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蔬菜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产品购销制度和价格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得到合理化调整,农民有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产品的最终效益来选择自己的种植种类、种植品种以及种植方式的决定权。蔬菜较高的种植效益引发了农民的极大积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增加很快。
2001 年,我国每公顷蔬菜的产量只有荷兰的38%。因此,蔬菜单产水平提高的空间很大。
(四)加工增值能力加大
由于长期以来蔬菜的贮运加工技术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从适合的品种到定向生产管理、采收手段和方法、采后预处理措施、运输工具、贮藏加工技术及设备诸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致使产品保质期短,在运输、贮藏过程中损伤和变质现象较严重,蔬菜产品产业链条尚没有形成。中国蔬菜产业加工增值能力的低水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蔬菜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出口地区有望拓宽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蔬菜出口的90%以上销往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市场集中度系数较高。近几年来,蔬菜出口市场已由传统的日本、韩国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拓展到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因此,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将给我国蔬菜出口创造极大的发展空间。
(六)蔬菜物流领域
(1)实现蔬菜采前管理、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统一协调管理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包括采前、采后、生产、贮藏、加工、流通和销售的全国蔬菜产品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蔬菜及其加工品的规格、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2)产后蔬菜保鲜技术研究正向综合控制的方向发展,其中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农业控制和生物技术控制。大多数蔬菜采后保鲜工作的重点是向世界发达国家靠拢,主要研究开发运销流通中的商品化处理增值技术、研究对国内和国外运销供应中2~3周时间内的防腐保鲜技术。多功能、经济实用的贮运保鲜技术和设施重点仍放在冷藏、气调贮藏、减压贮藏、湿度控制、塑料保鲜膜的研究和改进上。大力发展气调库贮藏保鲜技术和设备,大力开发天然保鲜剂贮藏保鲜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塑料小包装,大力发展冷藏气调集装箱。应用于蔬菜贮藏保鲜的分子生物学重点是成熟调控、衰老调控、抗病、抗冷和抗褐变的研究,为市场提供耐贮运保鲜的产品。
第三节 蔬菜贮藏加工的产业政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2]62号)、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农企发[2004]4号)等系列文件都重点部署了支持和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蔬菜产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为了贯彻上述文件精神,结合蔬菜加工业发展实际,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 5)》,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科技部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联合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都具体阐述了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发展的重点、方向、措施和目标,以及政策保障。现将相关内容分别阐述如下。
一、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1. 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
重点在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 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
2. 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
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3.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
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培育驰名商标 00个以上。
4.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大提升
力争一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5. 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有大进展
建设一大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二)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
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对龙头企业贷款可以给予适当贴息,对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各级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研究并支持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并在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率先进行农业保险试点。
2. 加大投资支持力度
采取有偿无偿相结合、投资参股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
3. 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税收政策,对于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加工生产设备,可按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 大金融支持力度
切实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收购资金提供资金供给,对龙头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贷款支持。对参与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采取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形式,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抵押困难。农户小额贷款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可以由龙头企业提供担保,或者在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承贷承还。鼓励和扶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外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
5. 加大出口支持力度
积极促进园艺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开展产品和生产体系认证。继续完善农产品出口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为农产品出口提供金融支持,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出口型龙头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二、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我国蔬菜加工业发展重点
1. 蔬菜汁加工
加强蔬菜汁加工专用品种引进和选育,研究原料预处理技术、高效榨汁技术、膜技术、非热力杀菌技术、无菌包装技术、浓缩汁冷冻贮藏技术以及综合利用技术等;对引进的关键设备与零部件及加工工艺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引进新型的加工设备,如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机等;开发蔬菜汁新产品,主要包括NFC蔬菜汁、复合汁和果蔬汁主剂;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蔬菜汁加工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和推广。
在加工布局上,原料主产区建立浓缩加工厂,发展浓缩蔬菜汁、蔬菜浆等半成品,大中城市等消费市场建立灌装加工厂,发展蔬菜汁终端产品;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发展番茄酱;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发展直饮型蔬菜汁终端产品;形成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半成品与终端产品、出口与内销产品共存的产品结构布局。
2. 蔬菜罐头加工
选育适合罐头加工的专用品种,并对其加工特性进行研究;加强去皮技术、电脑程序控制自动杀菌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研发连续化、智能化的加工装备;开发易开罐、软包装、半刚性包装等新型包装容器和材料;重点开发轻糖型、混合型等新型蔬菜罐头产品,建立并推广罐头加工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立足区域布局和产品布局,考虑原料基地和产品市场两大因素,进行企业的合理布局。在河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南、新疆等传统生产省份集中发展蔬菜罐头生产;在福建、山东、山西等发展芦笋罐头;在浙江、福建等发展竹笋罐头;在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番茄罐头。
3. 脱水蔬菜加工
选育适合脱水蔬菜加工的专用品种,并建立原料基地;研究冷冻干燥、真空微波干燥、低温膨化干燥、联合干燥、太阳能利用及产品分级等技术,开发新型脱水蔬菜产品;开发先进、高效、节能的脱水设备;建立并推广脱水蔬菜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在蔬菜主产地及东南沿海贸易发达地区,如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发展脱水蔬菜产业,同时向西部地区如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发展,形成“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加工”的“双优”布局。重点发展洋葱、大蒜、南瓜、胡萝卜、姜、辣椒、萝卜条等脱水产品,扩大脱水马铃薯、洋葱、胡萝卜等大品种生产规模。重点在东南沿海出口基地进行加工业布局,同时发展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及东三省的脱水蔬菜加工,增强向中亚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出口能力。
4. 蔬菜速冻加工
选育适合速冻蔬菜加工的专用品种,并对其加工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快速冻结和快速解冻新技术,开发速冻蔬菜新型产品,扩大豌豆等产品生产规模;开发生产能力高的连续螺旋式速冻机、超低温液氮和二氧化碳喷淋式速冻机以及配套的蔬菜预冷机,并开展速冻包装材料的研发;建立并推广速冻蔬菜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在蔬菜主产地及东南沿海地区,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地发展速冻蔬菜产业,同时向东北及云南、新疆等边疆省(区)发展,形成环形发展产业布局。重点发展芋头、菠菜、豆类等速冻品种,扩大豌豆、马铃薯等大品种生产规模;重点在东南沿海出口基地进行加工业布局,加强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区及东三省的速冻蔬菜企业建设,增强向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出口能力。
5. 蔬菜物流
研发蔬菜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蔬菜贮运保鲜新技术,开发新型蔬菜保鲜剂、保鲜材料及保鲜设备;研究蔬菜鲜切技术、品质控制及快速检测技术;建立蔬菜冷链贮运系统和蔬菜物流信息平台;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要求建立蔬菜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并进行产业化推广与示范。
立足河北、辽宁、山东等蔬菜主产区进行物流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大蒜、洋葱、番茄、芦笋、青椒和辣椒、胡萝卜、萝卜、甘蓝、花椰菜等出口蔬菜。在东部沿海地区蔬菜主产地建设大型蔬菜物流企业。
(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金融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2)鼓励探索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新机制。
(3)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化服务。
(4)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5)推进重点任务实施。
(6)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三、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一)蔬菜加工业是“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
1. 发展方向和目标
蔬菜加工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蔬菜罐头、切割菜、复合果蔬汁;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蔬菜预冷、分级、包装、贮运现代物流体系,加快蔬菜皮渣综合利用和蔬菜流通技术研究,开发蔬菜功能产品。
“十一五”期末,基本建立我国现代蔬菜加工和物流配送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果蔬加工业产业集群。到20 0年,蔬菜采后商品化率提高到60%以上,采后损失率降低到0%~ 5%,蔬菜的深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 0%~ 5%和3%~5%,蔬菜皮渣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
2. 区域布局
在原料主产区重点发展浓缩蔬菜汁(浆)、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罐藏蔬菜等加工业及贮运保鲜;在大中城市等主销区,重点发展蔬菜汁等终端产品。同时,大力培育大型蔬菜流通加工企业;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番茄酱,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蔬菜主产区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发展脱水蔬菜产业和蔬菜速冻产业,形成环形产业布局,增强出口能力;在蔬菜加工上,重点开发蔬菜预冷和配送设备、蔬菜分级包装设备、净菜加工与贮运设备、冷打浆设备;在饮料制造方面,重点发展无菌冷灌装设备、大型饮料在线检测及自动剔除设备、全自动饮料混合设备、加工前处理装备、高分子材料自动“制瓶—灌装—封口”一体化设备。
(二)“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
(2)加大对食品工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3)建设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
(4)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打造食品工业知名商标。
(5)培育和壮大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6)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发展领域。
(7)强化食品标准管理,加大标准实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