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花花世界不染尘
48869100000031

第31章 讲者与听者

有一次应邀到某学院为佛学会讲一个激励课题,题目大概是“攀登生命的最高峰”。后来听一些同学说,某些听众的反应颇失望,因为他们是想听具有激励意味的内容,而我在整个讲座中,几无高潮、激昂的情绪,更无口号、激励的动作。

这使我发觉原来有很多听众在听讲座时,内心里对讲者及其内容先圈定了一个框框。若主讲人所讲的符合了这一个框子里的内容或表现,他们就会觉得满意或认为讲得好,否则就失望了。

这种态度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若全无标准地去听讲座,那么随意去,随意听,过后不论有没有收获也随意,那也没什么意思的。但如果太过重视自己定下的框框,抱着成见而去聆听讲座,往往也会使自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如果讲者的方式与自己的要求相反,而自己依成见去排斥的话。

一般受邀演讲者,自有他一定的水平,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包括知识与经验。如果去听讲座时,抱着学习的心理,不背着什么包袱,让讲者的知识与经验,通过演讲,而使我们可以适度地吸收及消化,若觉得不适合自己学习的,就忘掉它,或暂时保留。

当然有些主讲人是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付讲座、敷衍听众,这类主讲人应受到批评,并应被淘汰。主办当局不应只是重视主讲人的名气,更应重视其讲学的态度;听众也不妨如此:勿定太多的标准,勿有太多的成见。只要主讲人是诚心、负责任地演说本身的知识与经验,而其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的讲座就是成功的了。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一日·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