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幸福还给孩子
48920000000011

第11章 红头发安妮

一分之外

再下一个,就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形象思维,另一个就是抽象思维了。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如果发展不好的话,抽象思维很难发展充分。还有另一种说法,人的思维有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两大类型,科学思维是有指称的,艺术思维没有指称。比如形容嘴,科学思维说:那张嘴有多宽,嘴唇有多厚,要相当精确,而艺术思维只说那是一张肉乎乎的嘴就可以了。

其实,只是分法的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艺术思维就是形象思维,科学思维就是抽象思维。许多人将这两种思维分割看待,认为搞艺术的只需形象思维,搞科学的只需抽象思维,这是不对的。据我了解,许多科学的发明都与形象思维有着很大的关系,是以形象思维为先导的,有的是在“形象”的状态中构想出来的,有的是在无意识的状态甚至睡梦当中发现的。所以,我们培养孩子,要尽量兼顾两个方面,这样孩子才能全面发展。至于有的人天生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有的人抽象思维能力特别强,那只是比重问题,不能因为某一项强就忽略另一项。

要是一个孩子想成为科学家,并不是只把推理呀、运算呀、操作呀学会了就能实现目标。科学家首先得是个艺术家。这里说的艺术并不是会画画或者会弹琴,而是具备艺术的素养--想象、创造、形象思维、心灵感受,这些欠缺了,就只能成为一个匠人。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全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在南京召开,当时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呼吁中国的大学应该借鉴一下美国哈佛大学的经验。哈佛大学招生,总分为七十六个分值,而文化知识仅占一分。一分之外的七十五分是什么呢?我们想过没有?我想,就是因为那个七十五分,才使哈佛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校。我说个哈佛的考题:让考生经过一个房间去领表格,之后老师宣布,这个领表格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考试,只有一个考生得了满分,其他全没得分。为什么呢?因为他看见房间很脏,拿起扫帚把房间打扫干净了。这是考公共意识。还有道剑桥的考题:老师出了一道题,这个考题在那边的教授手里,你们去要吧。考生挨个去要,老先生只顾低头看报纸,根本不理,怎么问也问不出来,只好走开。有一个考生灵机一动,掏出打火机,点燃了报纸,教授腾地站起来,宣布他及格了。这是考应变能力。

有次看电视,微软公司在亚太的新任经理跟主持人谈话,谈到最后,主持人半认真半调侃地提了个要求:听说微软公司很难进,您能不能出三道题,让观众听听,没准儿有人能答对,不就进了微软?经理说:不必三道,两道就可以了。什么题呢?第一道:大名人来到小城市,记者争相采访,只有两名拿到了采访权,但有个限定,每人只有半小时,而且是在一小时之内进行,绝对不能超时。结果呢,记者甲谈到三十五分钟时还没有停下的意思,你是记者乙,想个什么办法让他停下?第二道:小城市最著名的主持人被大城市挖走了,在她离开的时候,要做最后一档节目,请你替她写一篇告别的文章。

这些考题里面,有多少知识的、记忆的成分?全凭人格,全凭智慧。我常常对家长说,中国的教育已经开始改革了,你要有长远眼光,不要尽想着知识技能、班里第几名。你的孩子还小,要是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国家的考试也成了这种形式,怎么办?就算教育改不到这种程度,孩子大学出来,要进公司,公司经理不吃那一套,他们主要看的是人格、能力,你怎么办?

白象似群山

什么是形象思维呢?一般情况下,是文学艺术创造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形象思维又有其特殊的规律:它一般不脱离具体的形象,而只是舍弃那些纯粹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东西。

上面说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家的思维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之后,选取并凭借种种具体的感性材料,想象、联想和幻想,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塑造出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所以,形象思维与生活、见闻、经验的关系非常密切。

没有形象思维的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能活灵活现地感受与描述。许多人说话干巴巴的,没有情景,没有氛围,不能打动人,原因就是他没有很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有的人正好相反,绘声绘色,一下就能把人带到某种情景之中,这种人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

那时候我在写一本书,书名叫《卡通徐》,写我家先生,都几十年的事了,活脱脱在脑子里重演了一遍。我的先生,四十多岁的人了,还那么天真、那么幼稚,在中央美院的时候人家给他起的外号叫“老天使”。有一天他在家唉声叹气,说发现这辈子活成了一个卡通,我一听,拍案叫绝,当天就开始写作,一边写一边笑。先生一听我笑就过来了,问我笑什么。我说那些事儿以前并不觉得有多好玩,一写起来觉得太有趣了,简直像演电影,在我脑子里整个过了一遍。而且,写的时候根本不觉得是在写,就是好玩,笔尖上淌出来的都是幸福。我不是专门搞写作的,但我的写作起码是有形象的,这个形象来自于我的大脑,来自于我的形象思维。我的思维传递给别人,别人的脑海里就能浮现出这样的形象。每天晚上全家凑在一起听我读,一边读一边笑,这就说明我的形象传导是成功的。

我们国家的学校里,形象思维的培养普遍没有跟上,所以就造成连一些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也缺乏形象思维。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学作品,书中的人物是一个农民,一会儿说着农民的话,一会儿说着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话,一会儿说着作家本人的话,你就感觉这个人物的语言没办法让他的形象统一起来,他是模糊的,无法在读者脑海里形成明确的印象。

好的文学作品,哪怕只有几句话,里面的人物就会活生生地站在你眼前了。比如,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两个人物,却没有任何关于人物的描写,没有写这个长的什么什么样,那个长的什么什么样,只写天气很热,两个人坐在火车站跟前的小酒吧外面,远处有一溜群山。他们说着莫名其妙的话,说着说着就扯到手术的事,但也没交代是什么手术。男的说不要紧,这不过是个小小的手术。女的开始生气,男的就说要是你不愿意就算了,我并不是非要逼着你做,我无所谓。之后是沉默,又说莫名其妙的话,说着说着又说到手术,女的就说求你了,求你不要说了。男的离开了一会儿,女的心情好了,说:你看那边的群山,就像一群白象。

如果你是个没有形象思维的人,就会觉得这篇小说什么也没有写,要是有形象思维,就会觉得把什么都写出来了。这篇小说在我的脑子里出现的情景是:一个荒凉的车站,一间小小的房子,苍蝇嗡嗡乱飞,串珠门帘晃来晃去,远处的群山起伏不定,像一群白色的大象在奔跑……这种感觉很清晰,毫不含糊。尤其是人物,虽然没有任何的描写,但说的每句话都将自己的个性、心理表达得清清楚楚,你甚至能通过这些对话“看见”他们脸上的表情,也能猜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由困境造成的心烦与冲突。这篇小说只有短短几页,却成了海明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看了这篇小说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形象思维了,就会佩服作者在形象思维方面多么了不起。作家写作不是用笔,而是用脑、用心,他在让一个人物立起来的时候,脑子里首先得有这个人的形象。你的手在写,但不是手的事情,你的手不过是充当了水管的作用,让心中的形象通过手流淌出来。

让形象在大脑里动起来

我们再看前面那个上“小橘灯”的老师,他就没有形象思维,不能设身处地感受情景,因此就无法深入课文,更不知道孩子的心路怎么个走法,只能浮在表面。

一个好老师不能没有形象思维,所有人都应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比如数学,数学不光是计算,而是对空间、法则、逻辑的认识,它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其中许多都是视觉的、形象的,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就会难以为继。

通俗地说,形象思维就是让形象在大脑里动起来,并具有连续的性质。比如,我要用语言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我的声音能不能在他们的大脑里形成形象?如果形成形象,这些形象能不能以逻辑的方式形成一根链条?这才是形象思维的关键所在。

所以说,大脑里面有没有形象是一回事,能不能用这样的形象进行思维,是另一回事,再将这样的形象描绘到纸上,又是一回事。就算大脑里有了形象,能进行思维,也能将思维的结果画到纸上,但由于每个人在个性、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维方式、生活经历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当我给孩子读一篇童话故事的时候,反映在他们大脑里的形象、场景,并不完全是故事里的形象与场景,而是与以前接触过的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相联系的。

姑娘犹如阴影

怎么培养形象思维?首先,提供一个依托,一个进入的平台。如果你说:今天是形象思维的培养,你们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吧,孩子就会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愁得呀,就拧屁股,拧来拧去,半天画不出一根线条。这就等于把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领到海边,告诉他大海多么广阔你去游吧,一把将他推进海里。

你要使这个孩子搏击大海,就得先教会他游泳,教游泳得先提供一个适合这个孩子的游泳池。游泳池就是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你事先不用再告诉他具体的游法,只要鼓励他大胆下水就可以了。他在水里胡乱扑腾,扑腾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技术需求,想知道怎样才能游好,你的机会也就来了。

我们的平台最多的还是故事,故事可以老师讲述,也可以让孩子创造,还可以由老师起个头,剩下的由孩子完成。在学画之初,由于想象力空乏,还可以用演戏的方式把故事表演出来,演完了再画。这就涉及观察,而不仅仅是思维。

用故事作为平台还有个好处,因为形象思维的培养用连环画的形式效果最好,只有连环画具有将故事、形象一幕幕展开的可能。这样,就涉及连环画概念的输入,怎样使孩子画这个连环画。如果这一点做不好,你就会发现孩子画的画只是一个简单的场面,却给你讲出长长的故事,这个小熊怎么怎么,先去找它的妈妈,再去找它的奶奶,然后到森林里玩,碰见了一只大灰狼,赶紧藏起来,又碰见一位小姑娘,小姑娘很喜欢它,跟它玩了一通……只画了其中的一个情景,可他以为全画出来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说到连环画,并不是都要一张纸分成四个或者八个格子,有时候也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发挥。有一次,我讲了一个狐狸的故事,狐狸去偷吃鸡蛋,不但没偷着,反而被鸡妈妈用火点着了尾巴,烧得一路疯跑,跑到麦田里点燃了麦子。

有个女孩特别可爱,她画了一所房子,一个村民,一只抱窝的老母鸡,还有几个鸡蛋。旁边画着几只狐狸,一只在大树后面,舌头伸得老长,那只狐狸你要是不注意根本不知道那就是狐狸,因为它的舌头太大太长了,舌头上方直接就是两只亮晶晶的眼睛。从这里面你可以发现儿童意识里所独有的东西,只注意到狐狸的那个馋劲,而忘了表现其他。另一只狐狸在跑,尾巴上燃着长长的火苗。还有一只,准备偷蛋,神情怪怪的……这个女孩把所有的情节全部集中到一幅画面里了,这样可不可以?可以。敦煌壁画就是这样,这边释迦牟尼正在舍身饲虎,那边已经成佛了,给弟子讲法传道。这种形式也很美,完全可以用的。

也有孩子是以卡通形式来表现的,画面乱乱的,中间是一个人群场面,拐角上一张单独的嘴巴啊地大喊,那个“啊”字也被写进了画面,最下面,一排拳头举着。这是把一个场景分解了,画成分隔的画面。

除了故事之外,还可以有许多方式,比如,音乐的方式,一段叙事性音乐,像柏辽滋的《幻想交响曲》:爱上一个姑娘,痛苦得不行,吃了一种药打算自杀,没有死成,还产生种种幻觉--与心爱的姑娘在豪华的晚会上翩翩起舞,甚至能看见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影;接着是田野美景,白云从地平线上升起,牧笛声声,雷声阵阵,诗情画意,平静之中,心爱姑娘的影子犹如一道巨大的阴影从天空掠过……孩子们听得如醉如痴,心中唤起鲜明的形象,画出的作品甚至比故事的效果还要好。

红头发安妮

我讲一个用故事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例子,故事名叫《红头发安妮》:小主人公安妮长着一头火红火红的头发,只要一出门,就会有人喊:瞧,她的头发多么像胡萝卜色呀!她分不清别人这样说是赞扬呢还是嘲笑,就认定是嘲笑了,所以就对自己的头发感到羞耻。

书中有个格林小姐,因为没有孩子,说好了从外地收养一个漂亮的男孩,由一位贵夫人带到火车站,再由格林小姐的哥哥格林先生去接。但是,当格林先生赶到时,怎么也找不到那位贵夫人。

找呀找,突然,格林先生发现一棵开满粉红色鲜花的樱桃树下坐着一个身材瘦弱、嘴巴奇大、脸上还有雀斑、长着一头胡萝卜颜色头发、穿着硬撅撅呢子斗篷的小女孩。因为车站里再没有其他人了,格林先生只好朝小女孩走过去。随着走近,他发现小女孩的眼睛在不断变幻颜色,一会儿灰色、一会儿蓝色、一会儿又是棕色。颜色的变幻与坐在树下的情景交织在一起,使格林先生觉得非常神秘。

格林先生问小女孩看没看见一位领着孩子的贵夫人?女孩说:我就是被贵夫人放在这里等一位先生来接的。格林先生心想肯定是弄错了,但没有办法,只好把安妮接回家来。

然后,我讲到:有一条小河经过格林小姐家的门口,河的旁边有一条众人踩出来的通向城里的小路。格林小姐是一位极有条理、非常热情、又有着极强好奇心的女人,只要有空,就会将脸贴在窗户上观察每一位走过这条小路的行人,这已成了她的习惯。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知道孩子的脑海里映现出什么。比如我,这个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映现出的是我的家乡,一个名叫陶乐的小县城:那里有一片非常美丽的枣树林,林边也有一条河,河旁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被人踩过的小路,小路旁边是一间看瓜人住过的草棚。我的家乡与故事中的景色有着很大的不同,近前是沙漠,远处是草原,那种草原不像新疆或者蒙古草原那样水草肥美,而是由一小堆一小堆草加上沙土构成的。踩出的路不是一条,而是许多条,牧人赶着牛羊、农民背着干柴、学生背着书包从这条或者那条小路上走过。

孩子也是这样,在听这个故事时,不但景色,就连人物也会自动与小安妮最接近的那个认识的女孩对上号,然后,再配上胡萝卜色的头发,配上雀斑,将嘴放大,或者将几个认识的女孩加在一起,合并成他们心中的安妮。甚至,如果有孩子养过猫,他就会把猫眼与安妮的眼睛联系到一起,因为猫眼最能变幻颜色。

胸针在蓝色湖水中盘旋

小安妮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她被告知第二天要去野营,还要到湖中划船。这些她以前都没经历过,所以非常激动。可是刚过一会儿,格林小姐突然推门进来,说她的宝石胸针不见了,问安妮是不是拿了,安妮摇摇头。小姐说:家里只有你一个孩子,只有你才有可能拿这枚胸针,你必须承认,不然明天的野营不让你参加。安妮一听,尖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在床上扭动。格林小姐当时特别吃惊:这孩子为什么痛苦得能发出这样一种哭声呢?

到了吃饭的时候,不见安妮下来。格林小姐上楼,发现她爬在窗台上面正在向外张望。原来窗户正好对着小姐家里的后花园,花园里有许多杏树、梨树、樱桃树,正是开花的季节,园内鲜花盛开,景色宜人。

在小安妮刚来那天,她就打开了那个木质的小窗。她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她愣住了,心里有个声音在说:这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这个样子。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站在窗户跟前,静静体会幸福的感觉。尤其到了黄昏,落日的余晖把花园照得像天堂一样美丽。她想象着:如果花园里出现一位美丽的仙女,裙子飘飘,在五彩缤纷的树下来回走动;还想象着如果自己是那个仙女,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有一次,她的想象中出现了一个妖怪,吓得她赶紧关上窗户。

格林小姐看着向外张望的安妮,猛然觉得她太可怜了,就想放弃自己的计划。又一想觉得不行,因为偷东西不是一般的小事,安妮必须认识到这是多么恶劣的行径。

到了晚上,安妮便承认了,说胸针就是她偷的。她说她看见格林小姐把她的披肩放在什么地方,看见这枚紫色的胸针闪着光,多么多么的漂亮。她拿了胸针,和一个名叫威尔斯的邻居女孩来到外面的小木桥上玩。当她把紫色胸针放在掌中,在深蓝色湖水的衬托下,显得那么美丽。可是,由于她的大意,胸针从她的指缝里掉进湖中。胸针在蓝色的湖水中旋转着,一旋一旋地沉入湖底。

小姐相信了安妮所说,但还是强调: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作为惩罚,出外野营还是不让她去。小姐刚一说完,小安妮又尖声哭喊,在床上翻来滚去。格林小姐实在受不了,捂上耳朵赶紧躲到楼下。

第二天,小安妮不再吭声,一直站在窗前。格林先生很是过意不去,试图说服妹妹,但没效果。

野营的人走了,格林小姐没有去,因为她要到另一个地方做客。临出门时,她拿起披肩,一抖,掉下来一个亮晶晶的小东西,正是她的宝石胸针!小姐当时傻眼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安妮明明说胸针是她偷的,而且说的那样有鼻子有眼,怎么会在这里冒出来呢?

小姐上楼质问安妮: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这样随随便便地撒谎?安妮说:亲爱的小姐,你不是说只要承认就允许我去野营吗?为了让你能够相信,昨晚我用了好长好长时间编了这个故事。

小姐又吃惊又心痛,大喊一声,那声音就像牛吼一样:格林!格林!赶快准备牛车!并准备一篮子好吃的食物!

格林先生赶着牛车奔向野营的地方。

我是上帝

从孩子的脸上我知道,那些小脑瓜里肯定浮现出一幕又一幕的形象。比如,紫色的胸针掉进深蓝色的湖水里,一圈一圈盘旋着落到了湖底……只有生动的讲述才能让孩子的脑海里浮现活灵活现的形象,能将他们的心灵吸收到讲述中来。这就像按了电脑键盘,使他们进入你的程序。

皮亚杰说,当给孩子的刺激超越了平常的经验时,他就会顺应你所给予的刺激。就是说,这样的刺激能够激发起他对以前经历过的种种情景的回忆,并组织、归纳到描述中去,从而在大脑里成为全新的形象。这个形象会在故事情节的带动下活起来,成为形象的思维。这堂课上,孩子正是将见过的形象重新组合,“顺应”到故事里来。尤其当画完之后,你会发现每个故事早已不是我讲的《红头发安妮》,而成为他们自己的《红头发安妮》。似乎每个孩子都在说:我是上帝,我有权按我的想法创造世界!

这也是美的熏染:美丽的花园、紫色的胸针、蓝色的湖水、胸针在水中盘旋着沉到湖底,这些美的要素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汇聚成美的河流,一个故事是一条小河,一百个故事就会聚成大河。每一次这样的熏染都能使孩子融入美的情感之中,直到自身成为美。

接下来,孩子要做的是,把那根形象思维的链条变成表达的语言,这个语言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绘画。

我这里虽然没有专门的音乐、舞蹈以及作文的班级,却一直进行这样的尝试,也常常帮朋友们开设的这类班设计课程。我认为,对孩子来说,音乐、舞蹈、绘画、作文应该综合到一起,不能分开。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因为成人不了解、不信任,所以就限制了他们潜能的发挥。从我的经验看,你只要给孩子一种可能,他就会创造奇迹。然后,是循序渐进,当孩子已经接受了这种方式,能够驾驭了,或者对这种方式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我就会逐步给他们增加难度,比如,只讲开头,其余的部分让他们自己想象。这个开头带有很强的形象感,足以使孩子的思维展开来。由这一形象演进出下一个形象,这段情节演进出下一段情节。这种由形象、情节演进出故事的方式,比上一种方式更进一步。到后来,干脆给他一个命题,他就会自己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