃尊位,为的是有朝一日站在姑苏台上,雪耻建国;那时大势已不可逆,天下最终是被这位“忍大辱,沉大气”的越王而得。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辱负重,以图将来。也许忍到最后一刻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才有希望看到转机,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方才是真正的英雄。

商朝末年,商纣王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对内沉溺酒色,奢靡腐化,对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使得民不聊生,国势日渐衰微。而生活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姬昌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这逐渐引起了商纣王的疑虑,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将姬昌抓了起来,囚禁在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这时的姬昌已是82岁的老人了,这一关就是7年。

其间,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最为恶毒的是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相传文王长子伯邑考非常孝顺,在父亲被囚禁后非常担心父亲的安危,于是不顾一切来到殷都,想到上层活动活动,恳求纣王释放年迈的父亲,不承想却被纣王扣为人质。这时姬昌演易的事已被纣王得知,为了检验姬昌算卦是不是准确,纣王想出了残忍的一招,将伯邑考残忍地杀害了,竟然还烹成肉羹,派人送给姬昌吃。

姬昌看到肉汤,知道这是爱子的血肉,也很清楚这是纣王来试探他,如果不吃,必定会引起猜疑。于是,他强忍悲痛,装作若无其事地把肉汤喝了。纣王听了汇报,自鸣得意地对手下人说:“谁说姬昌是圣人?喝自己儿子的肉煮成的汤都不知道!”从此就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

姬昌能够“忍难忍耻”,胸藏智识,腹隐韬略。一方面,姬昌在被囚禁羑里城的7年岁月里,潜心研究,发愤治学,将伏羲八卦推演为64卦384爻,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另一方面,姬昌在回到自己的领地后,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准备与纣王对抗。后姬昌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礼贤下士,拜姜子牙为军师,率兵讨伐,与纣王军队激战于商郊牧野,终究使得纣王大败,纵火自焚。自此,姬发推翻了暴政,建立了自己的周朝统治,开创了历史上的盛世之基。周文王、周武王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的贤明之君,被后世景仰。

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需要大见识、大度量、大胸襟、大气魄。那些缺乏胸襟气度、目光短浅的人只能成为世人笑柄,以提供血的教训成为他人借鉴的对象。

◎ 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忍得一时的弱小,才能争取以后的强大。

古人把忍当作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此看出人的品德操行。古人云:“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由此可见,遇事是否能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个人遇到挫折和打击是否能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胸怀和度量。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诸多忍的情况中,有一种忍可以说是一种大忍。这种忍更像是一种谋略,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定力。一个“济天下”的好汉是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因为他志存高远,不做无谓的牺牲。做大事者要有容人之量,这样才能有人愿意与你共事,为你效劳,这种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

三国时期,曹操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统一了中国北部后,欲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候,司马懿突出的才干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想把他收到自己帐下做官,费尽心机终于让司马懿同意给自己效力。

曹操用司马懿一是看中他的能力,二是因为不放心,所以才将他控制在自己身边。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决定“韬光养晦”,他用苦干换取曹操的信任。曹操看到司马懿废寝忘食、尽心尽力,对他的猜忌也慢慢地淡去,后来还是重用了司马懿。

司马懿凭着自己的“忍”,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但曹操也是一世枭雄,长于谋略,容不得张狂之人,虽然对他加以重用,却迟迟不给司马懿实际兵权。而司马懿一直忍耐着,密切关注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好了随时面对挑战的准备。

建安二十五年,司马懿当时40岁,汉丞相曹操于洛阳病逝,形势非常危急。外有曹彰的问罪之师,内有暴乱的诸路兵马,同时,汉室遗臣们也有蠢蠢欲动之象。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夺嫡之争也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毅然挺身而出,冷静地做出决策,“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说服汉献帝正式册立曹丕为魏王,使曹丕顺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

曹丕当上魏王后,立即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并转任丞相长史,成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从此,司马懿逐渐向魏国的最高统治阶层迈进。曹丕对司马懿心怀感激,给了他宽松的发展环境,此时的司马懿不用再畏惧曹操的猜忌。他开始大显身手,“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为魏文帝南征,被魏文帝称为“萧何”之才。

后来,魏文帝病重。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跻身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阶层。虽说曹丕对司马懿极为信任,但在军事大政方面,曹丕还是偏向于自己曹氏宗亲的意见。而司马懿在军事方面一直很低调,从来不暴露自己的才干。

魏文帝死时,司马懿47岁。此时的司马懿在政治上开始崭露头角,朝其目标大步前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他此时已不再甘居幕后,他更渴望走向历史前台。

公元227年,曹丕的儿子曹叡登基为帝,就是魏明帝。当时,东吴孙权率领数万雄师,魏国的江夏城被重重围困,东吴还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城。司马懿深藏不露的军事才能终于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他果断率军出击,大败吴军,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

无论是在曹操执政时期,还是在曹丕执政时期,司马懿都能够以忍字为重,终于换得了伸展的一天,不能说不是大智慧。司马懿把“忍”做到极致,耐心等待,总能把握住最适当的时机出手。若干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大权在握,改朝换代。

隐忍,不是摒弃自己的人格,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就曾经说过:“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降服了秦朝降将赛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安抚当地百姓。随后以咸阳为据点,向东继续前进,直至占领彭城。

汉军将士正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项羽率领的三万精兵击败。各路诸侯见楚军锐不可当,各自抽身离去。

刘邦只得狼狈逃脱,后来在濉水又被楚军追上,被杀得溃不成军。幸好萧何、韩信前来增援。汉军得以重整旗鼓,将尾随而至的楚军击退。在此期间,刘邦的父母妻子都落入了项羽手中。

公元前204年,楚汉双方在荥阳形成了对峙局面。项羽骁勇善战,刘邦只守不攻。楚军数次截断汉军粮道,汉军处于即将绝食的状态。荥阳危在旦夕,刘邦乘天黑之际,在数十个骑兵的保护下侥幸从西门逃走。

从荥阳逃出后,刘邦积极备战。公元前203年,双方再次对峙,这次汉军占据了优势。项羽先以杀刘邦父亲相要挟,让刘邦投降。见刘邦不肯妥协,他又提出单独决斗。

项羽一箭射中刘邦胸部。刘邦为稳定军心,假装被射中脚心,急忙捂脚退至帐中。第二天,刘邦忍痛检阅军队,然后在当天黄昏带着张良逃至成皋。不久,刘邦养好病后又回到军中。

刘邦忍受了一次次的失败,每次都能坚强地回到战场上,最后终于在垓下一战中将项羽困在了乌江边上。无奈中的项羽自刎身亡。刘邦最终胜过了项羽。

忍得一时的弱小,才能争取以后的强大,无论何时,这都是一个不争的道理。刘邦忍辱负重,耐心等待,不是怯懦无能的表现,更不是遇难畏惧、临阵脱逃的借口,为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寻求不断壮大自己的机会。

百忍才能成钢。每忍一次都能磨炼自己的意志,都能让敌人因为暂时的胜利而冲昏头脑。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英雄也是这样磨成的。我们只有学会忍,能够忍了,才可能把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变为现实,才可能取得人生中的胜利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