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时刻都在刷新,我们也在时刻获得新生,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却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一直在用老眼光看这个世界。我们心中的世界并没有随着外在世界的刷新而刷新,我们心中的自己也没有随着生命的新生而时刻获得新生,这使得我们成了只会根据自己心中的意象做出反应的机器人。要想停止对意象进行反应,就要在面对事实时让自己心中的世界获得刷新。
保持敏感才能获得新生
要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生机勃勃、富有创造力,机器人就要学会走出心中的意象,到现实中寻求真实的答案。让自己的心获得刷新的方法是时刻保持敏感。保持敏感就是要按捺住自己反应的冲动,学会与事实同步,学会等待真实的答案。等待答案的行动并非是机械的。生活的答案在它为我们揭晓之前都是未知的,等到那一刻答案会自动显现出来。我们到达那一刻之前,对事物妄下的任何结论,都是借助大脑中的意象进行的机械反应。这样的答案来自我们的大脑,而非事实和生活。但是此时此刻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都不在我们的模式中。我们要想看到事实和真相,就需要保持敏感,而不是急于对其做出了断,或得出结论。我们对事物和他人妄下定论的做法是机械的也是存在很大弊端的。
一天早上,4岁的小毛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刷牙洗脸之后就坐在餐桌前开始吃妈妈准备的早餐。妈妈坐在一边等他吃完饭,要送他去幼儿园。小毛刚吃了两口,就开始用两只小手费劲地掰夹了煎鸡蛋和火腿的面包片。妈妈看到面包渣掉得满地都是,非常不耐烦地对小毛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你又在那玩起来了!你看这两片面包被你掰来掰去的都快弄碎了,地上也掉得都是渣,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啊?”
说完,妈妈便去拿笤帚了。当她回来的时候,小毛一只手拿着刚掰下来的一块面包,对她说:“妈妈,这是给你的。”这时妈妈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掰面包,是因为他看到自己没有吃早餐,所以要把他的面包分给自己吃。这让妈妈感到非常惭愧,无地自容。
这就是借助心中意象反应的弊端。妈妈的反应差点就扼杀了孩子对她的爱。我们时常在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的时候,就在自我的驱动下急于做出反应。可事实并不是我们大脑中臆想的那样。急于反应只会让我们错过真相,错过发现的机会。这种机械的行为有些时候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遗憾,让我们追悔莫及。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连自己错过了什么都不知道。
机器人擅长带着意象与事物及他人交流,总是以老眼光去看眼前的一切。机器人步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只有把事物放在模式和规则中才算掌控、才算安全。其实真正的安全是保持敏感,是在自我不介入的情况下去观察、学习、理解、看和听,不试图在事物中找感觉。也就是不带评判、不予确定、不予比较、不掺杂任何概念地去关注。
我们要把当下所面对的事物和人当作是初次见面,要把自己当作初学者去面对生活。我们给事物和他人空间,就是在给自己成长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下获得新生,我们的世界才能刷新。如果我们一上来就对事物形成意象,产生损失的是我们自己,脱离轨迹的也是我们自己,事物该怎么发展还是怎样发展。把自己束缚在模式里,我们就会错过自己的无限可能,无视我们生命的非凡。
一颗自由的心灵不会妄下结论,不会机械行事。机器人要想让自己回归时刻获得新生的自己,就要学会保持敏感,不予反应。而想要保持敏感,就要时刻抽离自我。
抽离自我——不予确定,保持敏感
我们之所以成为机器人,是因为我们时刻都有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而反应的冲动,而我们一旦急于做出反应,当下就失守了。只有时刻保持敏感,不予确定,不予反应,我们才不会被自我所束缚和牵制,这才是让我们真正安全安心的定心丸。
如何才能避免反应的冲动呢?我们拿愤怒来说吧。愤怒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即潜伏阶段、爆发阶段和愤怒过后阶段。我们的大部分负面情绪比如悲伤、恐惧、厌恶、羞耻等,也都包括这样的三个阶段。学会在这三个阶段阻止自我的介入和牵制,我们就能不被自我控制。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在这三个阶段如何做,我们的当下才不会失守,我们才不会沦为机器人。
潜伏阶段:愤怒的情绪能否被引爆,要看在接受到刺激时,我们如何面对。只要我们能在此时此刻做到阻止自我介入,就不会爆发愤怒的情绪。我们借助一个情景来看看具体该如何做。比如我们在超市排队结款时,一个人若无其事地插队到我们前面。这时我们怎么做,自我才不会介入,我们的愤怒情绪才不会被引爆呢?当他人在我们前面插队的时候,是自我试图介入的关键阶段,我们要马上放置一个阻止自我介入的思维岔道,将自己带回到真正的轨迹中去。这个思维岔道就是“不知道”。
思维岔道:不知道
“不知道”这个思维岔道比较特别,它既可以阻止自我的介入,也能将已经介入的自我抽离。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它发挥着阻止自我介入的功能。它的使用方法是,当我们试图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解读当下发生的一切时,告诉自己“我不知道为什么发生这些事情;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这样做;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知道他要做什么,不要认为自己知道他为什么要插队。事实上我们也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甚至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时我们要怀着一颗好奇心去关注他,看他做什么,听他说什么。只是好奇地关注,而不予反应,不予确定。只有“不知道”我们才能保持敏感,才能积极地关注,而且是不带任何评判地关注。一旦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他人插队是为什么,就说明自我已经介入了,我们就是在借助意象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反应。这时我们就被假象控制,开始变得处境危险了。记住,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我们有什么样的反应冲动,都要告诉自己“不知道”。这一条适用于任何时候。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反应受大脑边缘系统控制。我们一旦受到刺激,大脑的边缘系统就会迅速反应,使我们马上进入情绪状态。这时我们接收到的刺激信息还没有传输到我们大脑的逻辑思维中心——脑皮质,所以此时我们做出的情绪反应,是不受逻辑思维监控的,是盲目的。信息在被边缘系统接收到6秒钟后,才能传输到脑皮质,理性思维才开始运作,我们才能理性地看问题。而真正的理性就是不对事物妄下定论,不试图确定它。
当有人在我们前面插队的时候,带着一颗好奇心去关注他在做什么说什么,就是在等待我们的理性思维接管自己的大脑。这时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插队的人并不是故意的,他们要么是没有注意到我们,要么是一时着急晕了头。而即便他是故意的,我们也还是“不知道”他另有什么隐情。只要我们只关注他而不予反应,就避免了一场口角,避免了引发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们以“不知道”的视角去观察、了解、发现,是一种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安静地听安静地看,是不予确定的关注,是既非同意也非不同意的态度。只有这种状态,我们才能去了解事实真相,而了解就是行动,而不是试图把自己了解的强加到某种模式和规则里。不予确定的关注,是无我的状态,是自我的缺席,这时我们的心灵不再聚焦于自我的经验、野心、追逐和欲望。没有被自我占据的心是开放的,是不设防的。当我们不再靠思维模式运作的时候,洞察才会出现,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和创造。
记住,我们只有在“不知道”的时候才会有关注,也只有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才能保持敏感。我们一旦知道,便会急于做出反应。
爆发阶段:遇到别人插队的状况,我们通常会无意识地、机械地做出反应。这时我们会习惯地认为他人是冲着自己来的,或者他人无视自己的存在。我们一定会想“难道我就这么好欺负吗?难道我就像个窝囊废一样,让他在我面前嚣张吗?……”我们一旦这样认为,自我就介入了,我们就会认为自己知道他人为什么插队,就确定了他人的行为是针对自己。而我们一旦确定,就会触发自己的愤怒情绪,就会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就会认为如果自己不做点什么,就太窝囊了。很多时候,引发我们负面情绪的是自我的介入,而不是他人和外在事物的介入。
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被自我带入了愤怒状态。在上面的场景中,恐怕我们接着就会质问插队的人:“你干吗?你没看见要排队吗?”如果对方的态度再不好点儿,一场争执就要难以避免地上演了。
愤怒的情绪爆发后,我们要么任凭自己爆发,要么试图进行控制,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是在反应、在确定,都是因为自我在其中作祟。在愤怒的状态下,我们除了产生“他是冲着我来的,他无视我的存在”这样的想法,我们还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去正面地确定、解释、定义自己的行为,比如“我应该理智,不能失控;将来我会变得不再愤怒”。我们很容易制造出理性的假象,但是认为自己不该愤怒或试图为自己的负面情绪在未来找到解决方案,都是在把自己分裂开来。其实此时任何的想法都是多余的,因为我们要么是在为自己的愤怒开脱,要么是在加剧愤怒。
在愤怒的状态下,如果我们的大脑非要想点什么的话,那就告诉自己“不知道”。在自己的愤怒中放置思维岔道“不知道”,让自己终止愤怒。这时的“不知道”就发挥了抽离自我的作用。告诉自己“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愤怒;不知道愤怒的好坏和对错;不知道未来如何解决愤怒的问题;不知道别人会怎样看自己”。我们一定要记住,负面情绪是由自我的确定制造的。在愤怒的当下,即便是正面的确定,也只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只是在加强我们的愤怒,而不会真正将愤怒终结在当下。此时的任何确定,都是在给我们制造烦恼,因为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所解读和确定的那样。正面的确定只能给我们埋下隐患,让我们在未来受挫和失望。人类直到今天也没能终止自身的负面情绪,所以不要期望自己能在未来变得理智。告诉自己“我能改,我应该保持理智,我会在未来变得理智”。都是在为自己的明天制造新的困惑。无论在什么样的负面情绪下,我们都不要用确定这种方式来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不予确定才是终结负面情绪的正确做法。
身体岔道:“找情绪”
负面情绪爆发后,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的情绪中放置一个身体岔道,来终结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个身体岔道就是“找情绪”。这是我们将负面情绪终结在当下的最佳方案。
设置“找情绪”的身体岔道,是当愤怒来临时,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的愤怒,关注愤怒的来源——身体,而不是停留在思想里去确定或猜测。愤怒爆发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心跳正在加快,血液流动也在随之加速。此时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愤怒是从哪里涌上来的,找出愤怒的来源,然后去感受它。愤怒一定会让你身体的某些地方感到不舒服,比如你会感觉胸口憋闷,或者头晕心慌。那么你就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不适的位置,去感受那个位置的剧烈反应,然后在这个范围内找出那个反应最强烈的位置,去仔细体会那种感觉。在感受的同时,你可以进一步把这个范围缩小,直到缩小到你感受不到它为止。当愤怒来临的时候,你去寻找它,感受它,反而会发现它很快就消失了,在此时此刻终结了。因为愤怒是思想启动了身体的情绪反应,没有思想持续地补给能量,愤怒就失去了动力,自然也就消失了。你去体验愤怒的时候,没有抗拒、没有评判、没有确定的思想介入,所以心中的愤怒就平复了。
当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仔细感受它,你会发现它是一种美妙的人生体验。不单单负面情绪是这样,任何事情,如果你能看着它、感受它,不要对其下什么定论,也不要反应,那么你会发现你超越了它。只有不确定,不反应,任何事都可以让我们享受在其中。
当然,并不单单是反应的冲动引发了我们的负面情绪才使我们成为了机器人。生活中“我知道,我明白,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反应的冲动和妄下定论的冲动,也是我们成为机器人的重要原因。在自我的驱动下反应的冲动才使我们成为机器人。所以,当我们有反应的冲动时,我们就可以在自我的思绪中设置“不知道”这样的思想岔道避免被自我牵制,回归自己的无限可能。生活中,如果我们有反应的冲动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设置另外一个身体岔道“看看是什么”。这是一种让我们的身体停止思想,停止行动,只是好奇地关注和注意着对象,等着答案出现的方法。
当我们在负面情绪的潜伏阶段和爆发阶段都没有将自我有效地抽离掉。这时你是不是认为只要负面的情绪发作后,其就会自然地消失。其实,负面情绪爆发过后,自我才更容易因为之前的负面情绪而介入。你也许会质疑负面情绪已经过去,自我为什么还要介入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到下一节关于狭隘的人抽离自我的那部分一起分析。你也可以先思考一下,在负面情绪发生后,自我介入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