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学校建设
一、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概况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随着外来农民工的增多,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利提供保障,使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教育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民工子弟学校依然作为对公立学校的责任弥补而存在,发挥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作用,还谈不上办出特色,打出声誉,无论在学校的硬件建设还是软环境建设,依然困难重重,为生存而奔波。
(一)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的现状
部分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资金缺乏,教学设施不足,大多学校校舍简陋且常常搬迁,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据我们的调查,在民办学校中,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占53.2%,没有教学用显微镜的学校也占了被调查学校的26.5%。
1.校舍简陋而漂泊
政府对民办教育支持不够。比如,新建、扩建校舍,除了土地征用费外,还要缴纳“报建费”、“土地出征金”、“设施费”、“消防费”、“人防费”等一系列费用,这些费用公立学校也要缴纳,但他们是国家出钱,民办教育没有国家拨款,负担十分沉重。
“动荡漂泊”、“南移北迁”,可能是形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最恰当的词。“我们的学校曾有过两个星期搬了三次家的记录。”北京市丰台区一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说。“因为没有名分,我们不能给学生办学生证、毕业证,甚至没有固定的学校校舍,教室都是随便租的房子和场地,只要有风吹草动,我们就得搬走。”同属打工学校的石景山区黄庄小学负责人也感到很无奈。
条件简陋,环境恶劣,是许多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位于海淀区五路居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沿着石子、灰渣铺成的简易小路走进去,可以看见破烂的校门。整个校园不足六亩地,原来是一家涂料厂废弃的场院,操场居中,四周是破旧的库房和临时搭建的由简易房改造成的教室和老师宿舍。教室大小不一,从十多平方米到二十多平方米都有,油漆斑驳的旧木门,有的还包着锈迹斑斑的旧铁皮,墙只有六七厘米厚,由薄水泥板拼成,屋顶是搭工棚用的石棉瓦。教室里的桌椅高低不齐、颜色不一,一看就是买来的旧桌椅。
在二年级一班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满满地挤着45个小学生,前后两排桌子的空间勉强可以挤进人去,最后一排的孩子紧紧地贴着后墙坐着。一个简易煤炉立在教室的墙角,长长的铁皮排烟管黑乎乎地通向屋顶的一个小孔。
教学设备简陋是另一难题。行知学校没有一间实验室,更没有计算机房和语音室。毕业于河南潢川师范学校的几位年轻老师说:“我们哪有那个条件,许多老师都从来没用过电脑。”
2.办学环境较差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所处的环境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环境。此类学校一般都建立在相对较偏的郊区,社会治安状况、生活卫生环境等都相对较差,有的学校毗邻工业污染区,饮用水、空气的质量都不好。二是家庭环境。由于出生于农民工家庭,学生父母自身受到的教育有限,而且他们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指导、督促孩子的学习。家长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因家庭条件有限而缺少应有的关心,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三是社会环境。社会对此类学校的关注普遍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此类学校予以足够的关心,地方政府出于体制原因,只能在土地等问题上予以一定支持,其它方面的帮助极为有限,社会各界也很少关注。办学环境总体来说相对较差。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某些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或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原因,有28.6%的学校不开设实施课程,不提供课程需要的实验室和试验设备供学生作深入的学习。与此同时,有些学校则打着“教学特色”的旗号,培养某个方面的特长,却忽视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这造成了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失去了民办教育对农民工子女公平受教育的意义。
4.师生比例失衡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近五成办学者与聘任教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近六成学校没有为教职工购买社会劳动保险;只有54%的民办学校教师具备教师资格,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不到16%。而且教师的待遇偏低,月工资为750至1400元,近8成老师对工资和福利不满意。因此,教师流动性大,每年有6%-11%教育自然流失。在师生比例的调查中,教育部规定国家中小学师生比例为12:1,广州地区中民办学校的实际比例为17:1,而其它地区师生比则更高。
5.教师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主要为公立学校离退休教师、农村学校外流教师、待业求职大学生以及文化程度较高的进城务工者,许多教师都是临时从教,流动性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游离于政府和社会保障系统之外,学校设施较差,教师生活一般比较艰苦,工作量大,教学负担重,工资待遇比较低,没有生活保障,这容易造成教师外流。另有学校的解体、重组、待遇差别以及因为学校连连被取缔而产生的心理恐慌等问题,都会导致教师的流动频繁。
6.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伴随着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喜人的现象:例如教师逐渐以在公立学校工作过的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为主,学历层次在多样化中逐步提升,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数比例逐年增高,教师群体的被认可度也较高。然后,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管理上的缺陷,办学者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办学者因教师流动性大而不愿做“无谓”投资等原因,此类学校的教师少有或几乎没有系统的培训或学习的机会,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7.学生流动频繁,管理混乱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籍贯基本上与进城务工人员来源地相吻合 ,由于其父母工作和住处的不断变动,学生考试户口规定及各校之间的生源竞争等原因,学生流动频繁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中普遍存在,造成学籍管理上的混乱和无序,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就学监控。
8.学生的身份认同带来的教育困境
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认可度比较高,身份认同是主要原因之一。相反,由于怕子女受岐视,教材不街接及学校收费等原因,有些流动儿童的家长对于子女分流进入公办学校并不支持,这与城乡二元体制,主流社会排斥等所带来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中常遭受不平等待遇有关,也与教材非同一性有关。这些对流动儿童溶入当地社会以及接受进入公办学校的分流量形成阻碍,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9.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大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多次不愿让子女重复自己的生活,因此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希望他们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为了给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整日忙于打工或经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子女的学习,而且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随着子女年级的升高,渐渐呈现出无力辅导的现象,这些综合起来,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状况。
(四)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争取政府优惠政策。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之间人员流动加大、国家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它在目前教育舞台上扮演着特别的角色,是不能忽视的教育新现象。学校要采取政府和教育部门帮助解决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遇到的困难。在办学资金上,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教育方面消除户籍障碍,这样可以缓解农民工子女学校紧张的状况;政府可以出面组织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给学校以各种形式的资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这些为城市发展作出切实有效的政策,保证此类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部门应切实执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保障教师的资格认定、教师职称的评定、教师业务培训、教师的聘任、人事管理等工作得到落实。教育部门还可以牵头,让一些重点学校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保证教学资源共享。如操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时间地点对此类学校开放,解决其教学困难等等。
2.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努力给学生成长提供条件,千方百计保证办学资金足额到位。在办学人自己所属经济实体的基础上,可以向当地政府请求支援,尽量争取一些财政拨款;可以利用校办工厂自筹一些,还可以争取港台爱国爱教人士的投资,同时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做到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服务留人。还要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途径,给自己学校一个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制定出切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办学目标。
3.号召并帮助每个家庭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虽然工作繁忙,但父母在工作之余,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经常与孩子作平等友好往来的交谈,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教育和引导,使孩子较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适应城市的生活;父母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不能在学习上予以指导,但可以带孩子到公园、科技馆、文化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参观,尽量给孩子提供各种接触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环境,而不至于使孩子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里迷失了自己。同时父母应与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多与老师交流,以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子弟学校应不断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科学管理,提升学校各类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水平,让民办学校也成为学龄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农村学校建设概况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改造的投入,同时社会捐资、引资也有所增加,所以在农村再一次掀起了中小学校建设高潮,使农村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学校建设牵涉面多,工作难度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在农村学校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一)农村学校建设的现状
1.教育经费紧缺,办学条件较差
学校教学设备中尤其缺乏实验仪器和设备。一些实验课基本没有条件开设,学生在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时经常感到困难。学校的化学设备不充足,很多实验都是老师画,学生在下面看。有时教师从网上找些FLASH,在多媒体教室演示给学生看。即使是在有设备情况下,也多是只有一套,只能老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没机会亲自动手做。所有的小学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而且教学点没有任何实验器材。
音乐、体育、美术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学校没有专用的音乐、美术教室,即使有也少得可怜,内部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所有学校的操场都没有硬化,篮球、排球、乒乓球运动场地均为土质地面,学生活动时灰尘满天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部分学校的操场还伴有石子,学生在操场活动很容易摔倒。即使开设了体育课,老师也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只是任学生在操场上嬉戏。所用的器材都是学生自制的或购买的,如沙包、跳绳、毽子、玻璃弹子、滚铁环等。
图书室资源匮乏。学校图书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组织机构的细胞,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丰富师生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传媒平台,是课堂教育的外延和继续,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贫困地区因为财政困难,资金有限,师资紧缺,无力对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发展投入财力、人力,加之人们对学校图书室的潜在教育功能作用认识不足,资金、馆舍、文献严重匮乏,与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极不协调。
首先,图书数量不足。大部分学校的图书量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而且新购图书量极其有限。尤其是教师用书量严重不足,每年购书量有限,新购图书量主要根据该年学校经费的情况而定。
其次,图书内容陈旧。现存图书内容很陈旧,新购图书数量有限,图书室中大部分是几十年前的旧书。即使是部分捐赠的图书也是书店积压的旧书,真正适合师生阅读的图书很少。
再次,图书室的利用率低。目前在农村学校图书室建设还是一个“盲区”,除了由于图书量小,图书内容陈旧使得学生的借书、读书的热情不高外,学校图书室不能向学生按时开放或开放时间短也影响到学生借阅收籍。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从学校图书室借书,他们主要通过学校外面的书店租书,租的主要是小说。
2.师资队伍不稳,总体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素质低,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近几年来,虽然有一批青年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农村中小学教育岗位,给教育战线“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从数量上来看仍然微不足道,教师队伍素质的总体水平不高,难以给农村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