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啤酒之河
48833900000022

第22章 后记

1974年夏,文革硝烟尚未散去,在湖南湘乡一个叫新坳的小地方,一群年青人在忙碌着。一口铁锅、几个沥青池和碳钢罐,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鼓舞下,“土法上马”开始了啤酒生产,其情形有如欧洲中世纪的啤酒作坊。其后,在省、地、县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获得250万元的拨款,开始了年产2000吨啤酒厂的建设。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啤酒厂终于建成了。我经常回忆那难忘的岁月,深知啤酒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大家的奉献,广大的劳动者是啤酒之河永不枯竭的源泉。借此机会,心香一瓣,以此书献给那些曾经支持过啤酒事业发展的领导和仁人,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敬意。

光阴荏苒,往事如烟,转眼30多年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啤酒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啤酒生产大国。回顾以往的经历,感慨万端,一切恍若梦中。我为亲身参与中国啤酒业的发展备感自豪。由于进入啤酒行业,接触啤酒文化这一课题,有机会深入了解啤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因而也为博大精深的啤酒文化而深深叹服。

本人1990年到广东,曾多次去欧洲,参观过许多国外的啤酒企业,在德国某啤酒博物馆住过近一年。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许多啤酒厂,都建有啤酒博物馆,啤酒博物馆成为欧洲啤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宣传啤酒文化,普及啤酒知识,本人一直希望建立中国的啤酒博物馆。为此,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收集啤酒文化方面的资料。经长期不懈的努力,收集的资料包括苏美尔人、古埃及人酿造古代啤酒的证据;欧洲尤其是德国啤酒发展史的实物模型、铜版画、19世纪啤酒杂志、挂图、图片等等。其中图片、照片达数百幅之多,收获颇丰,许多资料在国内是唯一的。近年来,部分资料在金威天津公司、东莞公司的啤酒文化展览馆和游客见面了,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啤酒起源和发展历史资料基本在国外,收集的难度相当大。如汉谟拉比石柱,在国内只能见到黑白轮廓模糊不清的图片,后来在国外资料上找到一张三分之一的石柱上部照片。今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北京的外甥女熊晓红家中,得到了汉谟拉比石柱的完整照片。苏美尔泥板文书在国内也只有模糊不清的黑白图片,多年后,从国外资料上最终找到了清晰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今后还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本人将一如既往,尽一切可能,不断完善丰富其内容。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特别感谢德国徐东平博士的帮助;老同事赵付成提供了许多资料;金威公司靳启海先生提供了图片;陈桉女士提供了美国亚基玛酒花资料;中国国际电台肖兵女士提供了《古兰经》图片;广州啤酒厂谢祖良先生、刘天丽女士、湖南文端元先生等提供了有关资料。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轻工业广州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李国功总工、广东省啤酒协会郭营新会长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于所有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啤酒业界许多单位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欢迎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将在再版时加以补充和修订。

作者

2006年5月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