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作家曾经说:生活就如一袋豌豆,说不定什么时候它会洒落在地,但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起初,你可以将那些容易看见的豌豆拢到一起,装进口袋;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地发现那些藏身隐秘角落、不易找到的豌豆;最后,你会把所有散落的豌豆收人袋中。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收藏家。他们生活在一个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时代,北宋王朝经过168年的和平繁荣之后,富丽堂皇的迷梦被金兵呼啸而来的马蹄踏得粉碎。徽钦二帝被掳,皇亲贵族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饱受国破家亡之苦,辗转南渡,流离几千里,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他俩穷半生之力,倾全部家产所收藏起来的金石、书画、典籍,带不走只好忍痛任其失散。
过江以后,在兵荒马乱中,夫妻又要分开。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三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告别时,不得不问:“世道不靖,万一碰上兵燹,该如何处理侥幸带出来的一点东西?”赵明诚告诉妻子,如果时局愈来愈紧,不得不跟着大家一块儿逃难,为了轻便,可以先把辎重钱财丢掉,然后抛弃衣被;如果还不得已,即将收藏中的书册卷轴扔掉;再不得已,只好牺牲古器物,唯有最后一点金石,必须要随身携带,万不得已时宁可抱着跳江,也不能将之失去。
为了生命,除了抛弃身外之物,有时还必须抛弃身体的一部分。对于人来说,当我们遇到比生命更宝贵的事物时,固然必须牺牲生命,但是有些东西是我们牺牲生命也无法避免的损失,比如亲人突然去世。你以为自己是世上唯一不幸的人,感到难以撑过艰难时期时,这时请记住:破碎的生活只是暂时的,完整的人生还要我们继续创造。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是那些为顾全大局而必须牺牲小处的情况。这时,我们仍然必须不断地权衡轻重得失,以决定牺牲的分量和等级。为了工作,我们可以牺牲娱乐;为了孩子,我们可以牺牲睡眠,诸如此类,无不需要理性的权衡与牺牲。
放弃愚蠢的坚持
有个人回到久别的农村老屋,在米桶里发现了一只死老鼠。经过一番勘察,他明白了“悲剧”的前因后果。这只老鼠因为偷吃大米,掉进了桶里爬不出来。但这是一只坚强而有主见的老鼠,它开始在桶底咬起来,终于咬了一个洞。但它没有想到的是,它咬透的洞正好被一根粗大的圆木顶住。于是它又开始咬这条粗木,可是方向却是顺着圆木的中心。它咬了二尺多深,终于退回到桶里,力竭而死。
在为这只坚忍不拔的老鼠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有时放弃比坚忍不拔更重要。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举步维艰时,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坚持到底,一条路跑到黑,而是停下来想一想,观察一下,问一问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对不对,是不是已经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管理学家菲尔茨曾经说:如果一开始没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就应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天生有一种做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再看它一眼,你可能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个圆完成。这就是“趋合心理”,是促使人们完成一件事的内驱力的原因之一。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试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结果,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下来,因而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它,因而一直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心态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种动机因未得到圆满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内驱力过强,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如果是这样,就需要调整这种过强的完成驱动力,否则就可能成为时间管理的障碍。
一个经常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保留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过紧张和狭窄。对于后者来说,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改变不做完不罢休的态度,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过度紧张,等等。
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我们可以先从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我们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着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生活。对于有些事,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不愿放奔就要坚持
一位新移民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
一次,在一家餐馆打工时,他看见报纸上一家公司的招聘启事。他权衡了一下,就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就要得到那个年薪几万元的职位了,经理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在澳大利亚,公民普遍都有私家车,没车的人寥寥无几。
可这位移民刚到澳大利亚不久,哪里有钱买车学车呢?然而,他定了定神回答道:“我有!我会!”经理说:“那好吧,你被录取了。四天后,开车来上班。”他在一位朋友那里借了几千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二手车。第一天他跟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一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到了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
时至今日,他已是这家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既然正常人通常会陷入沉没成本误区,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沉没成本谬误。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视为转换角度利用沉没成本,来强迫自己成功的一个例子。
当你面对一堵很难攀越的高墙时,不妨先把帽子扔过墙去。将帽子扔过墙去,就意味着你别无选择,为了找回帽子,你必须翻越这堵高墙,毫无退路可言!正是面临这种无退路的境地时,人们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不给自己留退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给了自己一个向梦想冲锋的机会。
很多女性都会为自己制定一个健身计划,比如每周至少去i次健身俱乐部跳有氧操,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能按原锻炼计划实施。因为总是有很多事情占用掉她们的世间。为了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锻炼,给自己制造一个沉没成本!在每月初甚至每个季度初把所有费用预先支付,并且不可以退费,这样在嫌麻烦不愿意去锻炼的时候,也会因为已经付了钱而改变主意,还是去健身。
一旦在某个城市找到一份工作,那么,换个地方重新安置下来的代价就会很高;一旦买了一台电脑,学会了怎样使用其操作系统,那么,再去学另一种操作系统,其代价会变得很高;同样,参加了一家电信公司的积分计划的人换一家公司,代价也很高。问题在于,一旦做出了类似的承诺,比如接受了工作或结了婚,讨价还价的地位就会被削弱。如果我们回顾一个沉没成本部分,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因此,如果你是公司老板,那么就可以利用员工预期的搬家成本高,向他们支付较低薪水或降低加薪幅度。如果你是卖电脑的,那么就可以给新面市的可兼容的外围设备标出更高的价码,因为你的顾客不会轻易转向同样是新面市却不兼容的技术。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女孩子想把男朋友永远留在自己身边,那么她该怎么做呢?当然,她有很多的办法,但是有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是大家都不容易想到的,就是多多地让男朋友请她吃饭,给她买东西。久而久之,她的男朋友会觉得已经在她身上投入了太多的“成本”,就更加舍不得离开她了。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这就是博弈的智慧。很多人都是因为沉没成本的存在而舍不得理性地放弃。但是碰到一些不理性的放弃冲动时,沉没成本又可以把你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这时候它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有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