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培养
一、爱是土壤
一个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生命是悲哀的。人需要爱,也需要付出爱,爱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只有爱别人才能体验到爱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要懂得感受别人的爱。
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发现爱和感受爱。曾经有人说过:“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旦父母学会感受孩子的爱,体验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能力得到了展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
没有付出过,没有施过爱,就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要给予孩子施爱的机会,给孩子付出的机会,给孩子孝顺、表达孝心的机会,给孩子服务他人,关心他人的机会。教育者要给孩子表达爱心的机会,体会到孝顺父母的幸福感。加尔多斯说过:“孝顺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拥有了这种美德,人生因之其乐无穷。”无数的生活事实告诉我们:父母对于子女只是倾注自己无私的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清醒的理智。孩子是否有爱心,是否自私,关键在于我们后天的教育,我们如果只让他感受到“被爱”,他将永远不会去爱别人。我们要启发诱导孩子施爱。比如,爷爷、奶奶生日,父母生日,家中有人生病,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等,可以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孩子爱的行动。在感受孩子所施的爱后,关注、认可、强化孩子的关爱行为,孩子的爱心很容易就能成长起来。
二、无爱的土壤开不出花朵
用爱心培养爱心,一次坐公交车,上车时,只有最后一排有一个空座位,有一个不算大的手提包放在上面,两旁坐着母女俩,我走过去,问道:“可以让我坐坐这个座位吗?”母亲并不回答,一脸不情愿的样子,终于将手提包拿了起来。我坐下以后就在想,这位母亲会教出一个怎样的孩子来?
这种自私自利的情况还很多。例如,人们排队等公共汽车时,有的父母让孩子站到队伍前面去,好占座位,以便自己上车后能坐下,这就是自私,就是教孩子怎样搅乱社会秩序。而且,有时孩子犹豫徘徊时,座位没有了,后面上来的父母就说:“你磨磨蹭蹭干什么呢!”竟然训斥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只能培育出没有同情心的孩子。父母的“只要自己家好就行”的想法,会使孩子成为自私的人。而最终,这样的父母将吃到自己酿造的苦果。
孩子的心就像一块广袤的土地,种植邪恶,就会滋长邪恶,泯灭良知;种植仁爱,便会收获关心、宽容、同情。自私的父母造就自私的孩子。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爱心,就绝对不可以让孩子看见他们所敬重的人有不仁、自私或残忍的行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同情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要在后天慢慢发展,在教育好的家庭培养得快一点,在教育不好的家庭发展得慢一点。”“小孩子缺少同情行为,这并不是小孩子的禀性不良,实是做父母的不去教导他们的缘故。”
一位西班牙先生,永远忘不了小时候他父亲做的一件小事。
一次,爸爸带他去排队买票看马戏。排在他们父子前面的,是一对夫妇,带着8个孩子,看上去,最大的孩子也不超过12岁。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身上穿着廉价的衣服,却洗得很干净。孩子们都很有教养,他们两个人一排手拉手依次站在父母后边,叽叽喳喳地谈论着晚上就要看到的小丑和大象的表演。看他们的兴奋劲儿就知道,这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十分精彩的夜晚。
当售票员小姐问要买几张票时,那位父亲骄傲地回答:“我们要8张孩子票和2张大人票。”售票员小姐告诉了他票的价钱。孩子的母亲拉了拉丈夫的手,望着他。那位父亲的嘴唇开始颤抖,他朝前靠了靠,又问道:“你刚才说是多少钱?”售票员小姐又重复了一遍。那位父亲的脸上露出难色,慢慢俯下身去,打算告诉孩子们,因为带的钱不够,今晚看不成马戏了。
这个时候,男孩看见自己的父亲把手伸进衣袋,掏出一张20元的钞票,又悄悄地把它扔到地上,男孩又看到爸爸弯腰捡起那张钞票,拍着那位父亲说:“先生,您的钱掉了!”那位父亲马上领会了爸爸的好意。他接过钞票,忍着泪水,激动地说:“谢谢!这些钱实际上意味很多,很多。”
那天晚上,男孩跟爸爸回家了,虽然父子俩没能看成马戏,但男孩却非常高兴。
虽然爸爸没有直接说出“做人要有爱心”这样的话,但爸爸真诚助人的行为却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这些行为成为日后滋养他成长为有作为、有爱心人的养分。
三、爱心培养爱心
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教育者的行为将会成为刻在孩子心中的丰碑。
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换句话说,只有爱心才能培养爱心。
教育真正艺术,就体现在让儿童不仅学会用眼睛去看世界,还学会用心灵去感受世界。
教育者平时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逐步培养孩子的爱心,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新闻报道、期刊文章中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指导孩子欣赏,让真、善、美的情感伴随孩子成长。
爱,就是付出,且是无条件的付出。在付出爱时,一定要记住:被帮助者的尊严是不应该在这种“给予”中被湮没的,所以帮助者非但不能摆出一副施舍人的架势,更应该随着物质的给予,将精神的关爱留驻在他人的心间。
爱应从身边开始,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素不相识的人,然后爱学习,爱生活,爱工作,最后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孩子固有的爱心。一个人如果连他的母亲都不爱,他还能爱什么呢?
要学会用全身心的爱迎接每一天。要爱所有的人,包括中伤、诋毁你的人,甚至你的敌人。仇恨要从你的血管中流走,你没有时间去恨,只有时间去爱。只要有了爱你就迈出了成为优秀人的第一步。你可以以爱心获得成功、快乐、幸福和心灵的宁静。当你对一切都满怀爱心时,你便获得了新生,否则你只能永远生活在炼狱中。
爱是一生幸福的能力,是一切成功的秘密,让爱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做个善良的人,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某为了测试狗熊的嗅觉,把硫酸扔进熊山,烧伤了狗熊,而事发后他面对审讯的警察说,他也不知道会烧伤狗熊,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又听说有一位父亲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弄了些青蛙来让他练习剥皮,那个孩子开始很胆怯,最后在父亲的教导下,能熟练而麻木地把青蛙皮活生生地剥下来了。这位父亲指导他的儿子获得了“胆量”的同时,已失去了一颗对事物的仁爱之心。
巴金教育子女有过一句名言,值得我们铭记,他是这样说的:“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善良是金。
教育有两大目标:一是帮助人变得聪明;二是帮助人变得善良。善良的情感是良心的头道防线,真正的善良能改变世界。雨果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夸美纽斯说:“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托尔斯泰说:“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卢梭说:“为人善良和正直才是最光荣的。”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马克·吐温称:“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听到。”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
四、尊重生命
人的残忍和暴力的行为往往是从童年伤害小动物时获得快感开始的。要教育孩子尊重生命;不要让孩子虐待各种小动物,不要让孩子看见你杀死动物。如果你无法避免,就要在特例中,向孩子认真讲明这样做的理由。只要孩子对比他小的孩子稍不友善,你就要立刻回报以同样颜色,当他抗议时,你可向他解释;如果他不希望别人这样对他,他也决不可对别人有同样的举止。通过这种方式,别人也具有自己一样情感的事实,就生动地印入他的脑海中了。
少用暴力对待孩子。过于严厉的惩罚不利于克服孩子的残忍行为,要注重方式、方法,采用一般性提醒、批评、沟通疏导及温和式的惩罚。并且暴力教育方式会滋生或助长孩子的残暴行为。
培养孩子的善良情感,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决不能容忍孩子的残忍行为。平时要教导孩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有伤害别人的念头,更不能讲所谓的“哥们儿义气”而去助纣为虐。行为残忍的人都是愚蠢的,是缺乏良好教养的表现。并且要求孩子不准贬低、诋毁别人,造谣中伤别人,不要搬弄是非,道人长短,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一切事情。
拒绝暴力文化。弗洛伊德说过:“童年生活决定人的一生。”教育者要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孩子受恐怖文化的影响。不容否认,电视、互联网、电影和电子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的暴力和残忍的形象。研究表明,反复接受暴力的影视节目和游戏的孩子们很少有表现出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的善良行为。人们观看媒体的暴力越多,就会变得越麻木。我在看《拯救大兵瑞安》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些表现受伤和奄奄一息的士兵的场面惨不忍睹,我深感痛苦。然而,我听见坐在我前面的几个十几岁的孩子们却哈哈大笑,我难过得要命,心想他们怎么会如此残忍,看着人死亡还那么开心。那是因为他们对残忍司空见惯,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目睹残忍行为不再产生那种对受害者表示关心的同情冲动,取而代之的是,这些人只能做出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的反应。
产生善良危机的因素很复杂,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孩子们接触的暴力信息实在太多了。
五、同情心
清代黄宗羲说过:“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培养孩子的善良情感,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拥有同情心,许多年前,在弗吉尼亚北部,一个很冷的晚上,一位老人等待骑手带他过河,他胡须上的霜已在严寒中结成了冰。等待是永无止境的。在冰冷的北风中,他的躯体变得麻木和僵硬。
他听见沿着冰冻的路面奔跑着的逐渐走近的均匀的马蹄声;几位骑手见他忧虑地看着他们。他让第一位骑手走过去而没有使自己引起注意,第二位、第三位都这样过去了。当最后一位骑手来到老人面前时,老人已像一个雪人了。
老人看着骑手的眼睛,说:“先生,您不介意带一位老人过河吧?我已经找不到路了。”
骑手勒住马缰答道:“当然,上马来吧。”看到老人被冻僵的身体不能起身,骑手不仅带着老人过了河,而且把他带到了目的地。
当他们来到温暖的小屋前时,骑手好奇地问:“老先生,我注意到您让好几个骑手走过而没有请他们带您。然而我来了,您却即刻请求我,我觉得奇怪,这是为什么?在这样寒冷的冬夜,您情愿等待和请求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了,您怎么办呢?”
老人慢慢从马上下来,直视骑手的眼睛说:“我在这里已经有好些日子了,我想我更了解当地人。”老人继续说,“我看了他们的眼睛,立即知道他们并不关心我的状况,请求他们帮助是没有用的。在您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友善和同情。我知道,您善良的品德使我有机会在我需要时得到您的帮助。”
一席温暖人心的话感动了骑手,“我非常感谢您刚才所说的”,他告诉老人,“我以后决不会因为自己太忙,而忽略其他人需要的友善和同情。”
说完,骑士掉转马头向白宫归去。这位骑士就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
我们总感觉,我们社会中有很多人非常缺乏社会公正的观念,讲亲情而不太讲博爱。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掌握权力的人,一些腰缠万贯的人,一些身处高位的人,只要自己过得好,很少关注弱势群体。而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良知所在,就系于她是如何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的。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所有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英国也有句名言:“一个人的不幸就是所有人的不幸。”
英国作家王尔德认为:“同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东西。”同情心是爱心发生的基础,没有同情心,也就没有爱心。没有对人的同情心,就不可能有仁爱精神。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是情感荒漠化的人,这种人是不可能获得真正成功的。
同情是分担和感受别人忧伤的一种能力,是支持非观点的关键情感,是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孩子有了同情心,就能增强对别人想法和见解的认识。同情能提高人情味、礼仪和道德。同情能让孩子警觉到别人的困苦,并触动他的良心的感情,使得孩子们变得宽容和怜悯,理解别人的需要,富有足够的爱心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麻烦的人。一个学会了同情的孩子更能理解人和关心人,而且一般更加善于处理愤怒。
培养孩子为别人着想的同情心,鼓励孩子努力想象别人的感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进行角色互换,讨论对方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让孩子想象别人的感受,这三种方式来进行。
六、公益活动好处多
教育者要多引导和鼓励孩子多关爱弱势群体和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