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投桃报李传递阳光:懂得感恩
48888500000019

第19章 做孩子的榜样(2)

父母只注意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孩子的感情需要,这种爱是片面的、缺乏感情的。人都是需要感情的,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父母的温暖。父母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接触、不重视与孩子的交往,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

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的问题,可以较容易而又行之有效地密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沮丧的、经常责备自己不够称职的父母们也是一剂良药。当父母使用专门的时间致力于改善与子女的关系时,内心深处的对于爱的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还会充分体验到身为父母的自豪感。

与孩子共处可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所具有的辐射性,通过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为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个可以效仿的模式,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书稿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童年时代他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他自己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不要以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吃最丰盛的食品、穿最时尚的服装、用最先进的电脑、买最高档的用具就是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其实,当孩子渐渐成熟的时候,他们的精神需要也渐进成熟,他们渴望与父母相处时那融融的亲情和爱!

5.把周末的时间还给孩子

我们的许多家长,生怕浪费孩子的时间,非要让孩子在假期里好好补课。有的家长虽然不想让孩子补,但又怕别的孩子补了,自己的孩子没有补,开学后跟不上,吃亏,就只好同意补。殊不知,从某种意义上说,补了课,对孩子说不定有相反的效果,这就是:疲劳,学习没有节奏感,没有新鲜感,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最糟糕的是,这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其实,认真观察一下,分析一下,大凡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假期里都并不是抓得特别紧的那些人。经常补课的孩子,往往成绩都不太好。但不少家长认为,正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才要补课,如果不补,就更差了。此言差矣!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越不好越补,越补越不好。殊不知,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个假期,彻底放松身心,到开学后再紧张起来,这样的学习效果才可能达到最佳。

6.别让孩子成为父母“战争”的牺牲品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可靠的依赖对象。因为父母在他心中是最伟大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必然会转移到孩子的心灵上,从而使他感到不安和忧虑。夫妻吵架分两种:一是关系不好,感情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吵与不吵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二是夫妻之间不知道怎样相处,不知道怎样用一种更好的方法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就吵架。虽然孩子很明白父母之间没有感情问题,但这种不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被孩子学会。所以最好不吵或少吵,如果实在忍不住,吵后要给孩子道歉,说爸爸妈妈不应该吵架。

夫妻吵架对孩子是一种心灵施暴。一项针对高中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吵架甚至比离婚对孩子的直接伤害更大。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父母吵架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很多孩子会因此而忧郁、孤僻、自卑、偏激或者易冲动、暴躁、好斗等。此外,还易影响孩子对婚姻的观念。

其实,不仅吵架对孩子有心理影响,父母的任何举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这就是家庭教育要求家长们言传身教的原因。有个故事很有意思:一对夫妻怕年迈的父亲吃饭时把碗摔破,就拿喂狗的塑料盆给老父用。一日老父不慎将盆打破,夫妻俩怒不可遏。此时,年幼的儿子却捡起了盆子,并说了一句差点把他们噎死的话:我把它重新粘好,留着等你们老的时候给你们俩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好这个老师,父母们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因此像吵架这种心灵施暴的“身教”方式还是早些弃而远之吧。

六、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家

数天前,南方一所高中的一名高三女生从30多层高的楼上跳下,用花季生命结束了母亲无休止关于她学习成绩的抱怨。

据知情人说,这位女生的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一向苛刻,孩子成绩一下降,她就特别烦躁,特别痛苦,不停地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不停地在孩子面前唠叨,对孩子表现出巨大的失望。最后一次因为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绝望的口气使孩子下定决心走上了不归路。孩子走时,身上的内衣脏得不像样子,似乎很多天都没有换过。

我想起在美国看到的一幕。尽管我并不认为美国的家庭教育完美,但这一幕却让我难忘。在一个社区举行的游泳比赛上,小选手们都在奋力地游着,家长们拚命呼喊加油。当最后一名到终点时,小家伙的父母和叔叔都冲上去抱住孩子,夸他“好样的!”“真棒!”“我为你骄傲!”小家伙也很激动,不停地说着:“谢谢!”仿佛这是一个冠军获得者。

当然,一个社区的游泳比赛不能和我们高考的重要性相比,但我认为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心态值得借鉴:孩子,你参与了,努力了,我们就肯定你,赞赏你!这次失败,也许下次就会成功!这种积极鼓励的心态不仅表现在对这样的业余比赛上,而且表现在对孩子成长的一切方面。

我们很多家长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心态,一方面我们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爱和鼓励,另一方面我们又急于求成,太想让孩子出人头地为自己争光添彩了。当孩子还牙牙学语,就忙着教孩子认字,刚两三岁就找外语班上,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孩子大一点,各种特长班红红火火,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适合不适合,硬塞给孩子一个“特长”,目的很明确:考级、获奖、拿证。随后便将目标瞄向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只要能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只要能拿高分,什么都在所不惜。孩子成绩一上去,全家笑逐颜开,成绩一不好,全家阴转多云。结果,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心理压力“超载”,在家庭这个最后的“避风港”里也无法获得有效的庇护,一有风吹草动,常常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当孩子以出走或结束生命为代价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败时不是太晚了吗?!

我们真正为孩子考虑了吗?当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时候,我们以孩子为本了吗?确实,今天的孩子拥有比以往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今天的孩子面临着空前的学业、升学和就业竞争压力。失败对每一个孩子成长来说几乎都是一门必修课。这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仍习惯于传统的“不打不成器”,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指责孩子的失误或失败,不懂得尊重孩子、掌握孩子成长的教育规律,孩子的心态只能越来越坏,最后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我观察过一些各方面都很出色、心理健康、做事积极的孩子,发现他们在家庭环境上有着很高的一致性:家庭和睦,父母和孩子在感情心理上沟通良好,对学习要求并不苛刻,尤其当孩子有失误时,这样的家庭往往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态度。而一些问题孩子往往出自于问题家庭。正如一位美国父亲在《培育男孩》一书中所说,信仰坚定的父母与和谐的家庭,是好的教育的开端和保障。

家,应该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所有的儿童都有权利要求父母给他们爱和鼓励,这是做家长的责任。如果我们爱孩子,那么就尽心尽意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宽容和鼓励的家庭环境,即使孩子在外面竞争得满身是伤,还可以回到温暖的家,有父母为他疗伤,鼓励他再次站起来,走向新的战场。

七、给孩子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

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心理焦急表现得相当严重,以致适得其反,反而帮了倒忙。专家认为,高考前家长的心态非常重要,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气氛。

不宜过分保护:不少家长在高考前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甚至有的父母请假在家照顾孩子,实际上这不利于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参加高考,反而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

不宜过分干涉:有许多家长认为,这段时间太重要了,要求孩子一门心思的复习功课,对孩子的自由活动进行过多的限制,不准孩子做这,不准做那,除了学习不能做其他事情,这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不宜过分期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无端地拔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不宜过多许愿:有些家长总想用一些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考大学的积极性,比如,“考上大学我给你买个笔记本电脑”,“考上北大清华,我带你出国旅游”,这些许愿不仅起不到积极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孩子的高考复习。

不宜过多唠叨:一些家长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时时对孩子说,要抓紧时间复习,其实孩子的心里已经非常紧张,越说孩子就越紧张,越说孩子越烦躁,不利于孩子备考。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的心态、情绪和自信心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考生的心态。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情绪愉快,夫妻之间、与孩子之间说话要和平常一样和谐。

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当孩子复习功课感到疲劳时,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到室外散步谈心,互相提出想法和要求。尤其是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家长与孩子之间更应多谈心。

溺爱的土壤培育不出感恩的心

一、溺爱是毒

青少年的薄情自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世人得出一个结论,时下的青少年缺乏感恩教育。于是形形色色的感恩教育充斥着整个社会。可是尽管感恩教育盛行,仍然阻挡不住青少年感情世界形势的恶化。不但生活环境里青少年彼此感情对峙日炽,人沦惨剧也已司空见惯。因为孩子个人私欲膨胀,父母满足孩子的能力与孩子的欲望之间反差渐大。从小到大几乎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孩子,面对满足不了自己欲望的父母,感受不到父母艰辛与无能为力,反而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如从前了,对父母的怨怼日深。父母对子女这种无情要是稍稍有点不满,就可能遭到孩子的绝情反抗。

一个19岁女大学生齐萍萍,因为父母干预其无节制上网,竟然亲手用塑料袋先后将亲生母亲和亲生父亲活活闷死。在闷死母亲后,卧病在床的父亲劝女儿自首,这个“中国现行教育的杰出成果”竟然又活活闷死了没有反抗能力的亲生父亲。杀害父母之后3个小时,她将父母尸体拖到洗手间碎尸,用锤子和菜刀,弄了一晚上,只碎了很小一部分,菜刀都砍钝了。于是又把父母尸体分成尸块用水煮了,用塑料袋分成42袋装好。忙完这一切后继续上网,并在网上把杀害父母的事通过网络告知网友。案发后,对于亲手杀害养育她19年的父母不但没有半点悔意,甚至没有掉一滴虚假的眼泪。这说明在她的意识中,根本没有觉得对不起父母。并且为减轻刑罚,编造父母吃安眠药自杀(法医检验了其父母的胃、膀胱等器官,没有检出安眠药的成分,也未能检出其他有毒物质),诡称自己是养女,以逃脱社会舆论的谴责。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大陆的人沦惨剧空前,手段惨绝人寰。大张旗鼓的感恩教育不但没有改善这种现状,反而出现愈演愈烈之势。在审判齐萍萍时,齐萍萍的大伯竟然向法院递交四份请求书,代表全体亲友请求法院能从轻处理:“2004年,萍萍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2008年,她的小叔又得病死了;2009年,萍萍父母亲又被她杀了。萍萍是我唯一的侄女,如果她被判死了,那我们这个家几乎绝后了!”齐萍萍所在的广东理工学院中山校区近200名学生参加了审判旁听,并且深感震惊。其中一名学生庭后表示:“作为青少年,除了学习之外,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会让这样的悲剧少发生或者不发生”。媒体舆论竟然附和这种观点,体现出中国媒体的理性缺失。

近些年,常常看到人沦惨剧的报道。可是被中国特色教育阉割了思考功能力的国人,以人情与同情心为借口,拒绝探讨人沦惨剧的深层次社会根源。谁要是提出这类人沦惨剧与被害的父母有什么关系,立即就被谴责为没有人性。什么是人性?面对人沦惨剧缺乏找寻这种惨剧的勇气,才是最没有人性的;顾虑家族断后,恳请法官“刀下留人”才是最没有人性的;无视以法制教育扼制人沦惨剧的实效性才是最没有人性的。

齐萍萍在案发后辩称其父母因为上学把她的年龄报大了一年,她的实际年龄不到18岁,杜撰其父母事先吃安眠药自杀的行为说明,她是懂法的。而且深知其行为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某种角度,现行法制教育成了人沦惨剧的帮凶,助长了这类孩子的心狠手辣与无情(孩子们学法后懂得规避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