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心理学·宝宝每一天:0-1岁宝宝不哭
48829500000012

第12章 5月龄(2)

爸爸:(蹲在宝宝面前,一只手挡住眼睛,再慢慢张开手指,从指缝中露出笑眯眯的眼睛。 )

宝宝:(突然变得兴奋起来,仔细盯着爸爸的动静。 )

爸爸:(用两只手蒙住自己的脸,再向两边张开手,露出脸的同时发出猫的叫声。 )喵!

宝宝:(兴奋的情绪更加强烈,用两只胳膊上下挥舞拍打身体。)咯咯咯!

爸爸:(拿一块纸遮脸,并用更多手法。 )喵喵喵!

宝宝:(开心至极,发出了小鸭子样的笑声。)嘎嘎嘎!

另一个版本

妈妈试着用布遮住自己的脸问宝宝:“妈妈在哪儿?”然后,在露出脸时说:“妈妈在这儿!”可以通过在露出脸时将布上下左右移动,来加强这个游戏的趣味性。

为保游戏有效常新,妈妈藏起来的时间不能太久。如果宝宝等得时间过久,他会认为妈妈已经不在了,而去注意别的事物。妈妈在物体后面探头的方向应一致,便于宝宝掌握游戏规律,在游戏中得到满足与欣慰。

培养一个“啃书虫”——家庭教养

一个喜欢看图书的宝宝,不是在一天之间突然爆发出对图书的热情的。自婴儿时期开始与书结缘的宝宝,会使图书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以宝宝为中心

父母与婴儿共读的焦点应该放在婴儿身上,而不是图书。有些父母对于宝宝一些拍、打、抓、咬、丢等行为不能容忍,不愿意继续念图书给宝宝听。事实上,这些都是宝宝认识图书的必经阶段。所以父母应该从婴儿的视线和行为举止,判断阅读活动是否要持续、扩充,或是得先暂告一段落,不能以图书为中心,坚持要看完一本书才停止。

亲子共读技巧

以手指指点:指点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婴儿认识大人的指向。例如,用手指着图画书上的图做说明,当嘴里说“树”时,就要用手指着图画中的“树”。如果宝宝长时间注视着某一张图时,家长可以重复指点说明,而且,为了让婴儿有充分的时间处理他所接收的信息,每次读书的间隔及速度可以放慢一些。

预备设计环境

将所有的书都放在宝宝看得到的地方,读完书后,要当着宝宝的面,将图书放回到原位,并加以说明:“妈妈把书放回箱子里去了。”当宝宝自己有行动能力时,家长会发现,宝宝能独自将书拿出来看,看完后又将书放回去。当宝宝长大后,他可能不记得婴儿时期所发生的事。但是,他会记得小时候那种温暖与被爱的感觉。

移动身体的绝招:打滚儿——大动作

宝宝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在学会爬之前,会采取其他移动身体的办法,如翻身打滚儿等,爸爸妈妈应该鼓励、支持和帮助宝宝。千万不要制止宝宝的探寻欲望。这个阶段,妈妈要防止宝宝坠床,同时要把宝宝能够到的危险品收起来。

拟定情景:打滚儿

时间:进食后1小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

(宝宝趴在床上吭哧吭哧地啃着嘴上的玩具。 )

妈妈:(拿着一个新玩具走到床前,把玩具伸到宝宝眼前。 )宝宝,看这个玩具。

宝宝:(眼睛一亮,丢开手里的玩具,去够妈妈手里的新玩具。 )啊呜!

妈妈:(把玩具放到宝宝的身侧)宝宝翻过来拿啊。

(翻身有两种方式,从俯卧到仰卧与从仰卧到俯卧,打滚儿需要把这两个过程连起来。宝宝一般先掌握从仰卧到俯卧的翻身。 )

宝宝:(把手臂伸向玩具,想要够取玩具,仍旧够不着,急得吭哧吭哧直喘气。)

妈妈:(扶着宝宝的肩膀和臀部轻轻推动,让宝宝翻到仰卧。)来,我们翻过来够玩具。

宝宝:(终于把玩具拿到手里了,开始玩玩具。)

(几天以后,在宝宝玩玩具的时候,试着把玩具放到更远的地方,辅助宝宝通过连续的翻身动作够取到玩具。)

(帮助宝宝在被动打滚儿时,适应打滚儿这个动作,以后宝宝想去取远处的玩具,就可以自己使劲滚过去取。学会连续翻滚,宝宝就能用自己的力量,离开躺着的地方够取东西了。)

(开始时让宝宝可以轻松拿到,逐渐增加拿取玩具的难度。)

宝宝发脾气——心理发育

宝宝有时候会突然发脾气,很多父母被搞得莫名其妙。其实,了解宝宝,是避免宝宝发脾气的关键。

洗澡时发脾气

宝宝在洗澡时碰到不愉快才会害怕洗澡,比如洗澡水的水温不对劲,洗澡过程中不舒服等。

宝宝的洗澡水温要比大人的低一点,最好准备一个温度计,或者用胳膊试水温。给宝宝裹一块大毛巾入浴,可以消除宝宝的紧张,同时妈妈托宝宝身体的手也不那么容易打滑。另外,要先用手抹沐浴液,再往宝宝身上软软地、暖暖地抹。

黏人,不抱就哭

宝宝黏人,不抱就哭的现象很普遍。不必担心会养成哭着要挟大人抱的习惯,受到充分搂抱和爱抚的宝宝,以后反而哭得少,不缠人。不大被关注的宝宝,情绪焦躁,更易哭闹。哭闹撒娇,是这个月龄宝宝建立信赖的基础,这就需要大人的耐心了。

除了抱,不妨用眼神安慰宝宝。妈妈来到他的身边,温柔地微笑着看他,轻轻地和他说话。宝宝看到妈妈的笑脸,会比较安心,哭泣也许就会停止了;用玩具逗宝宝玩;录下宝宝哭闹的声音,让他自己听。

长牙期间脾气大

宝宝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塞进嘴巴,乱咬乱啃,不给他,就大闹;而且晚上也睡不安稳。妈妈千万要注意,玻璃制品、有锋利口和尖口的东西,绝对不能放在宝宝的身边,避免发生危险。给宝宝吃一些烤馒头、面包干和饼干,这些食物硬中带脆,宝宝咬起来比较过瘾,入口易化,易吞咽,这不仅能止痒,还能促进牙床骨的发育,摩擦牙龈,帮助乳牙的萌出;市售的婴儿啃咬器也可以试试。

发出双辅音——语言智能

模仿是宝宝最好的学习方式,对于发音来说更是如此。但宝宝能否说出真正意义上的“话”,还需要把发音跟语音听力、认知能力相结合。

模仿发音

在宝宝还没有语言理解能力时,发音练习只是有趣的模仿游戏。训练时,妈妈要用愉快的口气与表情发出“ma-ma”“baba”等重复的音节,还要和宝宝保持面对面的训练,使宝宝注视妈妈或爸爸的口型,同时每发一个重复音节,就应该停顿一下,给宝宝一个反应和模仿的时间。

模仿发音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次说太多的音,不要急于求成。另外,宝宝模仿成功要及时鼓励,用拥抱、亲吻、欢笑等宝宝能够理解的快乐表示,强化宝宝的正确发音。

拟定情景:说出“妈妈”

时间:玩耍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爸爸

(母子面对面坐着玩。 )

妈妈:(指着自己的脸)妈妈、妈妈,(指指爸爸)爸爸、爸爸,(拿着全家福,用手指着。)妈妈、爸爸。

宝宝:(用手摸妈妈的嘴巴)啊啊……

妈妈:(把宝宝抱到镜子前,指着镜子里的自己。)妈妈、妈妈。(再指指自己的脸)妈妈、妈妈。

宝宝:(看看身边的妈妈,又看看镜子里的妈妈。 )

妈妈:(指着镜子里的爸爸)爸爸、爸爸。(再指指身边的爸爸)爸爸、爸爸。

(同时对比着学习两个熟悉的称呼,宝宝学得更快。比如:这是妈妈,这是宝宝,或者这是爸爸,这是妈妈。 )

(适当提问,引导宝宝开口叫。可以对着镜子或照片,问哪个是妈妈;或者指着妈妈问这是谁。 )

(宝宝最早发出“ma-ma”这个音在4个月左右,但有意识地叫妈妈要到6~10个月之间。 )

认识家里的物品——认知智能

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先听懂之后才能会说,所以这个月龄的宝宝,语言理解训练更为重要。如果宝宝已经能够听懂自己的名字,妈妈就可以着手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了。

有意教认物

对宝宝来说,世界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妈妈或爸爸要帮他一一认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妈妈或爸爸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基本上是随机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或者干什么就说什么,而在宝宝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妈妈或爸爸就要有计划地教宝宝认识周围的日常事物了。

如何教认物

理解语义。教宝宝认识周围物品时,要给宝宝准备一些方便拿取、安全又结实的物品,比如球类玩具、塑料餐具等,每次给宝宝取一件物品,重复物品名称,促进宝宝理解这个发音代表这个物体。比如,妈妈轻轻摇着小铃铛,先引起宝宝的注意,然后在身体一侧摇响铃铛,同时问他:“铃铛在哪儿呢?”如果宝宝知道去寻找,就说明他明白“铃铛”的意思了。

指认物名。经过多次练习,宝宝对几个名字有了记忆之后,再教宝宝听到物名后用手指出相应的物品。

随时随地教认

教宝宝认物是个重复的过程,可以随时随地把身边的物品讲给宝宝听。

宝宝最先学会指认的是在眼前变化的东西,如能发光的、发声的或会动的东西,灯、电视机、电动玩具等。

可以用色彩鲜艳、图幅较大的卡通画报代替真实物品给宝宝看,但前提是要先让宝宝认识真实的东西,以免卡通形象在宝宝的脑海里先入为主,妨碍日后认识真实的物品。

音乐律动——音乐智能

律动与节奏是音乐智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宝宝来说,他们还不能真正的开始唱歌,对乐曲意义的理解能力也是十分有限,所以对处于这个时期的小宝宝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和律动能力就会显得更合适。

拟定情景:随着音乐“动起来”

时间:玩耍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爸爸

(房间里响起轻柔舒缓的音乐,宝宝斜靠在沙发上,静静地听着音乐,眼睛注视着妈妈的一举一动。)

妈妈:(轻轻握着宝宝的两只小手。)宝宝,音乐真好听,我们来跳舞好不好?(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宝宝的两只手臂。)

妈妈:(握着宝宝的小脚,在该有节奏的地方轻轻对拍一下。)来,打打节拍。

宝宝:(开心地笑。)

妈妈:(抱起宝宝,随着音乐的节奏左右晃动,同时唱歌。)小燕子,穿花衣……

宝宝:(开始尖叫)双臂上下挥舞。

妈妈:(舒缓地在原地转几个圈,继续唱歌。)

(不要给宝宝听立体音乐,因为立体声进入耳道后,没有缓和、回旋的余地,会直接刺激宝宝听觉器官,对宝宝的听力造成一定损伤。)

(10分钟以后。)

妈妈:(停止跳舞,坐在沙发上,把宝宝放在自己的腿上,面对面坐着。)宝宝,妈妈累了,我们休息一会儿吧。

宝宝:(不明白妈妈接下来要做什么,观察妈妈。)

妈妈:(跟随音乐的节奏轻轻弹动双腿,让宝宝感受到自己腿部的律动。)宝宝,妈妈的腿也会跳舞呢。

宝宝:(随着妈妈腿部的律动上下起伏,兴奋异常,继续尖叫。)

(播放音乐的时间不要过长,防止宝宝疲劳。)

蹦蹦跳跳真开心——大动作

此时的宝宝,已经不会在妈妈腿上安安分分地坐着了,他时而使劲蹿上再蹲下来,时而用脚踹妈妈的肚子,一刻也不安生。细心的妈妈要善用此时此刻巧锻炼,与宝宝共度欢乐时光。

拟定情景:跳一跳

时间:玩耍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爸爸

(宝宝坐在妈妈腿上玩闹。 )

妈妈:(双手扶着宝宝腋下,让他面朝外站在自己膝盖上。)宝宝,起。(可撤去手上部分力量,使宝宝站直了。)好,宝宝站起来了。

宝宝:(双臂挥舞,很兴奋地咯咯笑。)

妈妈:我们来蹦蹦跳,好不好?(双手发力,带动宝宝一上一下跳跃。)

妈妈: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念儿歌的节奏与宝宝弹跳的节奏同步。)

宝宝:(一上一下蹦得很卖力,高兴地笑。)

(开始时宝宝腿的膝部是直的,没有弹跳。多加训练,宝宝就会自己总结出弹跳的技巧了。精力充沛的时候,他会不知疲倦地一直跳。)

(要注意观察宝宝在蹦跳时双腿是否站直,如果站不直,表示宝宝的双腿还不能短时间承担体重,就不宜做这个游戏了。过早让宝宝双腿负重,会让未完全钙化的腿弯曲。)

(游戏时间不要太长,3分钟左右就要让宝宝休息一会儿。妈妈在宝宝腋下的手的力量也要大小适宜。)

辅助练习

如果宝宝还不会蹦蹦跳,可以做如下练习:

1宝宝仰卧时,在其上方吊一个重量大、质地柔软的玩具,让宝宝练习蹬腿。

2爸爸扶在宝宝腋下,使宝宝悬空,身体左右摆动。爸爸力量大,运动幅度大,宝宝会很喜欢这样的运动。

爸爸,不做旁观者——心理发育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爸爸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即使很忙,爸爸也要抽时间参与进来,与妈妈共同撑起宝宝教育的那片天。

不一样的育儿大脑决定迥异的分工

男人的右脑比较发达,女人的左脑比较发达,而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着不同的能力区域。爸爸和妈妈在养育宝宝过程中的沟通障碍就来自这种差异,解决矛盾的办法有两个:第一,分配给爸爸更适合他的育儿任务。第二,更多的宽容和相互理解。

爸爸必须做的事

经常抱宝宝。

经常和宝宝保持身体接触,就能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爸爸接触子女的时间明显少于妈妈。身体接触不仅能促进宝宝的认知能力的发育,而且能让宝宝感受到父爱,并能稳定宝宝的情绪。

温柔地对待妈妈。

爸爸对妈妈的态度会间接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爸爸温柔地对待妻子能得到宝宝的尊重。

工作与育儿要协调好

宝宝喜欢爸爸参与他的活动,在他出彩之处及时给予鼓励。有时宝宝需要爸爸参与活动,或帮助解决困难,此时爸爸需要积极配合,把自己的见解与方法与宝宝分享。

宝宝总是一刻不停地思索与行动,在学习与活动中身兼导演与演员双重角色,所以,爸爸在参与中给他新的建议与启发,这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